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公众参与

2015-01-13 15:17张芳王勇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路径选择

张芳+王勇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既关系公众,也需要公众参与。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只有认清当前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公众参与的现实紧迫性,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的路径,才能激发公众的社会活力,为社会管理提供创新保障。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公众参与;路径选择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其中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会管理幅度的拓展有赖于公众参与,由此决定公众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这表明探索如何通过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来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公众参与的概念

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当前社会转型的特征为:社会结构优化与社会结构僵化并存、社会进步与体制滞后共存、社会协调与发展失衡同在。这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理念,强化并完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所谓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公众在做出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者进行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自由开放地表达个人或者组织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并通过反馈互动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

二、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公众参与的现实紧迫性

1.格局复杂,公众参与可维护社会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人口以及异地流动结构、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广泛而剧烈的变化,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呈现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快速传播、虚拟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实与虚拟的变革都给我国的社会管理形势增加了新的挑战,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让公众参与到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管理中来,不仅是兼顾多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缓和利益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问题凸显,公众参与可重塑执政合法性。第一,通过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公民的交流对话,明确群众所需,最大限度地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样能够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第二,公众参与可以保障实现公共利益,从而增进执政合法性。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或政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都是基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被民众赋予的。

3.社会资本流失,公众参与可培养公共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遗留了诸多的问题。正如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指出:公民精神与公众参与互为依赖、互相促进。可见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严重流失,不仅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成本,更侵蚀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基。因此,必须培养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从而提升其公民的主体意识、培养参与能力、提升公共精神,为社会管理打下基础。

三、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公众参与的路径选择

1.唤醒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首先,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使其学会依法保护自身利益、表达自我诉求,规范自身行为;其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为权利平等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参与权利、义务外化为合法有效的参与手段,让公众参与成为一种习惯;最后,要培养公民参与的理性心理,在重大事件面前的是非、长远观念及其政治眼光。这样在唤醒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同时,还能保证公众参与的依法、有序、理性、正当。

2.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公众参与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府途径鼓励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如组织、动员、调动并制定相关规则和妥善调动社会人力资源;其次,利用社会志愿服务等社会组织平台,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再次,完善利益激励机制,通过抓典型、树示范,培养先进个人、示范社区等发挥实干带头作用,进而全面推进民众参与。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氛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向公民传播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念,把社会主义国家对公众素质的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心理内容,树立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意识,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参与感和主人翁感,提升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真正发挥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我们相信,只要呵护好公众参与热情、培养好公众参与能力,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管理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潇.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创新:经验、挑战与政策调整[J].山东社会科学,2013(5).

[2]戴雪梅.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求索,2006(8):66-68.

[3]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邵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路径选择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