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文
【摘 要】创新能力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新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发展和锻炼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生活空间,提供创新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真谛,就在于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领悟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使学习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作为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从热心的事情做起、从每个瞬间的观察入手,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亲切感与趣味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还记得我在讲大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每人从生活中寻找一个你认为很大的数记下来。上课时,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大数找的更是丰富多彩。有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科学数据、出生年月日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整整一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既不是课本所给的,也不是教师出的,而是孩子们经过细心观察从生活中搜集的材料。他们学的很轻松,很开心,个个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好像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开放教学过程,提供创新条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从未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相同的,也是一种创新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例如我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我让孩子们分别用三根小木棍和四根小木棍做了一个三角形简易框架和四边形的简易框架。开始他们拿出三角形框架两手用力的往三角形的不同的方向推拉,很快发现了规律。在学生发现三角形推拉规律后,我话锋一转,自言自语的说:“奇怪,我的四边形怎么固定不住呀,手往那边拉,它就跟着向哪个方向去,怎么今天我的手像有了神奇的魔法一样……”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感召下,跃跃欲试,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教师这时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各个兴奋不已。最后,通过想想、推推、拉拉,他们不但解决了我预设的问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还创造性的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三、鼓励质疑驳问,提供创新保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给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对航海事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的陀螺罗盘,就是巨斯佩里听了小儿子的提问“为什么陀螺会立着旋转”受到启发最终发明出来的。可见“疑”就是矛盾,“疑”就是问题,“疑”就孕育着创新。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树立“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时间,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的保证。
课堂片段:
生1:有24名同学跳绳,每组4人,分几组跳?
生3: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每人跳3下,一共跳了28下,有多少人参加了跳绳比赛?
生5:我想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拔河比赛的红绳,红绳左边长3米,右边长3米,红绳长3厘米,这根红绳到底有多长?谁来帮我计算?
生8:用3米加3米再加3厘米一共是6米3厘米长。
生9:还可以300+300+3=603(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两个3米就是600厘米,再加红绳的宽3厘米,所以就是603厘米。
生12:我觉得他的问题有创新,和我们的都不同。
这是在学习了除法计算后的一节复习课。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的质疑,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新的感悟与理解。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怎么说话,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轻松将问题一一解决了。我想正是有了刚开始的沉闷,才有了后来的精彩。学生在相互争论中,学会了深层次的思考,学会了创新,这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思维就像一朵花,它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放!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储备记忆;是在于造成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 因此,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应是有目的的,有效的,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那样的创新就变得毫无意义。创新其实不是难于登天,它往往只是脑海中的灵光一闪,所以,细节之处才见创新。
参考文献:
[1]崔家平.《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文苑》,2009年5期
[2]王鹏.《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运用》.《中国教育星空》,2009年6期
[3]许连成.《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教研通讯》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