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旭
摘 要:本文基于我校课题组提出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下的 “3A”育人模式,重点研究思政课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3A”育人模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提出“3A”育人模式。目标在于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爱心”“自觉性”和“技能”培养同时进行,三位一体。本文从“爱心”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思政课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1.自我意识过强
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爱好及自身利益过分执着,使得他们的责任感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主义比较明显。对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并及时给予引导。
2.对他人责任感的缺失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很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自身和他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很少主动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为他人服务。因此,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他人的感受或者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3.集体责任感淡薄
集体责任感是与个人责任感相对的概念。对大学生而言,集体主要指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党团组织、社团等群体。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班级荣誉感不强,宿舍生活不合群。特别是一些学生干部不以身作则提高班级凝聚力,却拉帮结派,各自为营。一旦组织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就尤为困难,无人响应。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二、思政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势在必行的重任,思政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中。
1.在教学中探索各种有效途径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加以归纳总结,供同行互相交流以便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做出自己的努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精神,贯穿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诚信、扶危济困等涉及公民责任的教育。领会一个人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表现在口头上,更重在身体力行。
2.创设情境,使大学生的责任心在课堂参与中慢慢形成
近几年,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上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课后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将每一个板块甚至是每一个章节都分配到每一个班级或者是每个小组,让学生依托教材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选题目自己制作幻灯片,汇报实践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学生不仅参与的热情高而且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加强了动手、动口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当前最主要的是认清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担当起家庭的重任,只有心中能装得下小家才能装得下大家,进而培养起责任感。
3.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势,这种行为定势需要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在实践中慢慢养成。社会责任感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刻意培育。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教师要注意以小见大,用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体会宏大的主题。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走向教室的途中,发现水房水龙头滴水时,你有何反应?在提问反馈后指出,如果你听到水龙头滴答漏水而无动于衷,就意味着节约资源意识不强,素质不高。如果能马上走过去拧紧水龙头,就反映出社会责任感较强,素质较高。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细微之处见精神,培养人品需要注重细节。
现阶段,我国正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国家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更多条件和广阔的前景,这也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为国家的建设和和谐发展添砖加瓦,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当代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本领,献身于国家建设的大潮中,无愧于父母,无愧于人民和国家。
三、结论与建议
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努力共同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能从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等三方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转变思想,内化自身需求,激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聂林艳.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理论导刊,2011(1).
[2]罗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修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谢晓峰.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责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