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木西汗·伊马那洪
摘 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多样,世界总体形势亦是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在当代的适用性遭到质疑和挑战,但历史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阶级阶层分析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来指导现实,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阶级观
马恩阶级观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社会范畴
首先,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其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再次,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指出“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斯大林肯定并继承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同时他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阶级观
1.重视阶级和阶级斗争
毛泽东1925年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中国社会分为5个阶级以此来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他说“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打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邓小平继续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长期存在。江泽民也指出“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胡锦涛在新时期也充分肯定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他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2.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完成了三大改造,消灭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邓小平同样很重视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理论也是邓小平率先提出并创立的。江泽民认为阶级斗争“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斗争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政权问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要长期坚持下去”。 胡锦涛则提出,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当代意义
1.当代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我国经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到今天,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分化,趋向复杂。
首先,基本国情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江泽民说:“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贯彻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其次,理论价值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新中国建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但是今天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残余,消灭阶级差别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指导下正确处理我国各阶级阶层的矛盾
首先,要遵循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阶级阶层结构要动态分析,本身我国目前就是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这种结构也具有过渡性质和不稳定性。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阶级状况,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
其次,最根本措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因此,要处理好当代我国道阶级阶层状况,最根本的要把经济抓上去。
最后,不仅经济上去了,同时还要处理好思想上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一定要加强包括青年,领导干部,企业等在内的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列宁.伟大的创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8]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