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绪荣
摘 要:智慧一向是东西方哲人非常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古希腊,哲学就是研究智慧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智”也是老子、孔子等众多先哲们努力探索的对象和孜孜以求的高贵品质。同样,智慧更是普通大众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渴望拥有的心理素质。几千年来,虽然众多学者对智慧进行过探索和研究,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的近100年时间里,智慧的研究并没有能够进入到主流心理学家们视野中。直到1980年代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关注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才使得智慧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心理学家们对智慧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几个研究智慧的学术中心。但是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家对智慧的关注度还很不够,智慧的研究也一直沒能够进入国内主流心理学的视野之中。不过,智慧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概念,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研究智慧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汪凤炎和郑红两位老师合著的《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这本专著是作者通过近10年对智慧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后获得的,从2004年刚刚研究时的举步维艰和窘迫状态到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沉甸甸专著,其中的艰辛可能只有作者最能体会。这本专著是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智慧的第一本专著,作者先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智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诠释与转化,首次提出并系统而深入地论证了“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随后,基于“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提出了培养智慧的通用策略和侧重培育德慧与物慧的策略。它的出现必将为我国心理学界研究智慧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和坚实基础。笔者仔细地阅读了全书内容,下面“挂一漏万”,谨以该书中最具原创性的“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为抓手,从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学习这本著作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智慧德才兼备
一、“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的提出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尚德”传统,特别是经过孔子、孟子等人的宣扬,重德轻智的文化传统不断得到强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重德轻智在古代中国社会主要表现为“重德轻人事之智”和“重德轻自然之智”两个方面,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清末洋务运动开始重视自然之智为止。重德轻智的传统让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大放异彩的同时,也至少带来两个消极影响:一是,只承认人性本善,这不但与事实上人性本是善恶相混的复杂人性不相一致,而且,导致中国人多将人性中侧重自然性的一面贬低为兽性,只肯定人性中侧重社会性的一面,此观念至宋明时期演化成“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不但压抑了人性,也助长了“双两人格”的诞生:在公开场合高喊做人要做个道德人,在私下却做着有悖人伦的勾当。二是,由于只重道德文章,视科技为奇技淫巧,导致科技发展逐步落后于西方,致使当近代中学与西学发生直面碰撞时,中学一直处在“完败”位置,这又导致近代中国一直在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受此屈辱的刺激,自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在处理德和才的关系时从过去的“重德轻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智者无敌”的观念。受此观念的影响,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于2012年5月2日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所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结果,一些人将聪明才智用来为自己或自己的小集团谋私利,却不关心为大众谋福祉,更不能从人类的良知出发去维护全人类的福祉。更为极端者推崇“缺德者无敌”,或是将“才”和“德”都抛弃,推崇“拥有强大家庭背景者就可无敌”的观念,最终给个体自身、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弊病。
如何妥善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避免上述问题,这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本书作者经过近10年的研究,最终提出了“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为人们妥善解决德与才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一方面“德”与“才”相互促进,即个体的良好品德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展,个体才能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体品德的提高;另一方面“德”与“才”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的整体,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精神残疾”,变成“缺乏善心的聪明人”或“缺乏才智的善人”。这一观点可谓切中了问题的关键,有利于纠正人们上述错误观念。只有当人们正确处理好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才能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塑造一个和谐的个体与和谐的社会。因此,在当前倡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的提出具有很强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深刻认识到德与才和谐发展以及培育德才兼备的智慧型人才的重要性。
二、“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是一个原创性智慧理论
目前学者通常用两种方式来建构智慧理论:一是,先让普通大众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智慧者的特征,研究者对这些词汇进行归纳,然后总结出智慧的内涵和结构,以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智慧理论被称为智慧的内隐理论,如阿尔德特等提出智慧由认知、反省和情感三个成分构成的理论;二是,由研究智慧的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建构起自己的智慧理论。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智慧理论被称作智慧的外显理论,如埃里克森的智慧观、皮亚杰的智慧观、柏林智慧模式和斯腾伯格的“智慧的平衡理论”等。在对智慧展开探索时,这两种研究方式齐头并进,不断充实和完善着对智慧的理论建构。现有智慧理论虽然对智慧的看法不尽相同,在表述上也有一定差异,不过,通过语义分析法和元理论分析可知,无论是现有的内隐理论,还是现有的外显理论,这些智慧理论对智慧本质和结构的看法实际上异曲同工:都包含德与才两个方面,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而已。因此,作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将这些本就含有德才兼备方是智慧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化、细致化和系统化”后,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
“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整合中西方关于智慧精义思想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智慧的本质就是“德”与“才”的合金,并按此思路对智慧进行了新的界定。(2)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智慧的结构做了新的建构,首次提出智慧中“德”的成份主要包括善良动机、善良手段和善良结果,智慧中“才”的成份主要包括正常乃至高水平的智力、足够用的实用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3)对智慧做了新的分类,首次根据智慧中包含的才的不同,将智慧分为人慧和物慧;依据智慧中的创造性的类型将智慧分为真智慧和类智慧;根据智慧中包含的善与聪明才智的大小的差异,将智慧分为小智慧、中智慧和大智慧。(4)首次提出了影响智慧生成和发展的五因素交互作用论。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本书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最能体现出本书对智慧研究的原创性。
三、“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有充足经验证据的坚实支持
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它能否被大众广泛接受,必须有确凿且充实经验证据的支持。经过近10年的探索,作者及其团队使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技术手段对智慧进行探索。目前所获得的数据对智慧德才兼备理论提供很好的支持:(1)中德大学生智慧者提名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两国大学生所提供的智慧者名单基本都具有德才兼备的素质;当然也有一定的差异,即中国大学生更多提到德慧型智慧者,德国大学生提到的既有德慧型智慧者也有物慧型智慧者,两国大学生的提名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的影响。(2)让中国大学生列举描述智慧的中文词汇,然后对这些词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很好的证实了智慧的结构包括聪明才智和良好品德两个部分,其中聪明才智包括中常智力、渊博知识、创造思维,良好品德包括善良效果、善良手段、善良动机。(3)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从内隐层面也同样证实了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合理性。
四、“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智慧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们拥有智慧,因此智慧教育是智慧研究的题中之义。从智慧生成和发展的五因素交互作用论的角度来看,虽然智慧教育离不开个体遗传素质的支持,但是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环境和个体后天的努力,这就为智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至少从五个方面给智慧教育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如果我们知道智慧本质主要由“德”和“才”两个部分组成,那么智慧的教育就有了“固着点”,这改变了智慧教育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局面。
第二,本书依据“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提出了详细而完备的智慧教育策略,使得智慧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如,针对智慧中的“德”,作者详细介绍了培养个体道德的原则、内容以及途径等内容;针对智慧中的“才”,作者提出了如何提高个体的智力、增加个体的知识并善于“转识成智”、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关于智慧教育的策略可谓丰富、详实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三,“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将智慧类型分为小智慧、中智慧和大智慧以及真智慧和类智慧,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智慧教育能否从刚刚接受教育的儿童开始的疑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生活经验积累的现状,可以从小智慧或类智慧的培养开始,适当运用“循序渐进和跳跃性发展相结合”策略不断的提高个体的智慧水平,最终使受教育者获得大智慧和真智慧。
第四,将智慧分为人慧和物慧,就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因材施教,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慧型智慧者、物慧型智慧者或是人慧物慧兼备型智慧者。
第五,智慧教育的策略和内容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当代教育既强调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又强调充分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这样的时代精神体现在本书中就是对个体“德”的培养既注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華思想,如良知、礼、仁、诚等,更将“德”的培育指向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公平、公正等方面。对“才”的培养也同样如此,既结合现代心理学对智力、思维方式等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转识成智”的思想。
总之,在“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的基础上,作者详细阐述了培育智慧的策略,按照这些策略进行学校教育或是个体通过自学的方式就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智慧。
参考文献:
[1]孙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以哈尔滨市香坊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D].延吉市:延边大学,2010,(02):1-26.
[2]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01):23-24.
[3]陆云峰.素读:多维文化冲突中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江苏教育研究,2011,(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