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强
【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解读了语文教学的“三味”,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汉字;初中语文;三味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个美妙的汉字犹如天上繁星一般,恒久而闪耀。近几年,全球又都掀起“汉字热”。中国学子更应该要认真深入地学习汉字。作为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主要培养阶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汉字的独特魅力分析
4300年前,汉字由仓颉——黄帝的史官发明,经历代人民传播传承至今,汉字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此之外,汉字还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高达13亿以上。从历史开源至今,世界各地发生发展过很多种文字,像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波罗米文字及玛雅文字等等,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文字都已冲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匿迹。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可以如汉字——文字中的奇迹般这样历尽沧桑的,同时又能够永葆青春。
汉字能够传播传承至今,并非只有历史的偶然性,还在于汉字本身魅力所致的必然性。
(一)汉字易认,直观达意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本身即是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而创造出来的文字,因而比其他文字更具有直观性和达意性。也正是这一原因,即使是儿童也可以辨认并朗诵出像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唐诗宋词甚至数千年前的《诗经》等经典文化作品的语句。此外,汉字的构词能力强,用字集中;汉字以拼形为基础,同音异义字差别明显;书写形式规范,便于认知;语法意合,言简意赅,使得汉字阅读在阅读速度、感知理解上都有较之其他文字有更高的速率。
(二)汉字读音悦耳动听
古汉语中,汉字的音调即分为四个音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南北朝时期,周舍就曾在回答梁武帝时提出过“天子圣哲”,恰好涵盖了四声。发展到现代,四声已发展成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由此不同声调的汉字组成的文章,特别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古诗词,读起来或是铿锵悦耳、响亮清晰,或是婉转动听、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因此,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愿意朗读,愿意记忆。
(三)汉字字形优美
经过历代人民智慧的发展,汉字字形愈发端庄优美,甚至已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书法艺术。作为传播汉字的载体,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声的乐、无图的画、无行的舞,成为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
二、初中语文教学之“三味”
(一)语文教师的“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还应当对学生有引导作用。对于教授语言的语文老师,特别是侧重培养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初中语文老师来讲,语文味则更显重要。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用词准确,而且要语气充沛,腔调分明,一开口就有浓浓的语文味。
此外,语文教师在“写”上也要有语文味。写字方面,虽不需讲究笔笔刚劲有力,笔道有法,但必须做到写字横竖点撇提折勾均依规范,排列摆布得当顺眼。作文方面,语文教师的作文偶尔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范本,其基本要求应当是可以写出来,且可以拿出手,在文章构思与结构上都能体现出语文基本素养。
(二)解说教材的“味”
语文教师教授语文,犹如庖丁解牛。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材上的经典作品虽是被死死地印刷在纸面上,是否能够使经典跃然纸上,并深入学生内心,就在于教师如何“解牛”。解说教授水平的高低在于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切入点、解说方式以及教导方式。一个高水平的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目视”经典,了然于胸,并“因其固然”地“下刀”,拆解有道,能够让教材上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了表现出来,语文教师还要能教给学生,会设置条件、营造氛围、创造情景,使得学生自我感受、主动认知、自我感悟,从而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介绍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应当以诗人和时代背景作为基础,在此之上,通过将人生的四个阶段和四个意象相结合,将抽象的乡愁思绪巧妙地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诗人深切的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
(三)课堂氛围的“味”
这里的课堂氛围是指课堂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和理想的审美效果。语言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记录思想。故而语文教学尤其应当注重思想情志的培养、表达、交流和记录,如若没有“文化”的气息,语文课堂也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应当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应当在课堂上参入一定的审美教育,充分地传授教材上经典作品的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例如,教师在讲到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的代表作《有的人》时,在日常的教学目标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朗诵表演比赛,让学生们组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首现代诗的演绎,通过动作、神态以及队形的改变来表现这首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了解把握诗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更好的结果则是学生可通过不断地排练思考这首诗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三、结语
作为中国学生,有义务要认真学好汉字。希望本文对汉字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解读,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有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慧.凸显文化品质,上出“语文味”——应用汉语课汉字教学方法例谈[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3).
[2]王鸿.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散发“语文味”——《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活动课课例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0(9).
[3]缪鹤凤,王健.读出纯正语文味 写下醇厚汉字情[J].青年教师,2011(11) .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