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说课,即教师阐述自己对于某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探讨心理诊断学课程的说课设计,可以增强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与把握,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该课程的说课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改革思路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高专 心理诊断学 说课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61-02
教师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为指导,探讨心理咨询专业心理诊断学课程的说课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改革思路等七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项重要核心技能,这是因为,心理咨询活动都是从对求助者的诊断开始的。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而心理诊断学正是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类课程。
(二)课程脉络
心理诊断学是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理论课程的具体应用;也是心理咨询技能以及其他实践实训课程的开端。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学会按心理咨询的要求对求助者进行初诊接待、摄入谈话、提问倾听等;能够诊断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心理量表进行辅助性的心理诊断。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1.模块架构
心理诊断的“过程论”问题:主要包括心理诊断过程中的接待、提问、倾听、资料分析等内容。
心理诊断的“诊断学”问题:主要包括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的诊断等内容。
心理诊断的“测量学”问题:主要包括各类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在心理诊断中的运用,如辅助诊断、人格评估、病因探索等内容。
2.关系界定
心理诊断学与变态心理学的关系:变态心理学侧重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理论解释;而心理诊断学中的“诊断学”问题侧重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与诊断标准。
心理诊断学与心理测量学的关系:心理测量学侧重于介绍测量理论及智力、人格及成就测验的使用;而心理诊断学中的“测量学”问题侧重于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的介绍与使用,以及运用量表结果进行辅助诊断、人格评估、病因探索等。
(二)课程重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主要解决方案为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
(三)课程难点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心理与行为症状的识别与把握,主要解决方案为提供多种视听教学材料,以丰富学生的相关表象知识,提高症状识别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三、教学实施
(一)课情、学情分析
心理咨询工作的保密限定,使得完整翔实的诊断过程难以取得。而心理诊断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过程具有内隐特性,给技能训练的标准化、程式化带来困难。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囿于校园生活,阅历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对人性、心理的复杂、歧变体悟不深。
根据上述课情、学情分析,我们结合不同课程内容,有针对、区别化地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适切性、有效性。
(二)心理诊断的“过程论”问题——视频观摩法、角色扮演法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对心理诊断过程形成切身体会,理解、掌握心理诊断的接待、提问、倾听、资料分析等技术。
(三)心理诊断的“诊断学”问题——案例分析法
教学载体:日剧《心理医生》之案例7(创伤后应激障碍)
步骤1:播放该集视频前,首先向学生呈现并讲解CCMD-3中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
步骤2:播放该集视频,要求学生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诊断标准的角度去观看,并积极思考。
步骤3:视频播放完毕后,要求学生积极讨论,集思广益,列举剧中患者都有哪些躯体与精神症状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并对病因进行探讨,以此加强对症状的体认,加深对诊断标准的理解。
该设计对课程重点的突破: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本教学设计将枯燥、抽象的诊断标准与叙事完整、情节生动的视频案例相结合,无疑可以提升学生对诊断标准的把握。
该设计对课程难点的突破: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心理与行为症状的识别与把握。本教学设计通过分析视频案例,让学生获得关于某一心理疾病相关症状的丰富而生动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心理疾病症状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心理诊断能力。
(四)心理诊断的“测量学”问题——报告分析法
要求学生就某个心理测验进行自我施测或为他人测量,然后对测验报告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一个测验的维度结构、施测过程、记分方法、结果解释等知识要素。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期末闭卷笔试占60%,实践操作占20%,实训报告占20%。
四、教学资源
(一)教材
相对于心理学其他学科而言,心理诊断学依然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未见比较成熟的教材。暂采用教材为:《心理诊断学》(张仲明,李世泽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二)扩充性教学资料
为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收集了许多扩充性的教学资料,详细列举如下:
心理诊断的“过程论”问题:心理咨询师培训视频中的相关内容。
心理诊断的“诊断学”问题:卫生部视听教材《常见精神障碍症状》;《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
心理诊断的“测量学”问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心理测验软件。
五、教学效果
(一)同行专家评价
许多同行专家认为:心理诊断学课程设计合理、体系完备,且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做结合。
(二)学生评价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心理诊断学课程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心理案例丰富翔实,既很好整合了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有效地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
六、课程特色
(一)整合取向
本课程看似与其他课程有许多重叠的地方,但却是对诸多相关课程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与提升。
(二)能力中心
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改革思路
(一)加强心理诊断案例素材的收集
相对而言,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还比较欠缺,亟须丰富。因此,迫切需要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案例的收集。比如,在介绍有关“癔症性运动障碍”(CCMD-3编号40.21)的诊断时,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南京口腔医院陈星羽护士被打瘫痪”事件进行案例教学。
(二)加强心理诊断实训基地的建设
当然,本课程的实践实训场所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有必要主动与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加强课程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仲明,李世泽.心理诊断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仲稳山.心理诊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 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李炳南.影视作品在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以日剧《心理医生》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