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涛 李明高
一、 走进祖父的园子
生:“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并不细看。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瞎闹,祖父并不怪她,要是别人在园子里瞎闹,祖父肯定会拦住他。所以,从这里看出这个园子也是萧红的。
师:祖父在这个园子里收获了什么?
生:收获了萧红的天真、可爱、善良。
师:那“我”在园子里收获了什么?
生:收获了祖父的爱、快乐。
师:那你能快乐地读一遍吗?(生读)
师:听出快乐了吗?请大家也像他一样,带着快乐的感觉自由读读。(生再读)
师:这次听出了快乐。要把快乐读出来,我们必须读好哪些地方?
生:“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应该读得快乐些。
生:我发现这里出现四个“又”字。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把它读出来,好吗?让我们也分享你的发现、你的快乐。(生读)
师:祖父在这里收获了庄稼,我收获了快乐。
【点评】课堂上,王老师首先引领学生走进祖父的园子,因为园子是祖父劳动的地方,是祖父的园子,这个学生很好理解。但是说是“我的园子”就有点难度了,原因是“我”在园子里收获了和祖父不一样的东西。在对语言的对比感悟中,通过朗读把内心的快乐、自由表达出来,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 走进我自己的园子
师: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我的园子”?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从这里看出,祖父非常疼我。之所以疼我,就想把园子最后交给我。
师:“疼我,就想把园子给我。”你说得太好了!那我在这里做什么?
生: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就是“我”用锄头乱勾,祖父非常疼我,也没说什么。
师:从“勾”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也就是萧红非常调皮。
生:天真、可爱。
生:祖父也很快乐。
生:我也很自由。
师:从哪里能看出自由?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活泼。
师:除了“勾”,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自由?
生:乱勾一阵。
生:爬。
生:(齐读)“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师:是呀,在这里,“我”不仅天真活泼,还收获了自由。(板书:自由)
【点评】一个“勾”字,勾出了童年快乐的生活场景,也勾出了自由、快乐的心境。这里对“勾”字的深耕很有必要,在析词品句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感悟到“我”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一字传神,句句传神,我的园子也自然在文字的玩味中显露出来。
三、 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还有哪里能看出是“我的园子”?
生:从第4自然段中看出“我”也有了点功劳,所以说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把功劳读出来,好吗?
生:这里“我”虽然做得不太好,但还是有“我”的一片好心。“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师:读书真细心,还有谁要补充?
生:“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所以说,我也有功劳。
师:有没有收获?又会收获什么?
生:收获了快乐的童年。
生:祖父教我这么多知识,就是怕他年老了不能打理园子,能由萧红来打理。
师:祖父是想把这园子传承下去了。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师:这一段,除了要把园子传给萧红,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祖父对我的爱。
师:那祖父的爱表现在哪里?请默读第5—10自然段。(生读)
师:那么,除了爱,作者从这里还收获了什么?
生:知道了狗尾草与谷穗的区别。
生:“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并不细看。”说不定萧红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尾巴草。
师:但是她写这篇文章时,知不知道?
生:知道。
生:萧红还知道祖父的辛劳,想帮祖父,但那时候自己还太小,所以就做出瞎闹的事。
师:那她的收获是什么?
生:快乐的童年。
生:祖父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生:如果她在很小的时候写这篇文章,那么,她会很快地忘记;而她长大了写这篇文章,说明她永远不会忘记在呼兰河小城里住的这段时间。
师:她为什么会永远地记住?
生:因为祖父的园子给她带来了快乐、自由、爱……
【点评】“还有哪里能看出是我的园子?”不断地追问,直指文章的主题,也使深藏于字里行间的“爱”“快乐”与“自由”自然而然呈现出来——“因为祖父的园子给她带来了快乐、自由、爱……”学生能感受到这个层面,完全在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品味。
四、 走进自由、快乐的园子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读过之后,看看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这种自由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生:(朗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很自由、很快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快乐、自由的感觉。(生齐读)
师:茅盾说它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像萧红一样自由地表现,读——
生:我就是倭瓜,我愿意爬到哪,就爬到哪/我就是玉米,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就是黄瓜,我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我就是蝴蝶,我愿意飞到哪,就飞到哪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生齐读)
师:不仅是快乐的,还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蔬菜、植物都是自由的,这是什么写法啊?
生:借物抒情。
师:抒什么情?
生:抒发了作者的快乐、自由、爱。
师:那么,请同学们也以“在这个园子里,我……”,并用上“要……就……”或者“愿意……就……”的特别句式,当然也可以有所变化,来说说作者的自由以及所抒发的情感。
生:在这个园子里,我愿意摘黄瓜就摘黄瓜。
生:在这个园子里,我愿意捉蝴蝶就捉蝴蝶。
师:一切都是活的。还记得那句话吗?
生:(齐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点评】“一切都活了……”其中当然也包括“我”。“我”在文中是自由的,就像倭瓜、玉米等植物一样,由此及彼,由彼及己,自然进入一种境界——物我合一。这个园子是自由的园子、快乐的园子……这也是对文章题目《我和祖父的园子》情感与主旨的回应,教学中应该把语文所附着的情感融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中。
【总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许多名师在公开课上执教过,但王金涛老师的这一课例却别具新意,上出了语文的味道。本篇课例,按照“走进祖父的园子”“走进我自己的园子”“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走进自由、快乐的园子”四个板块设计,一个板块一个主题、一个层次、一个境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容不迫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主题和情感意蕴,可谓设计巧妙自然,别具匠心。
在本篇课例中,王老师始终抓住语言这个阅读教学的关键,以“读”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行为,引导学生品味、涵泳、感悟、思考、探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分享发现和快乐,没有假大空的思想说教,没有花样百出的课堂乱像,一切围绕语言的学习而进行。如第二板块对“勾”字的深入挖掘,第四板块的句式历练和运用,都坚持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自觉。
同时,王老师善于以问题为纽带,通过一个个贴近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的问题追问,如“这应该是祖父的园子呀?为什么说又是我的园子?”“祖父在这个园子里收获了什么?”“我在园子里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我的园子?”“从哪里能看出自由?”“那么除了爱,作者从这里还收获了什么?”“她写这篇文章时知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永远地记住?”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环环联系,形成一个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问题串”,轻松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近“快乐、自由”的语文“园子”。
王金涛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提出了“语言是其根,思维是其脉、情感是其实、生活是其源”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在本篇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以语言为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言语的深处,把由此负载的思想、情感、意蕴、态度、价值等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王金涛,港城名师,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科室主任;李明高,教授,硕士生导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