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惠
(江苏省张家港市少年宫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当问及一些学习萨克斯的学生“舌在萨克斯演奏中起什么作用”时,他们可能会回答“吹断奏要用舌”。在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方法,深刻认识到循序渐进的教学、听唱奏动的结合、沙龙式的体验能让学生有效学习萨克斯,使萨克斯教学在课堂中有效服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开创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艺术教育之路。
因为舌的动作及力度的改变,再加之唇部肌肉控制和气息运用的相应调整,演奏者所吹出的音头的音质、音量自然也有之不同,于是就产生了短吐、连吐、断吐、软吐等几种方式。关于舌头在演奏中的动作方法,在谱面一般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由教师、学生或演奏者本人根据需要决定舌头怎样动作。
1.发音。在乐曲中,每个乐句的起音、乐句划分都用舌头来完成。因此,舌的技巧是管乐演奏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在萨克斯曲谱中,每个连线的第一个音,以及分音、保持音、连吐音、重音、顿音、同音反复等,都是由舌头的动作来完成的。
2.止音。萨克斯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在气流的作用下,哨片和笛头的刮面产生了振动。当用舌头顶住哨片的顶端时,声音随之消失,这样舌头就起到止音的作用。有的时候演奏者舌技不好就经常要用“换气”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做不仅破坏了音乐的感觉,还会出现节奏不稳、接不上气的情况。如何才能使吐音更加完美?除了口型、气息、姿势、保持舌头、喉部及口腔肌肉松弛以外,更重要的取决于舌头和哨片的位置关系。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舌头的大小、长短、薄厚都不同,口腔肌肉松紧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舌头在口腔内的位置也会随之不同。由于舌尖面部的位置。是大多数人都比较适合这种位置。关键的是要找到舌头在演奏时最自然、最放松、最舒服的位置。吐音时不仅舌头的位置重要,舌头的动作也很重要。在吐音过程中,舌头触及哨片时的动作是向上和向前的,离开哨片时的动作就应该是向下和向后的。吐音的动作有一大忌就是舌头直来直去。试想一下,如果舌头平直地落在哨片上,只能落在哨片的中间部分或根部,这样根本不能对哨片产生效果,发出的音只能是“粘连音”,影响音质。吐音的效果只能是迟钝的、呆滞的。有三种常用的方法适合训练,就是练习吹奏“嘟”、“吐”、“特”音节。吹奏“嘟”音节。也适合用于乐谱上每个大连线的弱起第一个音及音头。在演奏这一音节时舌头触及哨片的位置可稍往后一些,舌头离开哨片的动作要缓慢,这样会使音色更加柔和、无负重感,不会出现突爆声。气流较均匀地进入管内,能使声音更加柔和、更富有连贯性。吹奏“吐”音节。这个音节常在有力的如重音、顿音、突强、突强突弱音或力度较强的片段中使用。因为“吐”这个音节较强,有很大的爆发力,音听起来干脆有力。但舌尖离开哨片之后,不要过于靠近喉部,以免引起喉部堵塞,从而影响气息畅通使音质不清晰、不干脆,有种“大舌头”的感觉。如果舌头离哨片太远会影响演奏的速度。吹奏“特”音节。这个音节适用于演奏分音、轻柔连贯的快速断音。这个音节相对“吐”音节来说,舌尖离开哨片的爆发力要小,和“嘟”音节相比舌尖离开哨片的爆发力要稍大一点,舌头离开哨片的速度相对缓和(同“吐”音节比较而言)。
吹奏“吐”音的另外两种技巧:“双吐”和“三吐”。由于双吐和三吐这两种技巧在萨克斯演奏中属于比较有难度的技巧,所以一直没有被普遍使用,在其他吹奏乐器中双吐和三吐已被较早地使用。
1.双吐:现在演奏双吐时所用的音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单音节“吐”后面加“库”,另一种是在单音节“特”后面加“克”。这两种发音方法截然不同。在“吐”后面加“库”这种音节是由舌头触及哨片所形成的,而在“特”后面加“克”这种音节是通过舌头的后部撞击上颚而发音的。可以做一个实验来找这个音的具体位置。当我们说“库”和“克”的时候,感觉舌部和上颚相粘的位置,这一位置就是舌与上颚的撞击点。这个点的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点靠前或靠后,发出的音是粗糙无质感的,这种声音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想吹奏好吐音是相当有难度的。如果想要第二个音节与第一个音节一样吹奏得纯熟,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2.三吐:三吐是在学会了吹双吐后又一较难的技巧,前十六分音符用“吐克吐”音节;后十六分音符用“吐吐克”音节;三连音的吐音音节有“吐吐克吐吐克”“吐克吐吐克吐”“吐克吐克吐克”。
以上说了萨克斯演奏的双吐和三吐技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地演奏这技巧,单吐仍是主要使用的吐音技巧。一方面,单吐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另一方面,必须使用双吐和三吐技巧的作品仍是少数。
萨克斯教学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相信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探究萨克斯教学方法,一定会让“萨克斯在课堂”奏出更美妙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