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洁友
培训之新培训之心
龚洁友
中国的教育是在反反复复,跌跌荡荡,修修改改中前进的,毕竟作为一名曾经的江苏学子,个人感觉应该最具有发言权了。
曾几何时,江苏省教育厅多次喊出了“给学生减负”、“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号召,但是十几年来的情况确也凉了某些教育先哲的心。江苏教育的情况虽然仍然在全国列数前沿,但是光辉成绩的背后却只有江苏学子才能深刻体悟。究其原因,无外乎于学子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和不甘人后的竞争心,有了家长们的支持甚至是迫切要求,教育的形式自然也归于民风化。
其实江苏教育仅仅是个缩影,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目前很多金融类教育机构所希望解决的难题。功利性的增强和填鸭式的增长看上去非常的“地毯式轰炸”,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很多金融机构迫切希望提升自己员工的综合能力,经常不顾实际情况,以任务式的发文,来要求分支机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不管你用不用得到,不管你学不学得来,先统统的学了,以防后面用你的时候不至于过渡期过长,同时还能减少过渡成本,增加分支机构的灵活性和各个员工的可流动性,真可谓一举多得。但是规章在完善,系统在更新,很多以往的技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化,很多看似很顺理的想法后面便会被推翻。毕竟,记忆有着“艾宾浩斯曲线”,金融类的培训技能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艾宾浩斯曲线”。
很多事情不能绝对,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好像本人当初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一样,会会计、能国贸、懂电脑、晓商务,这个专业就是很多机构领导者所理想的什么都会的专业,但是什么都会往往就是意味着什么都不精,甚至是什么都不会,真的就像《赤壁》里面诸葛亮所说的“略懂”。这个“略”字略得非常有“薄度”。
1.培训要晓天时,即培训要在新业务、新文件、新环境下的第一时间安排到位。当下是信息化的时代,集成化的社会模块在以几何数字变化的同时,信息的陈旧度也在以几何数字变化并被历史翻页而去。新知识的更新,能有效地增加金融机构的相关竞争力,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新知识的学习效应在金融“商战”中就犹如逆水行舟一般,不进则退。如果不对新知识的培训做及时充分的准备,那每次拖拖拉拉以至于凑人数式的培训,学到的往往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内容。说别人说过的,走别人走过的,做别人做过的,想别人想过的,没有更新、没有创意、没有竞争力,那还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么?
2.培训要通地利,即要懂得看人,不同的人着眼于不同的培训。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个人感觉,培训的第一要务就是适当,要知道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坐在柜台里的柜员你给他培训贷款事后管理,显然就不适当。姑且不论柜台工作的限制性,就是程序的可操作性和风险点的警觉性,没有长时间适岗工作的经验,接收度往往会低得可怜。所有的操作熟练度都是基于现实和理论相结合而来的接收。实践下来的见闻辅以理论,会让人在实践的时候更加地游刃有余。而理论下来的思考配合实践,会让人在学理的时候更加地记忆犹新。所以,培训要懂得看人,不同的人来参加不同的培训,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将会大大提升个体的培训成功率。
3.培训要集人和,即培训的内容是真正所被需要的内容,是被培训人希望并且接受甚至是迫切要求的内容。做到这一点很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百名员工就有一百种不同巨细的需求。如果纯粹的按照员工的诉求来一个个点对点的培训,那还不如发几本书自己回去慢慢研究来得靠谱,不然的话就是纯粹的浪费资源、适得其反,不单单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让企业浪费成本资源。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三:其一是趋同培训,即将培训需要相靠近的个体组合起来组成培训组,在培训时根据个人问题在互动式的培训平台上加以细化解决。其二是挂靠培训,即周边合作机构有类似培训班的话,可以代为授课,以期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其三是反馈培训,即将需要培训的需求调查表归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培训,这样在培训的时候可以减少赘述,少走弯路。
针对培训的话题,众家之言不在少数,话题偏锋也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很多要点都被说了不下N遍了,而本文之随笔也仅在稍作叹言,毕竟,想法归想法,实际情况要比现实复杂的多。但不管现状怎么样,国内目前的金融培训方式,还是比较符合中国人“慵懒”的个性的,毕竟“中国式的培训”有着自己独具的优点,这是很多外国企业学不来的,而在成就“笔头式”学子的时候,适当的放宽思路,绕行下我们堆积在心中的忧虑,加之更多实践的配合轮选,以“结合培训”的方式铸造出来的人才,也许更加能屹立于风中不倒,而辅以企业之大成。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杭州科创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