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沦的苦难走向复兴的荣光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01-10 02:49本刊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会战日军抗战

本刊

从沉沦的苦难走向复兴的荣光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本刊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无疑责无旁贷。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

抗日战争,也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应当指出,抗日战争抗击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而非日本人民。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国际地位沉沦的真正开始。而第二次中日战争则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围绕朝鲜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帝国与新兴工业帝国的战争。战争局限于朝鲜半岛辽东一带。而第二次中日战争,使中国大部分国土变成了战场,战场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从9·18算起,战事延续了14年之久,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第一次中日战争无从比拟的,军民多达2000万人伤亡,5000万人流离,4亿人蒙受心灵创伤。战争的结局对中国、对东亚和对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第一次中日战争无法比拟的,它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经过这次战争的洗礼,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新生中华民族的所作所为不断震惊世界。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国国运的战争,是中华民族从沉沦的苦难走向复兴的荣光的战争。胜利的战果悲壮而辉煌,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资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题材。

抗日战争的艰苦卓越与悲壮惨烈或难以用语言还原,以下的几个主要事件和主要数据,是我们起码应该记住的。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的东北,凉意已深,夜晚,一轮满月高挂于清澈的天空,皎洁的月光轻抚着东北的黑土地,大地泛着霜白的宁静。

奉天(今沈阳)城北约4公里处,有一座名为北大营的军营,晚上10点时,军营里的6000多官兵们早已酣睡。他们隶属中国东北边防军第7旅,该旅是东北军中的精锐。距离北大营约800米处,有个地方叫柳条湖,到处长着茂密的高粱,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从这里通过。那天夜晚,在铁路的两侧,驻防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还在奉天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演习从白天就开始了。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日军组织了50多次的军事演习。进入9月以后,高密度的实枪实弹军事演习,不断地进行,军队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不断的枪炮声,已经成为东北军民日夜最为熟悉的噪声。就是在这司空见惯的训练中,关东军完成了全面进攻东北的缜密而有效的准备。关东军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保护南满洲铁路的安全,但在9月18日10点20分,沉闷的爆炸声骤然响起。在现场,南满铁路的路轨被炸开了2米。就在这并不起眼的残迹,也就是不到2米伤口的路基上,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也拉开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的序幕。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第二次中日战争历时14年。

国民党政府的领袖人物有的在日本留学、生活过,对日本的综合国力非常清楚,蒋介石还在日本军校学习过,很清楚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以及张学良在1931年“9·18事变”后根本不想也不敢与日本开战,是想用长城划界,用抛弃东北换取日军不要进一步侵略中国。当时有些学者也持“不抵抗主义”,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墨子的“非攻”与“兼爱”,如胡适就是这样。但是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无止境的,不仅要东北还要华北、华东和全中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向全党指出:“立刻发动与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是党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在满洲应组织武装力量,“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

日军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迫使国民党政府忍无可忍,加之“西安事变”的促成,不得不奋起反抗。

2.全面抗战时间和主要战役

全面抗战是从1937年7月7日算起的,这一天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全国联合抗日,抗战结束是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天皇在广播中宣布了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战争时间长达8年1个月又8天。

根据统计,在8年抗战中,发生重要会战22次,各地主要游击作战175次,大战斗1100余次,小战斗38900余次。

抗战期间22次大会战是指: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

22次大会战,由“守土抗战”到“焦土抗战”,遍地战火,铁血横飞。是中国军队用鲜血书写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用生命谱写的壮歌。英烈不朽,松柏长青。

3.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

上海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合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东方的金融贸易中心,又是溯长江进入中国腹地的枢纽和首都南京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军国主义者早就提出了所谓“长江观点”,认为只要控制了长江三角地区,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也就可以统治全中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驻有军队,并有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巡弋。

中国政府当然不能允许日军以上海作为进攻华东的作战基地。为防患未然和配合华北地区的作战,牵制、分散日军的兵力,争取战争主动权,以利于长期抗战,决定开辟华东战场,派军扫荡上海日军及其在长江内河的舰艇,因而引起了淞沪会战。开始时双方兵力均不多,但为了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双方都一再增加兵力,作战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为一场历时3个月的大会战。

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迄今有不少人以“绞肉机”来形容这场会战的惨烈。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浴血苦战,中国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同年12月7日起,日军开始围攻南京。13日,南京陷落。日军立刻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们手段的残暴狠毒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包括机枪扫射、乱刀砍杀、活埋、烧死、轮奸等等,被害人数达30万以上,给中国人心灵上刻下无法磨灭的痛苦回忆。

一直有史学家把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划分为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难当头,国民党军队纷纷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根据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会议精神,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敌后战场的开辟是由当时的国情军情决定的。全国抗战爆发后,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成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向敌后沦陷区大步前进,依据中央确立的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苏南、淮南、豫皖苏边等大小24块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力量,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

敌后抗战,军民同仇敌忾,“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本刊派记者来到巍巍太行山,参观考察了河北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的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和位于河北邯郸涉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缅怀敌后抗战的峥嵘岁月。

1.抗日军政大学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抗战岁月,这首抗大校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有志青年渡黄河、翻秦岭,奔赴延安。

1936年6月1日,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在瓦窑堡米梁山上一座旧庙前的空地举行。“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毛泽东同志在开学典礼上将红大比作黄埔,激励着红军干部努力学习。1937年春,中央军委决定把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校部也由保安县迁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1937年4月至7月,毛泽东亲自给抗大学员讲授了100多个小时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对学员们说:“抗大是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它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炫亮的利刃,去革新社会,去打倒日本。”

中央领导到抗大讲课时,全校教职员就在露天会场集合,背包一放,席地而坐。首长站在讲台上,也没有扩音器,亮开嗓子就讲。全场几千人,个个屏息聆听,鸦雀无声。学员们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写张条子递上去,请首长解答。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不断对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政府也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延安陷入了严重困难的境地。

抗大师生边行军,边打仗,边生产。1938年底,抗大第一、第二分校从陕甘宁边区出发,分别开赴晋东南和晋察冀。后来,抗大建立了12所分校,北至蟠龙、瓦窑堡,南至洛川,向西更延伸至甘肃的庆阳。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上说:“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各校学员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大生产运动很快开展起来。

抗大总校于1940年11月4日到达邢台县浆水一带,在这里进行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培养了六、七、八三期学员。

当年,抗大将校部设在前南峪,何长工、腾代远两位校首长在前南峪村的民房里居住,政治部设在浆水,卫生处设在安庄,医院设在桃树坪村,供给处设在河东村。校部设军事教育科和政治教育科,另设学员部、上干科和基本科。一切设施都简陋至极。

抗大在浆水期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的扫荡,封锁不断发生,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针对当时学校流动性大,学员体力消耗大,疲劳过度,时间不能保证等情况,抗大运用了沙盘学习法,即让学员每人削一根大木笔,经常带在身上,每到一处,设置沙盘,稍有时间,教师就发下识字条,让学员在沙盘上练习写字。即使战争发生了,在频繁地行军中,他们仍要坚持练习,在行军中,前面的学员背上挂个识字板,作为后面学员的学习黑板,边走边识字。同时,还规定每天行军不超过60里,一天要挤时间学习两个小时,行军间隙、饭前饭后都要组织学习。另外,还运用俱乐部、墙报、军政演讲会和问答会的形式组织学习。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8期12个分校,培养了20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他们带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从学校出发,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而抗大这个“窑洞大学”“行军大学”也发展为日后中国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不仅如此,抗大精神还在当地代代传承了下去,成为浆水镇前南峪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传家宝。今日前南峪村,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花果并茂,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长寿乡。

2.八路军129师

太行山深处,层峦叠嶂下,赤岸村静静地“潜伏”在河北邯郸涉县清漳河畔。只有走进去,才能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着辉煌的历史。

“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的群像,赫然矗立在村口的广场上。群像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将军岭纪念碑,将军岭上安放着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王新亭、袁子钦、何正文、赵子岳等将帅的灵骨。

从左边沿斑驳的石板路而上,灰瓦飞檐白墙花格窗的庭院错落有致,129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旧居就坐落在古朴的三座农家四合院。

抗战时期,涉县是晋冀鲁豫边区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是华北抗战的战略要地,而这三座农家四合院就是根据地的心脏。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和二女儿邓楠就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刘、邓等首长组织召开过许多决策性会议,制定发布过许多有关边区巩固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大小战役、战斗3100多次。

129师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扬威神头岭,截敌长乐村,挺进冀南平原,诱伏香城固,虐兵白晋路、正太路,攻南关,打榆辽,激战关家垴,开辟太岳、中条山抗日根据地……战果累累,功勋卓著。129师无疑也是“百团大战”中出兵最多,战事最惨烈,伤亡最多,斩获也最多的部队;129师共抗击歼灭了40多万日伪军,收复了198个县城,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部队从挺进太行时的9000多人发展壮大到30万正规军、40万地方部队,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129师从涉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一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和295名少将。建国后,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只有胜利了,我们才能纵情歌唱。只有胜利了,我们中国人才担当得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

在这样重要的纪念日,我们应该回顾历史,铭记中国是如何从过去走到今天,是如何从国运的最低点走向复兴的荣光的。死者长已矣,但今日的生者有道德上的义务铭记英烈们的牺牲,他们的鲜血不能白流,抗日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民族思想财富的一部分,照亮民族前进的道路。还原真实的历史,摈弃历史虚无主义,既是中国、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研究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学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代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责任。

当胜利之日成为假日,当万人空巷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大阅兵的时候,相信我们心中的愿望都是一样的,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说:“永别了,武器。”

愿所有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和罹难同胞在天之灵安息!

(鸣谢中国工商银行河北邢台分行、邯郸分行的智慧支持。)

猜你喜欢
会战日军抗战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