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翻译

2015-01-09 11:40郭芬段志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认知翻译

郭芬 段志华

[摘 要]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它的出现,影响到多个领域。本文梳理关联理论基本观点的同时,对其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对翻译的启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关联理论;认知;语境;翻译

一、关联理论基本观点概述

继格赖斯(Grice)提出会话含义模式后,Sperber和Wilson 就有关含义推导的话语认知理论提出了他们的“关联理论”这一学说以及其中的一些基本观点。

1、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Sperber 和Wilson 在批判地继承以互知为理论依据的交际代码模式的基础上,对一般的语言交际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交际者( 说话人) 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所谓“明示”,就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 manifest) 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又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这里的“推理”指听话人用 明示手段从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这表明交际过程实质上是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例如:

A: Do you like rugby?

B:I am a New Zealander。

B的明示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 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 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这个语境假设。于是,A 就以这两项假设为前提进行逻辑演绎推理,即从B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分析其暗含前提,推断出B的暗含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这个语境效果。

从上例可以看出,人们进行推理并不是要证明某交际活动是否具有关联性,而是要找到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和获得最佳的关联效果。而关联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由推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到的语境效果这两个因素所决定:前者愈小,后者愈大,则关联性愈强(林克难,1994)。

2、语境

关联理论把关联定义为“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关联是依赖语境的。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语境几乎可以囊括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不仅包括交际时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何兆熊,2000:203)。“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后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逸闻趣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Sperber&Wilson,1986:15f)

3、最佳关联

最大关联性是指受话者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受话者在交际中不是寻找最大关联, 而是在话语和语境假设之间按照关联原则寻找最佳关联。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Wilson, 1986, 199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赵彦春,1999)。换言之,作为特殊交际活动的翻译也是一个推理过程,只不过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有所不同,加之译者的介入,情况更加复杂而已。

三、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下,对翻译活动所进行的解释是一种动态阐释的方法。所谓动态是因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推理过程,是一种涉及到大脑机制的言语交际行为。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特性: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作为交际的翻译,一方面需要推理模式,另一方面又涉及到代码模式。原文作者和译者构成第一轮的交际双方、译者和译文读者构成第二轮的交际双方,其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游移不定的,译者和译文读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对文本认知所涉及的最大关联也有所不同。这就对翻译活动产生了有益的启示(孙华祥,2001)。

1、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

在关联理论的视野中,翻译牵涉到三个文本:其一,原文作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原文作者把文本输入给译者;其二,译者通过推理形成图式文本,与译文读者构成交际双方;其三,译者把图式文本传递给译文读者,形成译语文本。在此交际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只是一种中间行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要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有所不同,他从原文和语境中通过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原文所蕴涵的信息和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之间就不可能完全对等。此外,译文传达出来的信息内容是由译文的读者去理解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是独立于译者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之外的。于是,译文读者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译者的认知,而译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文作者的认知。

2、翻译的前提是在原文语境中正确理解原文

关联理论强调语境效果;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语用行为,也要通过寻找关联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只有找到了原文与语境的关联,译者才有可能对各种有关联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认知和推理,把原文作者企图实现的用意,亦即原文作者力图明确的事物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的读者。由于人们的相互理解靠的是一种“互明”,只有实现了交际双方的互明,即交际一方的交际意图被交际的另一方所识别的时候,交际才能获得成功。那么翻译能否成功,必将取决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活动能否获得成功;也就是说,首先取决于译者能否按照原文作者的明示,通过努力寻找到最佳关联。

3、翻译的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

如前所述,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相对独立的,译者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文作者的认知,译文读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译者的认知。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中,虽然对等效的追求是必须的,或者至少是可取的,但是真正的等效并非能够完全达到。换言之,所谓的翻译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翻译的原则与翻译的策略会因翻译目的的不同而不同。这样一来,翻译有时需要在译文中首先是在意义上,其次才是在风格上再造出与原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信息,而有时候则需要把风格看得与意义同等重要,甚至比意义更加重要 。

四、结语

作为一种新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是强有力的,可以对言语的交际与认知做出有力的解释,翻译也不例外。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尽管它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但照样能够从关联理论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然而同其它的任何一种理论一样,关联理论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关联翻译理论也不能覆盖所有的翻译理论,囊括所有的翻译事实。但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再次证明一个好的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更要精通两种文化,只有这样,在面对原文时才能有足够的认知对原文做出正确的关联,得出尽可能向原文所要表达的文本靠近的文本图式,而在面对译语读者时又能够有足够的认知尽可能的把这种文本图式以最佳关联的形式传递给译语读者。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03):105

[2]孙华祥.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1(02):86

[3]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26-27.

[4]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04):62.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04):85-86.

[6]王建国.论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局限性[J].语言与翻译,2003(01):90-91.

作者简介:郭芬(1987—),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公共教学部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段志华(1983—),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现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公共教学部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认知翻译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