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与交际原则

2015-01-09 02:07胡翠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礼貌言语话语

[摘 要] 语言,就其社会功能来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语言起源于交际,又在交际中不断发展。日常交际中语言的和谐得体,是人们在交际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着重阐述了语境理论以及与语境有关的交际原则,认为日常交际最佳效果取决于得体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统一。

[关键词] 语境;得体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语言的交际,是交际双方通过传递信息来达到互动的双向行为。语言的交际,在说写和听读者之间需要经过信息的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环节。在交流中,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在交际中,语境的参与必不可少。

一、语境概述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第一次把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对二者做了严格的界定。语言是共时的、社会惯性的,是理性的、规则的、普遍的、稳定的;而言语却是属于个人的行为,具有选择性、丰富性、创造性、多样性、灵活性。语境研究,就是从事索绪尔所说的动态的言语的研究。

语境学说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弗斯。他认为言语同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是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同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语言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只有与情景上下文相适应的话语才能取得得体的言语效果。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继承了弗斯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的概念。他认为语体就是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方面,三方面综合起来相当于言语环境。进入80年代,美国哲学家巴怀士、佩里在《境况与态度》中,提出了“境况”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语言中的意义体现了说的话和客观现实中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不管词语意义还是非词语意义,都是境况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情景上下文”、“言语环境”、“境况”,都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语境”。

在国内,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对语境理论就有所论述。经过老一辈语言学家的探索和研究,语境理论发展很快,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何兆熊先生认为,语言学家对语境的解释大体有两种:一种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的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种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种解释虽然提法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第一种解释中所说的起决定作用的客观因素,必须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知的,否则语言活动就无法顺利的进行下去。比如中国人在吃饭前后相遇,常用“吃了吗?”作为寒暄致意的用语,初到中国的英美人听到“Have you eaten?”则感到困惑,不知对方是否意欲请自己吃饭,这种语言交际中的“阻塞”,显然是由于双方缺乏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所致,这同一句话,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似乎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把语境分为“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王希杰先生认为,语言的生命就在于交际,交际功能便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之所在。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语言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动态的现象。交际过程就是“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互相作用的过程。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对语境都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虽然各家的角度不同,但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语境由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组成。语言内环境包括书面上的上下文和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甚至包括语言本身的机构系统。语言外环境的内涵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既有场景语境,又有文化语境,不少学者还提到了心理语境等等。

二、与语境有关的交际原则

语言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语言达到应有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而有的人不注意语境的因素却适得其反。一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搭乘美国朋友的车时关切的说:“开车小心点,注意安全。”让这位美国朋友大为不快。这位留学生忽视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这样的话在中国表示关切,而在美国则是表示对别人的不信任。一位秘书在公司的门厅迎接前来商谈合资办厂事宜的上海某经理,说:“我们经理在上面(指二楼会客室),他叫你去。”这位经理一听,当即一愣:他叫我去?我又不是他的下属,凭什么叫我?于是转身说:“贵公司如有合作诚意,叫你们经理到我住的宾馆去谈吧。”说完拂袖而去。这些实例都生动的说明了言语交际对语境的依赖关系,在生活中,只有切合语境的话语才是可能得体的话语。

1、言语交际的总原则——得体性原则

语言得体是人们评判交际语言的一个常用术语,得体性原则是语言交际的最高原则,换句话说,也是语境研究的终极目的。研究语境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语言交际在任何语境中都得体。切合语境的话语就得体,不切合语境的话语就不得体。言语行为得体性是言语交际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修辞学界王希杰认为得体性应成为修辞的最高原则,语用学界利奇也将得体原则置于重要地位,在言语交际学研究领域,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说话人“使用的语言不仅在语法方面正确,而且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说是得体的。”换言之,得体性是指表达者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对交际目的和语境的适应程度。

得体是外在的美的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下,得体其实就是“和谐”“和合”之美,即话语表达与话语环境、话语表达与话语对象等诸因素之间要和谐、协调。一个年轻的公务员如果在办公室里对年纪大的同事颐指气使,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别人的眼里都是不得体的,因为他的语言的输出没有找到得体的表达方式。我国古代诗歌中常有用含蓄委婉的诗句表达内心的想法的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种运用比喻手法造成含蓄美,增添了诗的意境,也使诗人内心情感得到合理得体的表达,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对方明确的回答。张籍在《酬朱庆馀》中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2、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在哈佛大学的一次讲演中首先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基本观点是,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合作原则要求交际双方彼此信赖,相互配合,以保证交际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达到交流信息,增进理解的语境的作用目的。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遵守三项原则:

(1)量的原则:这一原则关注的是话语的信息量。说话者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要的,不要提供交际以外的额外信息或少提供信息。因为信息量太多令人生厌,太少又使人不知所云。比如别人问你“中午吃的什么饭?”,你回答说我今天看了一场电影,电影如何的精彩,这就是量的多余;但当别人问你“中午吃的什么饭?”,你随便的“哦”一声,就是信息量的短缺。

(2)质的原则:这一原则关注的是话语或信息的真实性,不真实或不准确就是一种不合作。比如游客对导游说“谢谢你丰富而精彩的讲解!”,而导游却说“不,我讲的不够好”。导游的回答违反了质的原则,他恪守着谦虚和礼貌,不得已说了假话,质的原则就被放弃了。

(3)相关原则:这一原则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相关,说话紧紧扣住话题就是合作的表现,答非所问或是离题千里就是不合作。比如问你干什么去,你却大谈你今天中午吃的什么饭,这也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

(4)方式原则:这一原则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清楚明白。说话人在说话时应当把所谈的事情交代清楚,有条有理,不出现歧义,为对方的理解提供方便,这样就是合作;反之,就是不合作的表现。抗战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在一次宴会上,向京剧大师梅兰芳敬酒时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众客也莫名其妙。张大千含笑解释:“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引得满堂宾客大笑不已。张大千的解释为众人的理解提供了方便,也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活跃了气氛。

在交际中要与人合作,就要有宽容精神。在自由交谈的情况下,真诚的与他人交流,宽容是很重要的,没有宽容就没有合作。当然也有人故意不合作的或是无意中不合作的,这与交际者的文化素养有关,有时也与一个人的性格、阅历、身份、地位等方面有关。我们要尽量学会在交际中与别人合作。

3、礼貌原则

礼貌,主要指人与人在交际时言谈举止中所显示出的尊重对方的种种行为方式,是各个社会、各个民族共同遵循的一种交际准则。对说话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表现;对于听话人来说,只有礼貌的话语,听话人才给予合作,交际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礼貌原则是语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礼貌行为与非礼貌行为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礼貌行为使对方感到心里舒服,而非礼貌行为让人感觉难受。礼貌是一种人际行为特征,包括非语言行为(如给对方开门,打扫清洁等)、语言行为(如通过语言行为向对方提供食品,表示道歉等),以及特殊的礼貌表达方式。礼貌强调的是交际对方,即听话人和第三者,而非说话人自己。说话人讲话时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都受到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要恪守礼貌原则,例如在意外或紧急事件中,或是在十分亲热友好的朋友之间,礼貌原则就可能让位于话语的内容或交际信息,屈居次要地位。

此外,礼貌也具有民族性和跨文化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貌语言,对于汉民族来说,礼貌语言虽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是“敬”与“谦”的和谐关系。比如在听话人的称呼前加上“令”“贤”“雅”“高”等语素;说话人常谦称为“卑”“贱”“小”“微”“寒”等等。但是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礼貌现象显示出了它的跨文化性和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决定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对礼貌的理解,因此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有关礼貌方面的语用失误。

三、结语

得体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借助语境才能使语言交际更加得体。其中得体原则是语言交际的最高原则和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话语的最佳表达效果的获得取决于得体性原则的满足程度,得体性的满足程度越高则话语的效果越佳;合作原则是保证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礼貌原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J].外国语,1987,(5).

作者简介:胡翠娜(1977—),女,汉族,现任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学科部,山西,朔州,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暗恋是一种礼貌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