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素娟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56-0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体现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其效果显而易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仍有不少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不仅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使得教学过程混乱不堪,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会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貌似热闹,实则杂闹无序,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努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合理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着特定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实施合作学习,分组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每小组以前后左右桌4-6人比较适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要敢于打破常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要求,即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性别以及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既可以定期进行组间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进行组内某些角色的对换或轮换。
2、合理分工,设岗定责,有序轮流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活而无果”。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充当看客;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发言;有的小组成员借机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在于小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同时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何才能做到小组内的合作“活而有序”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每组设小组长、记录员、展示员各一名。小组长由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本组成员一起合作学习,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则由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展示员则由那些胆子大、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在课堂上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回答其他组的质疑。我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争取有效地完成本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如上课前我一般要求科代表将我下发的学案上的内容,分配到各个小组,要求小组长将自己组研讨的结果在课间展示在黑板上或学案上,上课时由展示员给全班同学讲解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小组内的分工也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轮换。同时我也有意识地让那些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既体现了每位同学的价值,激发了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相互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
思想品德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于是学生便开始合作学习,这种做法是与合作学习的要求相背离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为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1、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
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举一个你身边违法犯罪的实例。”、“你怎样看待中学生上网?”、“商品售出概不退换是否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差生都在积极的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舞”的舞台,而是学生们思维碰撞、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场所。
2、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在完成任务中敢于创新。”尤其是在教学中出现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学生意见不统一或有创新意见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3、涉及评判的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较多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或权衡利弊得失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说我国还没实现全面小康?”等众多问题。
4、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而且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的,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要求学生进行商品大采购,要求学生对商品的种类、产地、成分、销售者的态度等进行考察,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完成探究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控制
1、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核心的作用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责任。自主不等于自流。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都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关注其讨论的进程,了解其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我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我帮助他们明确角色,使其尽快进入到有效的讨论中;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我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重新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对讨论时出现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我总是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我认为唯有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2、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握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是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时间太长,学生没有紧迫感,讨论容易偏离主题,浪费时间,有时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时间太短,又往往出现蜻蜓点水式的合作,讨论不够充分,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发言的机会,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并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
3、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其民主平等意识、交往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我认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每个教室的板报内,设置一个小板面。每周把小组合作表现作为评价的指标,通过量化打分,在板面内进行公布,以此来评价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及小组成员的表现。评价的项目可包括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成员的个性表现,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小组任务完成率,小组发言率等。评价要注意讲求民主,注重尊重,关注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4]于丽红,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