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2015-01-09 11:52:39王翠萍
职业·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王翠萍

摘 要:本文从“行知和谐”的理论溯源入手,论证“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必要性,探索建立行知和谐、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建设双证融通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行知和谐 双证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相统一出发,调控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教育真正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获得充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将原名陶文浚更名为陶知行,再更名陶行知,是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体现。他倡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培养“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行知双修之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经过长期实践,学院研究与探索“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模式,以培养“行知和谐,双证融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理论溯源

我国早在《礼记·中庸》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荀子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学习中“行”的重要性,指出“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王阳明先生则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强调了“先知后行”的思想。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坚持“教学做合一”,提倡培养学生做“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行知和谐之人。陶行知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生活需要之教育,职业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入点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并以此来带动专业调整、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

笔者学院在长期教改中,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指导,充分汲取经典的职业教育理论之营养,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行知和谐、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探索与实践

1.行知和谐,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行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和“阶段化”, 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状况,实施一体化教学,兼顾了“教学做一体”和“学成一事,再学一事”的思想,将人才培养方案分成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及拓展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分阶段集中进行,打破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界限,灵活安排课堂与实训教学。在纺纱技术、机织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贯彻“生产即教育”,按车间认识与课堂概述、车间生产与课堂专业理论、车间机器维修与课堂设备工艺原理、车间产品工艺上车与课堂生产工艺设计、车间认识疵点与课堂疵点产生原因分析等几个阶段,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车间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2.行知和谐,构建工学交替课程体系

以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形成由基本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和拓展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分为三阶段:第一年为第一阶段,学习由基本职业素质能力模块组成的公共平台;接下去一年半时间为第二阶段,在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后,学习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拓展模块的内容,为上岗储备知识和能力,以期达到主专业方向“精”,其他专业方向“通”的程度;最后半年时间为第三阶段,学生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位实习,通过在企业的岗位锻炼,将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一步融合,努力实现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双证融通,建设一体化教材

教学做合一不是说不要教材,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做中心的教材。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是教材建设的出发点。我们以典型产品为对象,根据具体纺织产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产品生产过程来梳理专业理论知识点,整合教材。实践中,采取逐步自编讲义,将职业大典中相关资格考核的标准纳入课程,编进教材,在讲义使用成熟后,出版正规教材。

4.双证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

“双证融通”也就是学生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坚持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将理论教学与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应知”,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应会”相结合。可以把几个职业资格课程内容融合在一门课程之中。融通方案要求建立“大平台、小方向”的课程体系。我们根据相关通用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课程模块——“大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同时,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了专业方向拓展模块——“小方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满足市场需求,体现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国家劳动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纺织行业技能鉴定站和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中心为平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鉴定,培养双证融通的人才,学生高级工考证通过率达98%以上。

三、实践中的反思

1.解决了一些问题,提高了育人质量

行知和谐、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困扰我们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传统的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差的问题。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缺少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采用“行知和谐,双证融通”的教育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过程不容易控制。基于教学做一体的“行知和谐、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生“做”为主。传统的班级学生数多达四、五十人,一批批“做”,时间不允许,一起做由于设备数量限制又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过程控制难,每个学生“做”的进度不一致,教师又不能中途停止学生“做”,常常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我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内未完成的工作任务。

(2)教师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新要求。高職院校都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要成为真正的双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为困难的是,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学生“做”的过程中出现的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的做法是,一名教师负责一道工序,一个项目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此做法完全是应急之举。

(3)教材开发非常困难。一本适合“教学做一体”的教材开发,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生产、管理专家与较高教育理论的教育专家协同配合,而这在许多学校是难以办到的。无论是企业生产、管理专家,还是教育专家,一时都不易找到合适的。若有可能可考虑联合同专业的院校协作,加快教材建设的进度,保证教学实施。

(4)实验实训条件的制约。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下的多个项目实施对实训设备动辄上千万的投入,使得学校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竭力从学校周边的企业群中根据本校开设的专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满足“做”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构建“3+3”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
科技视界(2016年25期)2016-11-25 00:09:34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 22:12:27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5期)2016-06-20 23:54:52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