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隧道排风口火灾烟气衰减速率分析

2015-01-09 02:10徐琳常健王震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衰减系数火源风口

徐琳,常健,王震

(1.山东建筑大学 热能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101;2.山东建筑大学 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3.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250101;4.潍坊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潍坊261000)

0 引言

公路隧道内部空间狭长封闭,发生火灾时,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空气而造成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浓度大、温度高,不利于人员逃生和消防救灾。为了合理控制烟气的扩散,尽快将烟气排出,集中排烟模式广泛应用于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如图1(a)所示,在射流风机和排烟风机的综合作用下,维持烟气高度方向上合理的温度分层,并将烟气迅速排出行车空间,为人员逃生创造条件。徐琳曾采用实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烟气温度纵向分布、烟气沉降影响因素及纵向风速的衰减规律[1-4]。针对纵向通风隧道,李颖臻等搭建模型试验台,实测顶板下方烟气最大温升,分析烟气温度纵向衰减规律[5-6]。胡隆华利用FDS模拟分析CO浓度的纵向分布规律[7]。吴小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风阀开启条件下集中排烟隧道烟气蔓延规律[8]。已有研究成果多针对纵向通风隧道,该研究成果是否仍适用于集中排烟隧道值得讨论,且火源位置对烟气温度、浓度衰减的影响在前人研究中也甚少涉及。文章结合某长大隧道集中排烟系统设计,针对50 MW火灾,考虑两种不同火源位置,借助CFD模拟,研究不同纵向风速、排烟组合工况,排风口位置烟气温度、浓度水平、垂直衰减及相应速率关系,为隧道排烟设计提供参考。

1 研究工况分析

1.1 隧道概况

如图1(a)所示,拱形隧道分成上部排烟道、下部行车通道两层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就近开启火源周围的大尺度排风口,将烟气迅速排出行车空间,取其中300 m长水平通风段为研究对象,3个风口(1#、2#、3#)沿隧道纵向非对称布置在火源两侧,位置及尺寸,如图1所示。

1.2 火源参数

模拟考虑50 MW火灾(相当于油罐车火灾),火源尺寸 4 m×6 m,距计算区域进口 150 m[9-10]。以甲烷为燃料,甲烷/空气质量比为1/7.76。考虑隧道横断面上火源居中(火源A)、靠壁位置(火源B)两种情况。

图1 某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系统图/m

1.3 送风及排烟工况确定

在射流风机送风、烟道排烟耦合作用下,火源下游侧峒口将自然补风。为了便于分析,定义其为诱导风速v2。考虑到火源上下游非对称烟气控制策略,射流风机上游送风速度v1大于诱导风速v2。v1取 0.5、1、1.5、2和 2.5 m/s,v2取 0.5、0.75、1、1.25和1.5 m/s等风速组合共38种模拟工况。

2 控制方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1 控制方程的建立

模拟计算考虑甲烷两步燃烧反应由式(1)表示为

模拟过程还涉及紊流、传热影响,本文采用浮力修正κ-ε模型,在κ方程中引入浮力源项Gb反应浮力造成的湍流削弱效应,同时在ε方程中增大ε产生项,进一步突出浮力作用[11-12]。鉴于计算对象尺度范围较大,辐射模型采用相对简单的DTRM模型,通过跟踪射线数目和调整网格疏密程度提高计算精度。控制方程组由式(2)表示,模型基本参数见表 1[13-14]。

式中:φ为待求通用物理量;V为速度矢量;Гφ、Sφ为对应变量的输运系数及源项,数学表述见表1。

表1 控制方程组通用变量

表1中,Gk、Gb分别为剪切应力产生项、浮力产生项,控制方程中常数取值见表2。此外,数值求解过程中还需附加状态方程。

表2 控制方程组中常数取值

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模拟考虑外界环境温度To=303 K,壁面采用Launder和Spalding推荐标准壁面函数,不计与外界换热[15]。隧道入口考虑速度边界,烟道出口考虑流量边界,火源考虑质量入口边界。

2.3 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计算区域采用非均匀网格划分,近火源温度梯度变化大的区域布置密集网格,远离火源温度梯度变化小的区域布置稀疏网格,首次网格划分后依次增加x、y、z轴网格数目50%,在保证火源位置、上游送风、排烟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顶板下方最高温度、浓度变化。当两者相差很小时,网格划分结束,网格数目为1138254个。

3 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升与浓度

如图2、3所示,顶板下方烟气最高温升及浓度发展规律类似。同一火源位置,v2不变,随v1增大,来流对火源热烟羽挤压不断增强,两者掺混剧烈,加速烟气垂直沉降,造成顶板下方烟气温升、浓度下降。v1不变,随v2增大,热烟羽横向偏移减弱,更好地维持烟气自然沉降,表现为烟气温升、浓度增大。两者相比,v1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由于壁面遮挡,热量难以扩散,造成火源B其烟气温升、浓度数值均高于火源A,且随v1增大,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

图2 不同火源位置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升图

图3 不同火源位置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浓度图

引入无量纲参数,回归得到无量纲温升、浓度随风速准则关联式(3)为(见表3)

式中:T0为环境温度,K;C0为CO2浓度,取300 ppm。vi为风速,m/s,i=1、2,分别为送风速度、诱导风速;H为隧道高度,m;g为重力加速度,m/s2。

表3 不同火源位置随无量纲准则关系式

表3 不同火源位置随无量纲准则关系式

火源位置 计算式 R2风速范围A ΔT*max=4.68-11.42v*1 +4.2v*2 +10.82v*21 -5.7v*1 v*2 +4.29v*2 0.99 0.06<v*1 <0.31,0.06<v*2 <0.19 ΔC*max=537.5-1789v*1 +509v*2 +2313v*21 -1416v*1 v*2 +1189v*2 0.98 0.06<v*1 <0.31,0.06<v*2 <0.19 B ΔT*max =5.06-10.81v*1 -0.51v*2 +5.67v*21 +3.03v*1 v*2 +14.78v*2 1 0.06<v*1 <0.31,0.006<v*2 <0.19 ΔC*max=552-1560v*1 +208.5v*2 +1733v*21 -1875v*1 v*2 +2826v*2 0.98 0.06<v*1 <0.31,0.06<v*2 <0.19

4 风口位置烟气温升、浓度衰减幅度

4.1 烟气水平衰减系数

定义风口烟气温升、浓度水平衰减系数,由式(4)表示为

式中:ΔTvent,u为进风口位置顶板下方最高烟气温度,K;Cvent,u为进风口位置顶板下方最高浓度,ppm,i=1、2、3。

如图4、5所示,各风口温升、浓度水平衰减规律类似。对于火源A,v2不变,随v1增大,1#风口烟气温升、浓度水平衰减加快。当v1=2.5 m/s时,1#风口烟气状态与上游送风状态一致。相比较而言,v2对1#风口影响忽略不计。而对于火源B,情况则不同,随v2增大,1#风口衰减系数呈增大趋势,且其数值远大于相似工况火源A,这与壁面遮挡是密切相关的。

2#风口情况与1#风口情况有较大差别。如图4、5所示,v1对烟气水平衰减影响已趋缓,v2影响则较明显。衰减系数随v2增大呈减小趋势。此外,火源B其衰减系数远大于火源A数值。

与2#风口相比,3#风口由于临近下游峒口,衰减系数受v2影响明显加强。但火源B衰减系数仍高于火源A数值。

4.2 烟气垂直衰减系数

定义风口烟气温度、浓度垂直衰减系数由式(5)计算为

式中:ΔTventi,l为进风口位置地面上方0.3 m最高烟气温度,K;、Cventi,l为进风口位置地面上方 0.3 m最高浓度,ppm。

图4 不同火源位置风口处烟气温升水平衰减系数图

图5 不同火源位置风口处烟气浓度水平衰减系数图

图6 不同火源位置风口处烟气温升垂直衰减系数图

图7 不同火源位置风口处烟气浓度垂直衰减系数图

1#风口位于火源上游区域,烟气温度、浓度垂直衰减受v1影响较大,v2影响较小,如图6、7所示。随着v1增大,衰减系数迅速增大至1,说明地面基本为来流送风控制。而火源A,其温度衰减系数高点接近 0.9,随着 v1增大至 2.5 m/s,衰减系数进一步下降,表明烟气扩散至地面附近。与之相较,v1对2#、3#风口的影响逐渐减弱,而v2对2#、3#风口的影响则不断增强,如图6、7所示,其衰减系数随v2增大呈增大趋势。且火源B衰减系数总体高于火源A数值,3#风口两者差值随v2增大呈减小趋势。

5 风口位置烟气温度与浓度衰减关系

如图8所示,3个风口处烟气温升水平衰减系数均大于烟气浓度衰减数值。烟气温升垂直衰减系数小于烟气浓度衰减数值,如图9所示。而火源位置对两者相对关系基本无影响。

图9 风口处温升、浓度垂直衰减系数相对关系图

6 结论

结合某集中排烟隧道设计,考虑50 MW大尺度火灾(居中、近壁两种火源位置)。针对不同上游送风速度v1,诱导风速v2组合工况,借助FLUENT软件,研究排风口位置烟气温度、浓度水平衰减、垂直衰减规律,其结果表明:

(1)近壁火源顶板下方烟气最高温度、浓度均高于居中火源数值,两者之差随v1增大呈减小趋势;

(2)风口位置烟气温度、浓度衰减规律类似,近壁火源数值明显高于居中火源情况;

(3)1#风口水平衰减系数随v1增大而减小,垂直衰减系数呈相反规律,两者受v2影响均较小;

(4)v1对2#、3#风口影响逐渐减弱,而 v2影响不断增强。随v2增大,水平衰减系数呈下降趋势,垂直衰减系数呈上升趋势;

(5)3个风口温升水平衰减系数大于浓度数值,温升垂直衰减系数小于浓度数值,与火源位置无关。

[1]徐琳,张旭,朱春.耦合风扰作用下火源热烟羽受限扩散规律实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18(4):589-598.

[2]徐琳,张旭.风口非对称布置排烟隧道耦合烟控参数CFD寻优[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3):119-123.

[3]徐琳,张旭.坡度隧道的火灾烟囱效应的升压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686-690.

[4]王震,张林华,徐琳,等.集中排烟隧道烟气逆流距离两区域模型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29):54-58.

[5]Ingason H.,Li Y.Z..Model scale tunnel fire testwith longitudinal ventilation[J].Fire Safety Journal,2010,45(6):145-149.

[6]Li Y.Z.,Lei B.,Ingason H..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buoyancy-driven smoke flow beneath the ceiling in tunnel fires[J].Fire Safety Journal.2011,46:204-210.

[7]Hu L.H.,Yang D..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CO concentration and differencewith temperature field in a tunnel fire smoke flo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0,53:2844-2855.

[8]吴小华,李耀庄,易亮,等.隧道集中排烟模式下火灾数值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6):145-149.

[9]Lacroix D.The new PIARC report on fire and smoke control in road tunnels[C].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afety in Road and Rail Tunnels.France,1998:185-197.

[10]姜文源.建筑灭火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1]Jones W.P.,Linsateddt R.P..Global reaction schemes for hydrocarbon combustion[J].Combustion and Flame,1998,73:233.

[12]徐琳,张旭.水平隧道火灾通风纵向控制风速的合理确定[J].中国公路学报.2007,2(20):92-96.

[13]Wu Y.,Baker M.Z.Control of smoke flow in tunnel fires using longitudinal ventilation systems-a study of the critical velocity[J].Fire Safety Journal,2000,35(4):363-390.

[14]Huang C.C.,Edwards J.C..The critical ventilation velocity in tunnel fires-a computer simulation[J].Fire Safety Journal,2005,40(3):213-244.

[15]陶文铨.计算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衰减系数火源风口
双火源隧道火灾数值模拟
“地产+露营”新“风口”来临?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火源位置对轻型门式刚架竖向位移的影响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
复合材料孔隙率的超声检测衰减系数影响因素
活力美妆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近岸及内陆二类水体漫衰减系数的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对《电磁波衰减系数特性分析》结果的猜想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