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
摘 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以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自主学习的课堂,一般学生经历阅读感知、情境体验、思维体操三个过程,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教学模式;促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24-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其中有:要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课程的目标和实施两个方面都强调了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根据课改的要求,力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的一种实践。
1 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1.1 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其概念的阐述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 (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②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生基于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现实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③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自主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
从以上各学派对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监控和调节能力。当学生在元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三个方面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时,学生的学习可以认为是自主的。
根据目前我国实际的学情,笔者认为可以把自主学习界定为:学生为了高效率地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1.2 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国内一些地区、学校和个人也进行过自主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如,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吉林珲春市开展的“主动发展教育”研究,主张凡是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六自”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进行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提供了一些大的思路,搭建了一些大的框架,有一定的示范和启示作用。但是,落实到物理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如何结合现行的教材,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实践。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彰显其本土性,才有就地开花结果的可能。
2 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根据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以及初中物理教育目标,自主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构建应满足以下条件:
1)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程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顺序。
2)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中应包含:
①在学习阶段:教学活动中提供的学习素材中应有学习指引和学习支架,这样便于学生利于达到学习目标;
②在交流阶段:无论是师生交流还是生生交流,应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诊断性的评价和学习策略的改进建议,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的提升。
由此看出,在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的问题情境或学习任务,学生由此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安排,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通过呈现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规则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时作出指导。
笔者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施,如果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以下变化:①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②学生对学习能进行独立的筹划;③学生能初步评估自己的学习,并以此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那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就视为有效的。
3 自主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建构策略
根据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可以搭建以下标准框架进行考量(如表1)。
学生若能达成以上3个维度的要求,自主学习就能顺利地展开,所以,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活动都应围绕以上3个方面去设计。
3.1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3.1.1 阅读感知,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
大多数中学物理教师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阅读他们课堂上提供的课本内容,事实上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学困生的问题首先就是无法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他们无法弄清概念之间是怎样联系,又怎样分支的。因此,可以设计“阅读感知”这一环节作为学习的开端,让学生首先了解本节课要学些什么。
教师可用以下流程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水平:
明确阅读内容,开始阅读→提示学生留意文章的结构(如:标题、副标题、图表等)→指导学生架构知识网络图→展示、交流、给出指导性评语
3.1.2 情境体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概念
帮助学生把阅读的文字转化成有意义的概念,不仅对提升阅读水平有利,也是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对多个肯定或否定例证的体验基础上的。所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丰富“过程与方法”的体会。
案例1 如何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在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活动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究:
1)讨论:烧杯中盛有100 ml的水,水的质量经天平测量知道是100 g,则水的密度是多少?如果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质量是多少?体积变为多少?密度呢?如果再倒掉一半呢?
评析 以上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依托,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推理和猜想,初步感知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其质量和体积而变化。
2)根据你的分析将数据填入表2,并制成图像。
图1 图像描述
评析 教师进而要求学生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对“倒掉一半”和“再倒掉一半”这两个事件进行描述,其中渗透了“数学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物理概念”“数学表达”之间相互翻译的能力。
3)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水的质量和体积是什么关系?
②水的密度随质量变化吗?水的密度随体积变化吗?
③水的密度是 ,表示: 。
④结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 ,物质的密度 (选“随”或“不随”填)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评析 以上活动设计,让学生从观察走向总结,先总结具体个例(水),得出的结论,再把结论扩展到一般物质。认识活动从具体走向抽象,从特殊外延到普遍。
3.1.3 思维体操,训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应用概念
与“情境体验”环节相反,“思维体操”是要求学生把获得的概念运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之中,这一环节的作用是:
1)巩固概念:让学生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运用概念:让学生学会用“物理方式”去思考问题,寻找物理量与具体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案例2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问题,训练他们对重力和质量概念的应用
材料阅读:你用过Iphone手机吗?它的屏幕可以随着手机摆放方向的不同而旋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手机里面装有重力感应装置,当重力作用线指向手机的短边时,手机就是竖屏;当重力作用线指向手机的长边时, 手机就是横屏。
图2 手机受重力示意图
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议一议:
①把 IPhone手机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会发生改变吗?重力呢?
②把 IPhone手机带到月球上,它的屏幕会不会发生旋转?为什么?在太空中呢?
③有人设想制造出质量感应器来控制手机屏幕的旋转,这个设想可行吗?为什么?
④有同学在学习中常常这样写:1 Kg=9.8 N,你认为正确吗?
评析 以上设计选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IPhone手机为研究对象,以手机屏幕会转动为激趣点,在第②问中,让学生从屏幕发生旋转的机理中去推理手机在月球、太空中的状况,在第③问中,要求学生利用质量的特性对“质量感应器”的可行性作出判断,突出了物理概念的运用和理性思维的使用。
3.2 制定标准,规范语言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设置评价与交流这一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求助并通过展示活动重新检视、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为了让交流更有效,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引,如,讨论前示范交流的句式,出示一定的评价标准等。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途进行适当的干预,对出现的“有价值”的话题进行点评,同时修正话题的方向,让讨论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
案例3 试卷讲评课上交流的组织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物理测验,发现有几道题目错误率很高,现在在小组中先讨论一下这些题目,然后我们进行组间的交流,请大家在讨论题目的时候尽量使用以下的句式(用PPT 打出):
这道题的问题是……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的物理原理(公式)是……
现在已经知道的条件有……还需要知道……
评析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规范语言也就规范了学生的思考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案例4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
复习课上,小余同学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为60 W的白炽灯和节能灯在通电时间一样多的情况下,耗电不一样多。她的理由是W=Pt,既然P 与t 相同,那么电流做的功也一样多,耗电自然也一样多了。这时,老师大力表扬她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并马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评析 上述问题涉及多个概念的理解:灯泡的额定功率与亮度的关系,亮度与光能的关系,耗电多少与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所以,问题很有质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讨论的关键一环,既能发现学生“学的问题”,也向学生示范了“什么是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学习中的疑惑,能使学习更有效。
3.3 定期测评,予以学习情况反馈
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学的情况,与一般试题不同的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命题细目单,便于学生对每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如:
某次测试的命题思路和考察目标
一、选择题试题结构:
1.基本知识1-18 题(27 分,6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2.概念应用19、20 题(3 分6.6%),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概念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做多选题的能力。
3.学习策略的考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21-30 题(15 分,33.3%)。
二、填空题考察目标
考察基本知识的识记:科学事实、实验操作、图表再认(29-41 题)。
三、综合题
1.平时的观察、实验、迁移能力(42 题)。
2.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理解概念(43 题)。
3.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数据分析(44、45 题)。
通过细目单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学习问题,了解学习要求,从而提升自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通过经历阅读感知、情境体验、思维体操三个过程,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探究方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测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学生对学习的计划、监测、控制和调节能力必将得到提高,为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生.构建物理优质课堂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68.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8.
[4]戴尔·斯科特·里斯特.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栏目编辑 刘 荣)
案例1 如何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在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活动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究:
1)讨论:烧杯中盛有100 ml的水,水的质量经天平测量知道是100 g,则水的密度是多少?如果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质量是多少?体积变为多少?密度呢?如果再倒掉一半呢?
评析 以上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依托,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推理和猜想,初步感知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其质量和体积而变化。
2)根据你的分析将数据填入表2,并制成图像。
图1 图像描述
评析 教师进而要求学生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对“倒掉一半”和“再倒掉一半”这两个事件进行描述,其中渗透了“数学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物理概念”“数学表达”之间相互翻译的能力。
3)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水的质量和体积是什么关系?
②水的密度随质量变化吗?水的密度随体积变化吗?
③水的密度是 ,表示: 。
④结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 ,物质的密度 (选“随”或“不随”填)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评析 以上活动设计,让学生从观察走向总结,先总结具体个例(水),得出的结论,再把结论扩展到一般物质。认识活动从具体走向抽象,从特殊外延到普遍。
3.1.3 思维体操,训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应用概念
与“情境体验”环节相反,“思维体操”是要求学生把获得的概念运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之中,这一环节的作用是:
1)巩固概念:让学生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运用概念:让学生学会用“物理方式”去思考问题,寻找物理量与具体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案例2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问题,训练他们对重力和质量概念的应用
材料阅读:你用过Iphone手机吗?它的屏幕可以随着手机摆放方向的不同而旋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手机里面装有重力感应装置,当重力作用线指向手机的短边时,手机就是竖屏;当重力作用线指向手机的长边时, 手机就是横屏。
图2 手机受重力示意图
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议一议:
①把 IPhone手机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会发生改变吗?重力呢?
②把 IPhone手机带到月球上,它的屏幕会不会发生旋转?为什么?在太空中呢?
③有人设想制造出质量感应器来控制手机屏幕的旋转,这个设想可行吗?为什么?
④有同学在学习中常常这样写:1 Kg=9.8 N,你认为正确吗?
评析 以上设计选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IPhone手机为研究对象,以手机屏幕会转动为激趣点,在第②问中,让学生从屏幕发生旋转的机理中去推理手机在月球、太空中的状况,在第③问中,要求学生利用质量的特性对“质量感应器”的可行性作出判断,突出了物理概念的运用和理性思维的使用。
3.2 制定标准,规范语言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设置评价与交流这一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求助并通过展示活动重新检视、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为了让交流更有效,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引,如,讨论前示范交流的句式,出示一定的评价标准等。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途进行适当的干预,对出现的“有价值”的话题进行点评,同时修正话题的方向,让讨论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
案例3 试卷讲评课上交流的组织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物理测验,发现有几道题目错误率很高,现在在小组中先讨论一下这些题目,然后我们进行组间的交流,请大家在讨论题目的时候尽量使用以下的句式(用PPT 打出):
这道题的问题是……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的物理原理(公式)是……
现在已经知道的条件有……还需要知道……
评析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规范语言也就规范了学生的思考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案例4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
复习课上,小余同学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为60 W的白炽灯和节能灯在通电时间一样多的情况下,耗电不一样多。她的理由是W=Pt,既然P 与t 相同,那么电流做的功也一样多,耗电自然也一样多了。这时,老师大力表扬她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并马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评析 上述问题涉及多个概念的理解:灯泡的额定功率与亮度的关系,亮度与光能的关系,耗电多少与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所以,问题很有质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讨论的关键一环,既能发现学生“学的问题”,也向学生示范了“什么是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学习中的疑惑,能使学习更有效。
3.3 定期测评,予以学习情况反馈
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学的情况,与一般试题不同的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命题细目单,便于学生对每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如:
某次测试的命题思路和考察目标
一、选择题试题结构:
1.基本知识1-18 题(27 分,6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2.概念应用19、20 题(3 分6.6%),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概念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做多选题的能力。
3.学习策略的考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21-30 题(15 分,33.3%)。
二、填空题考察目标
考察基本知识的识记:科学事实、实验操作、图表再认(29-41 题)。
三、综合题
1.平时的观察、实验、迁移能力(42 题)。
2.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理解概念(43 题)。
3.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数据分析(44、45 题)。
通过细目单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学习问题,了解学习要求,从而提升自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通过经历阅读感知、情境体验、思维体操三个过程,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探究方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测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学生对学习的计划、监测、控制和调节能力必将得到提高,为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生.构建物理优质课堂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68.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8.
[4]戴尔·斯科特·里斯特.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栏目编辑 刘 荣)
案例1 如何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在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活动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究:
1)讨论:烧杯中盛有100 ml的水,水的质量经天平测量知道是100 g,则水的密度是多少?如果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质量是多少?体积变为多少?密度呢?如果再倒掉一半呢?
评析 以上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依托,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推理和猜想,初步感知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其质量和体积而变化。
2)根据你的分析将数据填入表2,并制成图像。
图1 图像描述
评析 教师进而要求学生用表格和图像的方式对“倒掉一半”和“再倒掉一半”这两个事件进行描述,其中渗透了“数学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物理概念”“数学表达”之间相互翻译的能力。
3)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水的质量和体积是什么关系?
②水的密度随质量变化吗?水的密度随体积变化吗?
③水的密度是 ,表示: 。
④结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 ,物质的密度 (选“随”或“不随”填)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评析 以上活动设计,让学生从观察走向总结,先总结具体个例(水),得出的结论,再把结论扩展到一般物质。认识活动从具体走向抽象,从特殊外延到普遍。
3.1.3 思维体操,训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应用概念
与“情境体验”环节相反,“思维体操”是要求学生把获得的概念运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之中,这一环节的作用是:
1)巩固概念:让学生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运用概念:让学生学会用“物理方式”去思考问题,寻找物理量与具体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案例2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问题,训练他们对重力和质量概念的应用
材料阅读:你用过Iphone手机吗?它的屏幕可以随着手机摆放方向的不同而旋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手机里面装有重力感应装置,当重力作用线指向手机的短边时,手机就是竖屏;当重力作用线指向手机的长边时, 手机就是横屏。
图2 手机受重力示意图
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议一议:
①把 IPhone手机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会发生改变吗?重力呢?
②把 IPhone手机带到月球上,它的屏幕会不会发生旋转?为什么?在太空中呢?
③有人设想制造出质量感应器来控制手机屏幕的旋转,这个设想可行吗?为什么?
④有同学在学习中常常这样写:1 Kg=9.8 N,你认为正确吗?
评析 以上设计选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IPhone手机为研究对象,以手机屏幕会转动为激趣点,在第②问中,让学生从屏幕发生旋转的机理中去推理手机在月球、太空中的状况,在第③问中,要求学生利用质量的特性对“质量感应器”的可行性作出判断,突出了物理概念的运用和理性思维的使用。
3.2 制定标准,规范语言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设置评价与交流这一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求助并通过展示活动重新检视、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为了让交流更有效,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引,如,讨论前示范交流的句式,出示一定的评价标准等。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途进行适当的干预,对出现的“有价值”的话题进行点评,同时修正话题的方向,让讨论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
案例3 试卷讲评课上交流的组织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物理测验,发现有几道题目错误率很高,现在在小组中先讨论一下这些题目,然后我们进行组间的交流,请大家在讨论题目的时候尽量使用以下的句式(用PPT 打出):
这道题的问题是……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的物理原理(公式)是……
现在已经知道的条件有……还需要知道……
评析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规范语言也就规范了学生的思考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案例4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
复习课上,小余同学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为60 W的白炽灯和节能灯在通电时间一样多的情况下,耗电不一样多。她的理由是W=Pt,既然P 与t 相同,那么电流做的功也一样多,耗电自然也一样多了。这时,老师大力表扬她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并马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评析 上述问题涉及多个概念的理解:灯泡的额定功率与亮度的关系,亮度与光能的关系,耗电多少与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所以,问题很有质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讨论的关键一环,既能发现学生“学的问题”,也向学生示范了“什么是好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学习中的疑惑,能使学习更有效。
3.3 定期测评,予以学习情况反馈
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学的情况,与一般试题不同的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命题细目单,便于学生对每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如:
某次测试的命题思路和考察目标
一、选择题试题结构:
1.基本知识1-18 题(27 分,6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2.概念应用19、20 题(3 分6.6%),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概念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做多选题的能力。
3.学习策略的考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21-30 题(15 分,33.3%)。
二、填空题考察目标
考察基本知识的识记:科学事实、实验操作、图表再认(29-41 题)。
三、综合题
1.平时的观察、实验、迁移能力(42 题)。
2.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理解概念(43 题)。
3.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数据分析(44、45 题)。
通过细目单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学习问题,了解学习要求,从而提升自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通过经历阅读感知、情境体验、思维体操三个过程,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探究方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测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学生对学习的计划、监测、控制和调节能力必将得到提高,为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生.构建物理优质课堂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68.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8.
[4]戴尔·斯科特·里斯特.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