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15-01-09 16:50谢丽红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新课程

谢丽红

摘 要: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本文从了解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方面,以《空气的“力量”》为例,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初中物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12-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课堂教学得益于成功的教学设计。当今社会,随着知识与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若老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将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淘汰。

优秀的教学设计往往可以有效的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师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也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是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业务能力的体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全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的获奖课例《空气的“力量”》,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1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摒弃重教轻学的思想,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定教,这样的课堂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研究学情,一要研究学生的起始能力,避免零起点教学而引起的时间与资源的浪费;二要研究学生的需求和特征,既要了解总体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三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知道学生学习的障碍点及盲点,了解其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例如,《空气的“力量”》这节课的教学,初二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己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因此,一些有关大气压的实验现象,他们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与自我思考,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根据空气密度估算出教室空气的质量,已学习了固体与液体的压强,有了这些的知识储备,可以融会贯通,对气体压强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学生的障碍点主要是因为空气“虚无飘渺”,大气压强比较抽象,学生无法像固体压强那样直接感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大量实验让学生知道它的存在,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平常“视而不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2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起着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不仅有激励功效,还有检测与评估功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重视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并且,要注意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使用,注意其完整性、可操作性,使其方便评估与检测。

《空气的“力量”》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及知道其方向;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知道大气压强产生原因。

②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强的值。

③通过看图及分析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④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培养关注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对科学感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精神。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主语是学生,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出”“知道”“记住”“能用”等行为动词清晰、明了更具操作性也更方便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实验”“通过看图分析”体现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学以致用环节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即重视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 优化教学过程,展现精彩课堂

3.1 教学设计应注重新课引入的设计

新课导入是教学设计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空气的“力量“》的新课导入让笔者费了很多心思,最后选定用矿泉水瓶装满水,把乒乓球放在瓶口上,倒置过来,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猜猜倒置后轻巧的乒乓球会掉下来吗?想知道原因吗?引入课题。由于学生已学习了液体压强,很多学生会认为液体压强很大,球会被水冲下来,可实验结果却是乒乓球不会掉下来,且当矿泉水瓶往各个方向转动,球也不会落下。从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大气压强是向着各个方向”这一知识点埋下伏笔。

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一个小实验,也可以是一则故事、一个生活中的现象、一个小魔术等等。它的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创设了情景,有的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有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好的课题导入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眼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3.2 挖掘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中不能过分局限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为教学服务。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个例题,深刻体会教材传递的信息。应以教材为平台,挖掘教材,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勇于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空气的“力量”》这节课,教材上是通过演示“冷水浇铁皮罐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强,通过对铁皮罐形变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个实验与生活离得较远,要先用火烧再用冷水浇,操作不太方便,安全系数也不高,且只有一个实验,又是演示实验,不能使学生对空气的“力量”有深刻的感受。因此,笔者利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皮管、气球、圆底烧瓶等器材,设计了以下探究:

①瓶子破了不漏水:矿泉水瓶装满水盖上盖子后,用锥子在瓶身上扎个洞,水不会流出来。

②皮管中的水怎么不会落下:在两端都开口的皮管中灌满水,用手按住上端,提起皮管,水竟不会从下端流出来。

③水竟然从低处往高处流了:在瓶塞上插着玻璃管的圆底烧瓶,将瓶内的空气吸走后,把玻璃管倒插入水中,这时可看到水沿着玻璃管向上流,形成了美丽的喷泉现象。

④吸气吸大了气球:将一个气球放在一个容器中,气球内部是与大气相通的,把容器中即气球周围的空气吸走,气球竟然变大了。

以这四个探究“神奇现象”的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空气的“力量”,学习过程愉悦。而大气压强的方向教学中让学生与已学的液体压强方向进行比较,学会知识正向迁移,并请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大气压强方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该节内容中,教材上还介绍了两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与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有毒,故不提倡直接用水银实验,若一定要做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与环境保护。笔者在这节课中首先请同学们上台拉“马德堡半球”,在人与空气的“较量”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压的“力量”。学生参与度大,课堂气氛活跃。在测量大气压强实验中笔者将学生带出教室,用水做实验测大气压强大小,再对实验数据分析。由于水密度太小,导致水柱高度太高,不方便操作,于是,笔者便逐渐引导学生使用密度大的水银做实验,此时高度将减小很多,操作起来方便多了,从而进一步介绍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思维与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大气压强的应用知识只在作业中体现。为了让学生巩固大气压强知识,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学以致用”环节,学生用搬运吸盘搬动大理石,介绍不仅人类会运用大气压强知识为人们服务,动物也会利用大气压强知识。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教学中以大气压强知识为主线,教学内容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注意教学结构合理,控制老师讲授时间,保障学生活动时间。创设师生、生生有效地互动氛围,教学容量恰当。

3.3 利用学科特点,注重物理实验的设计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好的实验设计,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有效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空气的“力量“》这节课,笔者从矿泉水瓶与乒乓球实验激趣引入,设计了四个“探究真假”实验,让学生认识与体验空气的“力量”,学生实验探究大气压方向,学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学以致用环节,学生上台演示使用搬运吸盘。当学生无法理解托里拆利实验中是大气压支持住管内汞柱时,笔者就把一个模拟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放入玻璃罩中,将玻璃罩内空气抽走时液柱下降,放入空气时液柱上升,通过现象学生很清楚认识到是大气压强支持着液柱的。同样,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是空气的力量将皮碗挂衣钩压在玻璃板上的,笔者也将吸在玻璃板上的皮碗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空气,发现皮碗挂衣钩从玻璃板上脱落下来,破解了学生的困惑,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会反向证明。整节课用实验串起,实验引入、实验探究知识、实验培养能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物理趣味浓烈,课堂氛围活跃。

初中物理教材上要求的必做的实验有20个,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多样化的丰富有趣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演示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其可见度、有趣性、直观性。学生实验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该环节,一忌老师以讲授或课件代替实验,二忌老师在实验时不放心而过多包办,三忌实验不充分,草率结束。实验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应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趣、有意义、有挑战的实验,物理教学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为物理教学服务。

3.4 注重教学状况的预设与生成

老师在备课时应多手准备,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防止突发问题而措手不及。老师平时应多学习,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各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与利用好的课堂临时资源。

《空气的“力量”》这节课,笔者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设想了如果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毫不费力就将球拉开了,怎么向学生解释,也预设了覆杯实验如果不成功怎么向学生解释。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就曾出现过如下“意外状况”:

笔者在课前设计的神奇现象之一:瓶子破了不漏水,即一装满水的盖着盖子的矿泉水瓶,用锥子扎一个洞,水不会流出来。引导学生受力分析,得出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使水流不出来,从而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但,由于初中学生好动,有的学生在玩矿泉水瓶时,发现打开盖子,水流了出来,盖上盖子水又流不出来。于是很激动的大叫“老师,为什么盖上盖子水就流不出来,而打开盖子水就流出来了。”此时,笔者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课堂资源,马上让这位同学上台演示,其它同学模仿着做,在大家情绪高昂时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分析得出:因为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导致内外压强差的结果。此时又有同学大叫“老师,我在瓶上扎两个洞,水也流出来了。”又有同学说“老师,为什么我也在瓶上扎两个洞,水却流不出来?”看学生疑惑的表情,笔者知道如果不给他们讲清楚,他们是不会罢休的。因此,笔者表扬了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同时让他们观察扎的洞是一上一下,还是同一水平线上的,引导他们思考与分析:除了要考虑大气压强外,是否还要综合考虑液体的压强。一番分析与讲解后,看到学生们最终解开了疑惑,笔者也感到欣慰和高兴。笔者利用临时课堂资源,不仅使学生对大气压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资源,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正是考验老师教学机智的时候,老师应沉着冷静,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处理得好将使你的课堂更精彩。

4 巧用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哪些内容用讲授法,哪些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课前都要全面考虑,尽量以多种方法与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空气的“力量”》这节课,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四个“神奇现象”的真假,让学生去体验空气的“力量”,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以此增加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究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在了解大气压成因的基础上从物理本质去构建大气压强的概念。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讲授、阅读、实验、科学评价等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将课改理念落实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李世发.新课改理念下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J].福建教育学报,2006,(9):5.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