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学科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的审视与探索

2015-01-09 14:41郭林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高考

郭林

摘  要:目前,大规模考试仍是思想政治学科主要的测量与评价方式。科学理解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认真审视大规模考试评价的现状,探索整合和构建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以保证考试的规范性、有效性、公平性和可信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评价标准;高考;常模参照性考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0-0023-04

标准是人们行动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当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学生学业目标达成度、学科能力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通过考试,特别是大规模考试进行评价和衡量的。因此,构建和整合大规模考试的评价标准,对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标准体系,提高评价活动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公平性,改进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

大规模考试,是以选拔、鉴别、评价、测量考生的知识技能水平高低或才能优劣为目的,在考试的范围、方式、功能、作用、影响及意义等多个方面,超过或区别于一般的学校考试、地区性联合考试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大规模考试与其他类型考试、测评的显著区别是其有大规模的样本、明确的规则和确定的过程和方法。而明确的考试评价标准即是此类考试的显著特征之一。评价标准是学科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制定,是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和评价建议在考试评价环节的具体体现。

有课程标准,为什么还需要专门的评价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当前的课程标准较为笼统,学生的表现标准不清晰,只提出了一些宏观的评价建议,在大规模考试中需要将这些建议具体化、可操作化。第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而大规模教育考试往往具有选拔、甄别功能,需要有基于课程标准、符合选拔性要求的特殊标准。第三,由于受教育测量学研究水平、

命题技术和阅卷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大规模教育考试还主要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些培养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很难进行测评。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考试评价标准对可测量的、与课程标准的部分目标相应的学习内容及其评价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例如,课程标准提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目标要求,但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而学生是否真正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也很难通过纸笔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中,就需要制定具体的、可以通过纸笔测试进行操作的要求,如“了解正确消费观的要求”“评价几种不同的消费行为”“分析几种消费心理的影响”“说明适度消费的意义”“指出奢靡之风的危害”等。

考试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考”“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着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和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这样两种观点。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的观点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不了解考试的性质、目的、功能及其局限性;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观点和做法,更是将教育和教学等同于应试,这是造成中学教育教学中实用主义盛行、考试分数至上的重要原因,其后果是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

教学与考试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其各自的内容和目标不能简单画等号。但教、学与考试也不应是截然分离的,更不应是一种“猫鼠游戏”。 教、学、考应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基础就是课程标准。当前,全国高考和高考自主命题各省市区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实际上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但普遍存在考试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反映不够,课程标准在考试评价中的作用不明显等现象。因此,整合和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大规模考试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增强《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作为评价标准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考”与“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阶段的大规模考试主要是学业水平考试(俗称小高考)和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参照考试,其考试成绩是学生高中毕业的基本依据。高考是一种常模参照考试,它以其他学生的表现为依据衡量学生的学业,具有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其考试成绩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标准一般以“考试大纲”“考试标准”“测试说明”的形式呈现,其制定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和各省的“教学要求”或“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要求”或“教学指导意见”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结合各地教学实际,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弥补了课程标准的不足,起到了“学业标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评价标准细化了考试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了解”“理解”“运用”的能级要求,规定了试卷的题型比例及考试内容比例,为考生指出了较为明确的备考方向。

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对“货币”有关内容的评价标准为例:

总体上,作为标准参照的学业水平考试,其评价标准在内容和要求上与课程标准和学业标准保持了较为清晰的一致性关系。

高考作为一种常模参照性考试,每年的参照团体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目前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各种利益关系复杂交织,考试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尚未真正建立,教学与考试“水涨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状况愈演愈烈。应试教育的痼疾之所以难除,与考试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滞后有很大关系,这其中,高考评价标准的模糊和不规范是一个重要原因。

《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是高考评价标准的载体,其核心部分是考试的内容范围、目标及要求。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内容范围上,“大纲”或“说明”存在偏离课程标准、内容庞杂、主次不分、层次不清等问题。以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版)》为例,其对考试范围的规定基本上是细化的教材知识点,通常称之为“考点”。例如,在“税收及其种类”条目下,有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4个考点,这里的“税收”考点的考查范围是什么非常模糊;再如,大纲规定了“外汇和汇率”这一考点,而课程标准中仅在“提示与建议”中有“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由于专业性较强,教材对外汇和汇率的介绍也很少,大纲规定这一内容,显然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学习的实际;又如,“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本是“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内容,却分别列出作为两个考点;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则是纸笔考试无法测量的内容。

与考试内容范围相比,高考的考核目标要求更加模糊甚至混乱。考试测量的目标是考试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目标清晰,才能保证考试对考生某种心理特征(如知识、能力)的测量是公平的,其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但在目前情况下,“大纲”或“说明”对考查目标的规定显得依据不清、界定不明。例如,2008年以前,全国考试大纲是以“再认或再现、理解、应用、综合认识和评价、表述”等提出能力要求,其主要依据是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理论。2008年起,开始使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来规定考核目标和要求,各分省自主命题单位也普遍采用了这一考核目标要求。值得思考的是,确定此考核目标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是什么?是能力取向的目标分类法,还是信息加工取向或是学科能力取向的目标分类法?四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始终没有人能作出清晰的解释。

更为严重的是,上述目标并未体现在具体的知识内容要求上,而是形成了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两张皮”的状况。仍以“外汇和汇率”为例,在这一考核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求,缺乏明确界定,是考核最基本的常识还是最前沿的理论?似乎都可以。师生在学习、备考过程中就会因为目标要求不清而变得无所适从。这样的“大纲”或“说明”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评价标准的意义。

能力只有以知识为载体才有意义,知识加上能力要素才会表现为学生的心理特征,考试能够测量的只能是学生的某种心理特征。考核目标与考核内容的分离,唯一有利的是增加了考试命题的“自由度”。但如果仅从放开考试命题手脚的角度作出这种选择,是非常轻率的。考试命题的自由度只有在保证测量科学化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就值得怀疑,考试结果也很难成为学生和学校进行决策的依据。

随着考试命题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全国课标卷和部分自主命题省市的试卷,在评分标准中又引入了“学习结果等级描述型评价方法”(简称SOLO评价法)。这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根据学生的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结构这四个特征,将学生的答题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对应给出相应的分数。这一评分方法有利于弥补传统的踩点给分的弊端,但同时也会带来标准的统一性、阅卷误差控制等一些新问题。这一评分方法的出现,从答题结果的角度对考生提出了新的考查目标要求,实质上是设立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如何与“大纲”“说明”中的考核目标要求相统一、相协调,非常值得研究。

此外,“大纲”或“说明”只规定了试卷的内容比例和题型比例,对各类“考核目标”未作出比例要求。例如,对于“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究问题”两类要求,在一张试卷中分别占多大比例没有规定,这就使得试卷命制人员对试题复杂程度、难易度的掌握只能依靠经验去判断。

从当前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的现状可以看出,将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统一起来,综合各种教育目标分类方法的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测量目标体系已成为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整合和构建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

评价标准的整合与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能随着考试实践的发展、考试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学科标准体系的完善而逐步完善。近年来,无论是全国高考还是各地自主命题高考,都在评价标准建设上作出了积极探索。“整合”就是要继承、吸收和借鉴各地历年考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构建”就是要立足实践,实现考试评价标准的理论创新和规范创新。

整合和构建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满足高校选拔人才需要的大规模考试评价标准,应注意以下问题: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考试内容

应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考试评价标准整合与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由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等内容,应成为考试评价标准制定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内容标准”应起到规范考试内容范围的作用。

从学科知识的特定要求上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范围也应是高考考试的知识范围,不应突破,考试内容应少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从个性化的行为目标上看,课程标准规定了合格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作为选拔性考试,可以在确定的知识范围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行为目标考查要求;从课标与教材的关系上看,教材是对课标的再创造、再组织,评价标准对考试内容的规定应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而不应是具体的教材。

评价标准对考试内容范围的规定必须与考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相联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相联系。既要防止脱离学生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考试内容学科专业化的倾向;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防止一味迁就“基础”“稳定”,固守教材、不思变化的倾向。

评价标准对考试内容范围的规定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防止主次不分、面面俱到,要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对学生发展终身有益知识的地位。评价标准要整合考点,明确考点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层次,提出明确的行为目标要求。例如,对“税收”有关问题的考查可以包括如下内容和要求:再认和再现税收的基本特征;理解我国税收的本质;知道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结合材料阐释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评价违反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经济现象。

2.体现学科特色,构建目标体系

考试评价目标的制定应具有教育、教学、考试理论的牢固基础,符合学科的内在逻辑,切合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须为中学教育和学科教学服务,有助于学科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善,如自主、合作、探究等。

评价目标体系应由总目标、一般目标和内容目标三部分组成。

总目标规定学科教育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可以“考试性质”或“指导思想”的形式出现。例如: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一般目标即具有普遍性意义并体现学科特点的能力目标。通过一般目标,体现考试评价能力立意的要求,指明学科教学和复习活动的方向。例如:能够获取和解读试题的信息;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并分析和阐释有关社会现象;能根据获取的试题信息,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构筑证据,论证相关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

内容目标即与具体学科知识内容相联系的学生行为目标。内容目标用行为动词开头,设定每一个考核具体内容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应当达到的最终结果。例如:运用单利和复利的利率公式计算存款利息;通过数型转换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设计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案;列举事例证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评价社会现象等。

另外,评价标准中还应明确规定考试内容、题型以及一般目标在考试试卷中的比例,告诉考生试卷是通过何种结构形式测量目标达成度的。

总之,整合与构建大规模考试的学科评价标准是保证考试规范性、有效性、公平性和可信度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促进考试评价方式由经验走向科学,也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徐州 22100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高考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