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婧
【摘要】小学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大。很多的行为习惯基本上都是在这一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要拓宽渠道,要加强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引导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习惯 培养 教育 环境 监督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201-02
人们常常会说:“习惯成自然”。这实际上是在说习惯是一种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的、经常性的、自热而然的反复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正如饭前要洗手一样,虽然是简单的行为,但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对于一个人而言,习惯培养最佳的阶段在哪里呢?在小学。俗语有云:“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也正说明我们必须充分的利用和把握好小学生这一阶段培养良好习惯的优势,扬长避短,抓住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期
一、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作用的心理基础是模仿,所谓模仿就是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仿照一定的榜样产生带有情绪色彩的相应的动作和行为过程。[1]”在一定程度上说,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对于榜样作用的发挥,要发挥出家长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导行在先,并向小学生指明怎样做是正确的行为,怎样做是错误的行为,并不断的为他们树立起榜样的作用。对于家长、教师,他们和小学生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学生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辨别能力还比较低,在他们看来,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是必须遵守的。
同时,发挥榜样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学习。教师和家长要时刻关注小学生周围和社会上出现的榜样,并时刻以他们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当做素材,教育小学生,这些人成功的取得,离不开他们自身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教育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榜样人物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更为重要,因而教师要时刻以引介榜样人物的标准来感染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时刻注意到对小学生的示范效应,从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爱护公物、关爱学生等,按照规范的步骤要求自己,只有这样,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拓宽渠道,培养途径多样化
首先,在课题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各科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这种意识,从而发挥出课程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和开展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如在课堂上要训练小学生正确的举手回答问题等。各科教学教师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如针对小学生的写作、日记等,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针对数学的精确性,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认真思考、自我检查的好习惯等。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未成熟,这就使得开展活动是一种更为直接、更易于他们接受的途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带领小学生到养老院参加志愿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养成尊敬老人、乐于帮助他人的习惯。再如通过升旗仪式,使小学生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热爱公共环境的好习惯。可以说,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使小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验,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渗透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小学生生活、娱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要教育他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当别人对你表示感谢时要说“不客气”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的小事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加强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注重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家长要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在接人待物上使用礼貌用语。在教养过程中,培养孩子说话和气、举止文明、待人诚恳的良好习惯。要教育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使孩子在与他人的友好交往中差生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意识,并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溺爱孩子,从不让他们干一点活,受一点累,其实这对小学生的自立自强是及其不利的,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劳动的好习惯。此外还有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
其次,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力作用。学校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力争主动,发挥出校园宣传主力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加强显性教育。要对具体的行为习惯有具体严格的要求,如明确要求学生不准乱丢垃圾、不损坏桌椅等。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启发自觉。学校要通过说服、引导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领悟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认知、自我觉悟,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把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内驱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删擅用隐性教育。学校要通过营造井然有序、优雅、向上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来无声的带动、提醒小学生的个体行为,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加强社会教育。“为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定培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组织”[2]。此外还可以,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进行体验,学习种种好的行为习惯。总之,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其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驱动力,因而需要加强合力育人协同。
参考文献:
[1]金正扬.养成之歌上海市七宝外国语小学养成教育纪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8.
[2]腾飞,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