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寿
【摘要】让初中生爱上学数学,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的共同心愿。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在师生关系、课堂结构、师质素养等层面上浅析了几点做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 师生和谐 优化课堂 提高师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78-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只有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渴求,他们才会愿意学习数学。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渴求,让初中生爱上学数学呢?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析以下几点做法:
一、师生和谐,情感认同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要让学生爱上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创造条件,致力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这样做,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除了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之外,还应注意对学生情感认同品质的培养。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达到“尊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果。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或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了。
二、优化课堂,增加兴趣
爱恩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巧用教学媒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新编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让学生根据投影仪投出的问题看书,寻求问题的答案,对不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的问题答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透明胶片分发到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胶片上,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老师一道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胶片上,再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别人的问题中启迪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的习惯。同时,通过“投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使他们在“媒体”的运用中乐学、会学,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2.引用趣味故事。数学课本身就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内容来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学生在学到了课堂知识的同时,又增加了课外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趣味故事。例如,在讲解“尺规作图”时,讲一下古希腊三大著名的几何问题:(1)化圆为方,即作一个与给定的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2)倍立方,即求作一立方体,使其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两倍;(3)三等分角,即分任意角为三等分。讲一下三大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经过四千年的时间,多少数学家为之奋斗最后证明不可以作出来的故事。在讲解“极限”时,讲一下刘徽的“割圆术”;在讲解“二项式系数”时,讲一下“杨辉三角形”;在讲解“数列求和”时,讲一下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等。这样做,既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师质,树立榜样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已经不是以往“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对教师又提出了更新的师质要求。那么,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对我们教师又有哪些新的要求呢?
1.学会用数学之美,以感染学生。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2.不断开拓知识面,做学生榜样。初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13至16岁的学生,这些学生正是处在长知识的年龄阶段,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求知欲,总是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的人”,而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正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与智力的原动力,他们总希望教师回答的问题往往会超过教科书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本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科技文化知识,关心时事政治,从而使自己的思路始终接触时代的前沿,保持旺盛的活力,这样就能使所教的数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倘若一个初中数学教师,爱好琴棋书画,写得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操作电脑,又懂得一些文科知识及职业道德素养……这样的老师必定会让学生产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从而起到树立榜样作用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自己与学生关系融洽,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生动的课堂、有乐趣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和谐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参考文献:
[1]林晓文.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8 (10)
[2]刘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义务教育,2003年第14、15期合刊(总第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