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红
【摘要】本文从教学角度出发,针对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及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发展趋势,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探索本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关键词】质量管理 安全管理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78-02
《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课,具有抽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理论、技术、规范和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及学生特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安排在相关前续课程之后,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至关重要。
1.优选授课教材
一般院校课堂授课内容主要以所选教材内容为对象,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首先,本课程可选教材数量繁多且内容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不便;其次,多数教材没有明确区分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角度,有的从施工角度研究,有的从建设单位角度研究;再次,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最后,教材管理条例多、缺少实际工程案例,使得教学理论化、空泛化、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应用,没有较好地宣传和深化先进的管理理念。
选教材时对现行可用教材进行全面筛查,优选最适合高校学生的专业教材。授课时对所选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拆分和整合。对有些内容要展开细讲,对于空洞的、难以理解的要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有些内容则安排学生自学。由于本课程与学生就业后考取建设领域相应的国家注册师执业资格证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重和考取上述证书内容相结合。同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基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切合实际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容前沿化,具有应用性。
2.妥善处理课程交叉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多前导课程作为支撑,和其他平行专业课程也有关联,在质量与安全管理原理、方法等方面有交叉,需和其他专业课教师沟通,妥善处理交叉问题,避免重复或忽略交叉问题的讲授。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注重提高工程管理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供知识平台,也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考取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提供知识储备;②增加实践环节课时。合理提高实践教学的强度,如增加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课时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匹配及互动。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引导、讲授、互动、探索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向理论和实践学习,形成一种刻苦钻研理论、师生交流互动、学以致用、用推动学的良性循环。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灵活穿插模块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观摩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提升教学效果。
2.加强实训。密切联系我国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实际,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使枯燥的专业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方法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学生自学。依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法,鼓励和帮助学生课余进行实习,使学生在自学和实践过程中深化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自学能力。
4.进行教师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交流与互换[1]。多数教师缺少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易造成理论、技能过于学术化,授课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定期进行任课教师与企业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人才交流和互换不仅能够提升任课教师的实践认知和经验,还能使企业相关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得到进一步完善。
5.坚持团队合作,统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命题和考试等,课程组成员对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模式等经常进行研讨和交流[2]。
三、教学条件改革
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践教学开展两个方面来开展。
1.收集、整合网络课程资源。①制作科学的电子讲稿。任课老师尽可能制作电子教案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②收集、整合与本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资源,如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杂志期刊、生动的案例等,拓宽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③建设本课程资源库。对众多的案例以及质量与安全认证的材料,模块化处理本课程资源库。
2.改革师资配备[3]。注重授课教师职称、学历、年龄和教学经历等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选派课程组成员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人才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使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3.重视实践教学。①合理组织课程设计。为确保设计效果,课程设计期间指定教室内配备所需相关资料,期间机房全天开放,以满足学生用PKPM等专业软件对施工项目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需要。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推进校企合作,满足企业需要,实现校企共赢、工学结合。
四、考核方式改革
鉴于本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柔性和创造性,需要对其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实践考核三种方式。平时考核即平时课堂(包括课堂上的出勤、提问、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占15-20%)和课后考核(包括课程平时作业学习汇报与专题调研报告等方面,占15-20%);期末理论考核占60-7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性考核,其中知识性考核占40%左右,能力性考核占60%左右;实践考核即对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单独给出定性成绩。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够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真实能力,真正达到考核目的。
总之,为了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以学生为本,探寻改革和创新的良方,着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工程实践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晓莉.《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3(8):149-150.
[2]于立君. 工程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5-117.
[3]周玉良.质量管理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