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共青团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如何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适应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加强和改进工作方式,实现自身转型。在分析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转型的现实背景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融入社会管理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265-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作为人民群体、社会组织的八大类型之一,共青团在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其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较其他综合类大学更为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共青团积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利用好组织和人才优势,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顺应时代要求并进一步改进青年工作的重大挑战和重要契机。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问题呈多元化,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根据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自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和治国方略的调整,共青团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在我国高职教育3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凝聚先进青年最为集中、最为重要的群众组织,肩负着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基本职能。不论是三支一扶、抢险救灾,还是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等领域,高职院校共青团通过对青年和青年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组织和动员在职业技能、学术科技等各方面有特长的青年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在社会管理创新的众多领域都有青年团员的身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一改以往单纯的政治职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整合好各类社会资源带领青年团员参与社会管理,以社会职能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发展青年。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潮中,广东先行一步充当改革先锋,探寻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早在2011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就已经明确指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团结、联系、吸纳更多同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2012年8月,广东共青团制定出台了《广东省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整体规划方案》,“好社会·亲青汇”项目被评为2012年“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奖”。中山市共青团申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创建计划”荣获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成为唯一获奖的团属工作项目。
广东省共青团和中山市共青团一系列切实、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创造了机遇。高职院校共青团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高职院校党组织联系青年、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行政资源,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突破校门限制,整合校外资源,开展互动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政治优秀、组织优势所在。然而,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变革的深入,当代青年思想多元性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信息社会对青年组织方式和聚集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大多数仍局限于校园中,缺少与其他社会青年组织的联系与比较,这对传统的共青团组织方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关于高职院校乃至普通高校共青团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没有探索到完全适合的路径。如何正确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背景下,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和难得机遇,强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的社会职能,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积极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路径探索——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广东省乃至中山市共青团大力推进枢纽型组织建设,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积极作为下,在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以自身转型为目标,拓宽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工作思路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前提是共青团本身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跳出就团论团的框框,打破自上而下的組织方式和动员方式,打破墨守成规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结合当前青年群体结构多样化的特点,拓展工作新思维,借助项目运作、品牌推广等,推动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结合中山市共青团的有益探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发挥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功能,积极推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将共青团工作从单一的服务青年学生向服务社会青年、新中山人拓展:一方面是积极在承接“圆梦计划”助学项目中发挥枢纽作用牵绳搭线,通过这个项目,有效服务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成长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贡献;另一方面是在中山市大力推进青年社区学院建设的良好态势下,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和场地资源,与东区团工委联系,主动为社区青年提供智力服务,创造良好的场地条件,形成便捷通畅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参与中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各界青年人才中的联系与纽带作用。
(二)以培育核心社团文化为抓手,发挥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孵化功能
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日益深刻的情况下,社会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如今青年群体打破“个体化”的身份限制,社会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集聚渠道极大延伸。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应从直接服务“个体化”青年转变为服务“组织化”青年,通过大力孵化培育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青年组织,进而影响、引导、凝聚青年。作为校内基数最庞大、活动内容最富多元化的学生社团组织,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引导好、培育好、孵化好,将其丰富的组织内涵、充足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工技能社为例,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发起成立中山市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全市首开社工专业的背景下,由热心开展社会服务、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发起的社工技能社随之应运而生。社工技能社以参与社会服务和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两方面为主要内容,在院团委的审批、注册下,面向全院公开招募社团成员,核心骨干则由社工专业学生组成。通过引导社团骨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意识,在社工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工技能社与心苑社工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像这样可投入运作的社团资源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共青团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社团组织的功能,推动青年社团成为自下而上运作、吸引青年团员参与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初步形成联结学生社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以加强服务引领为方向,推进高职院校共青团的青年事务工作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共青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基础,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利用政治敏锐性把握青年最迫切的普遍需求,要精准切入到共青团力所能及、有所作为的领域中[2]。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产生了自主创业的具体新需求,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困难群体的帮扶也成为维护中山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內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把对青年的服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围绕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这一普遍需求,动用一切资源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积极通过就业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建设,从市场失灵的领域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进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拓展计划,适时举办校内各类创业竞赛、承办市级青年创业大赛,依托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和中山市创业孵化基地两大平台,转变观念,强化社会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工作机制;另外一方面,扎实推进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立体的“133”志愿服务体系(一个理念、三大特色、三项品牌活动),积极联系市青协、镇区团工委、社区、学校、慈善爱心店等多个社会组织紧密合作,持续不断地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七年注册志愿者达2 850人,平均年龄20岁,参与志愿服务达26 350人次,累加志愿服务平均时数达1.8万小时/年,《泛支教轻舟,扬志愿精神》、《放飞青春、服务新农村》两个方案获得广东省财政划拨的“志愿服务专项资金”扶持。通过有形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把蕴藏在青年中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服务社会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依然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需要社会各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时也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各地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不断探索合适的路径并调整方向,继续朝着社会化、功能化、专业化的方向推动共青团自身转型。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共青团功能的实现[J].中国青年研究,2010(2).
[2]钟莹.共青团参与地方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简介:方冬敏(1988-),女,广东揭阳人,团委,本科,从事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