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俄华工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受远东大开发的影响,俄国迫切需求大批国外劳动力支援国内经济社会建设。大批华工由于受经济、政治、社会心理、民族文化和俄国宽松的招募条件的影响赴俄,从事仆役、伐木、船舶、修路、渔猎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是俄国开发远东地区的重要劳动力资源,是远东大开发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关键词:旅俄华工;职业分布;远东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12-02
旅俄华工是中国社会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19世纪60年代,受远东大开发的影响,俄国迫切需求吸引国外劳动力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不足。由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加上俄国宽松的招募条件的吸引,大批华工赴俄,在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俄国开发远东地区的重要劳动力资源,为远东大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旅俄华工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和山东,另有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各省。华工涉足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资源开采与加工、交通与通讯、建筑、贸易、服务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从事仆役、伐木、船舶、采石、修路、航运、捕捞、渔猎、采集和与城市建筑行业相关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据1910年俄国政府官方统计资料,在俄国从事公务劳动以及在金矿和乌苏里铁路工作的外国人共有51 404人,其中华工占95%以上。1911年旅俄华工占滨海省硅酸盐工业劳动力总数的92.5%,占森林工业劳动力总数的67.1%,占码头行业劳动力总数的57.8%,占乌苏里铁路劳动力总数的53.3%,占阿穆尔河流域船舶劳动力总数的32.8%。1913年占远东采金业劳动力总额的87.6%。
采金工人。19世纪50年代以前,俄国黄金开采地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随着远东地区的移民与农业经济的增长,带动了边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金矿的开采。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数百名华工到俄国远东采金场做工,随着俄采金业的发展,华工人数越来越多,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俄国境内黑龙江沿岸和乌苏里江沿岸的采金场中,成千上万的赴俄华工从事黄金开采工作,占采金工人的绝大部分,连中国境内的金矿工人也大批赴俄。1900年,阿穆尔州共有204个金矿,采金量达493普特(沙皇时期俄国的主要计量单位之一,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1907年在阿穆尔河沿岸区有206家金矿开工运转,俄国工人仅占三分之一。1910年,阿穆爾省、滨海省的金矿共有343个,在这些矿上华工所占的比例高达82.3%。在这里,俄国工人和华工结成10人~12人的劳动班组,班组每采得1佐洛特尼克黄金得2卢布25戈比到2卢布50戈比的报酬。夏天,工人们早5点开工,晚上8点收工,中间有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中午有半个小时用于吃午饭。冬天的工作时间要稍稍短些。
由于种族歧视,华工被视为黄种奴隶,常被俄企业主和包工头粗暴对待,遭到俄国工人的殴打。华工不得不干最粗笨的活,甚至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中作业,而华工工资仅仅维持基本生活水平。1910年,俄国政府禁止企业雇佣外国人,受排华活动影响,采金华工人数减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黄金开采成为沙皇俄国资本积累的极大源泉,大大加速了沙皇俄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过渡。
修路工人。在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西伯利亚大铁路、乌苏里区段的军事和交通设施项目建设中,处处都能看见华工的身影。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乌苏里区段破土动工。乌苏里铁路建设者,主要是来自山东省的华工。每当春季来临之时,满载着华工的轮船自芝罘出发,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有些年人数高达10 000多人。这些华工绝大部分都充当“苦力”。俄国大多数的建筑工期是在4月到10月,整个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因地点不同,建筑工期也各不相同。譬如,边疆区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工程以及阿穆尔铁路基建工程,每年的工期只持续5个月,而在南方地区工期就会延长。整个边疆区年平均工期为6.5个月,沿海地区是8到12个月,阿穆尔州只有5个月。筑路工程的极大部分是由华工完成,如果没有华工的参加,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摩尔曼斯克铁路的建设简直不可想象,在远东地区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的官方工程中,华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仆役。早期旅俄华工从事职业广泛,不仅在工业、农业的各个行业中到处可见其勤奋劳作的身影,在洗衣、做饭等细腻繁杂的家政服务领域里也有不少担当。他们诚实善良,干事认真,头脑清醒,文静柔和,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能熟记雇主的吩咐,很快学会俄语,具有俄国仆役无法相比的许多优点。因此,在阿穆尔沿岸地区的所有家庭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使用着许多华工仆役。他们大部分从事缝纫、浆洗、炉匠、木工和其他手艺的手工劳动,从事家政仆役的一般是女华工,她们只占华工总数的极少一部分,由于她们学习俄语能力较弱,不能长期从事此项工作,大多做短工、季节工,女佣工资不多,一个月只有12卢布。20世纪初,由于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一江之隔,过江比较方便,江上有摆渡船,过一次江只要5戈比。在布拉戈维申斯克赚钱方便,扛把斧子劈1天木柈子能挣20戈比;吃的也便宜,1斤面包4戈比,吃一顿饭用不了10戈比。因此,赴俄做仆役的人数较多。1914年,中俄边境霍尔莫津卡华俄越界营业表记载:4月至10月赴俄佣工74人,其中5人在俄国轮船上包饭,3人铁匠,20人割地、42人打场。仆役工资较低,俄国雇主大多不负责膳食,他们往往通过国内中介或者熟悉的同乡为自己寻找雇主。
船运工人。旅俄华工在远东地区的沿海运输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华工在远东地区利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交通方式就是近海运输。中东铁路通车之后,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贯通,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开展了铁路海运联运业务,海洋运输货运量猛增,然而远东海洋运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运输需要,于是便利用外国商船,主要是中国的帆船从事近海运输。由于远东俄国劳动力极度匮乏,雇佣工资高,俄国船主常常雇佣价格低廉的华工和中国船只从事近海运输业务。在波西耶特沿岸,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奥利亚湾之间,很多中国帆船和驳船在此航行、停泊。通航期华工驾驶的船只驶过港口的频率达8—20次,而另一部分船只,则每天在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湾水域通航。在俄国远东的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业中,华工发挥极大的作用。1891年,仅阿穆尔河航运中,就雇用了506名华工,占工人总数的30%。在远东近海运输业的华工基本从事下等工作,如水手、厨师、司炉工、服务员,更多的是当仆役。
其他行业从业者。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稀少,森林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早在俄国占领远东之前,这里就有不少中国人从事海洋捕捞和森林特产品采集活动。俄国占据远东后,俄国人成为当地的主人,从此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有的选择了回国,有的跑到原始森林隐居生活,还有的为了生存继续务工或者经商。
在19世纪中期,第一批采集人参者到达乌苏里江上游地区,他们中大部分是清政府流放的犯人,逃到乌苏里斯克另谋生路,为躲避政府的追捕,远遁山林与本地居民杂居,还有一些是自愿来到俄国远东地区谋生的华工。这一时期华工数量较少,房舍相距较远分散在广袤森林中。由于海洋捕捞、采集土特产品利润丰厚,吸引大批华工加入。这些从事手工劳动的华工沿着乌苏里河上游,到苏城、日本海沿岸,沿着伏锦河穿过锡霍特山脈到达阿瓦库莫夫卡和奥利加湾逐步分散开来,经过十年左右时间,苏城河、松树河流域遍布了华侨生活的足迹。1879年,南乌苏里共有303户华工渔猎者的房舍,兴凯湖区到绥芬河有92户,苏城区有81户,阿瓦库莫夫卡区有78户。1884年,北乌苏里边疆区有85处(个)华工房舍,住着256名华工。每年到了渔猎的季节,大约有300余名外来华工到北乌苏里边疆区。据统计,1879-1884年乌苏里江流域有2 256个~2 356个华工从事渔猎业。1905-1910年,乌苏里斯克边疆区共有1.5万名华工渔猎者。
乌苏里地区盛产人参,由于当地人参个大质优,采集利润高,吸引很多采参者的目光。1882—1883年间,仅在乌苏里北部地区就有300余名华工采集人参。在1900年有近3万华工在乌苏里地区采集人参。由于人参价值昂贵,采集困难,储量有限,开采量逐年下降,有的华工开始尝试进行人工种植。
在乌苏里边区和阿穆尔河沿岸生活的华工常以捕捉野生动物为生。虽然远东地区的狩猎生活艰苦,但获利甚多。1912年11月到1913年2月期间,华商刘万英在伊曼河沿岸收购了141张貂皮、637个麝香、1 783张黄鼠狼皮、10张猞猁皮、21张熊皮和5张虎皮。许多中俄药材商、皮货商、山货商都雇用穷苦猎户、渔民和采集者到乌苏里江以东去打猎、挖人参、捞海参。黑龙江宁古塔(今宁安县)的大商人张嘉、杨哈林、邱刚发等都雇用猎户、采集者在南乌苏里边区渔猎、采药材,向上海、天津等大公司供货,获取高额利润。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尼科尔斯克等城市的毛皮行都在狩猎区开设山货庄,收购各类山货。1900年,仅乌苏里边区就有山货庄10余家。在中俄的边境贸易中不乏有天然中草药、各种优质海产品、各类珍贵的毛皮制品。
旅俄华工职业分布广泛,他们的足迹遍布俄国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他们像蚂蚁一样勤劳,付出的汗水最多,得到的回报最少。他们像奴隶一样生活,常常遭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剥削和压榨,早期旅俄华工艰辛劳作的汗水和泪水洒满了俄国西伯利亚和远东大地,他们是远东地区大开发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为近代俄国大开发做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伊·巴比切夫.在远东参加国内战争的中国朝鲜劳动者[M].塔什干:塔什干出版社,1959.
[2][俄]B.卡尔鲁索夫.俄罗斯远东的中国机关:历史经济分析[J].远东问题,2002(3).
[3][俄]亚力山大G.拉林.旅俄华侨简史(1850-1920)[C]//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湾:1995:24.
[4]王晶.旅俄华工与俄属远东地区的经济开发[J].西伯利亚研究,1996(4).
[5]殷剑平.远东早期开发中的外国劳工(下)[J].西伯利亚研究,1997(6).
收稿日期:2014-10-29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项目:《旅俄华侨历史与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胡颖(1976-),女,黑龙江黑河人,助理研究员,本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