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婷 王琦
摘 要:公司的结构创新理论包括在公司体系结构中使用瓶颈知识以及模块化优化公司内部活动。模块外包的结果是可以获得低于其竞争对手资金成本的优势。本文解释这一战略如何作用及对竞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结构创新;模块化;资本优势
一、引言
本文通过研究体系结构的因果关系,说明企业可以找出其“瓶颈”部件并重新设计关键部件,使它们变得更加模块化。通过瓶颈知识和潜在的新模块公司可以“缩小其足迹”。也就是说,公司可以在不牺牲性能情况下外包更多的活动。结果是公司既可以减少投资又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它的“投入资本优势”将超过其竞争者。
二、文献回顾
结构创新的概念由亨德森和克拉克首次在管理文献中提出(1990年 )。他们定义:[结构]创新改变产品组件联系的方式,但是产品核心设计理念不变。换句话说,结构创新涉及清理已知的部件(组件)到新的型态(体系结构),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系统性能。乌尔里希(1995年)定义产品结构为“被分配到物理组件产品功能的部分”。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是一系列元素的链接,这些相互依赖的联系可以是物理的,能量的或信息的(斯蒂芬,1981年,埃平格,1991年,帕尔和贝茨,1996年,鲍德温和克拉克,2000年,2006年)。有些将有助于系统的整体性能,有些会减损或威胁系统性能。鲍德温和克拉克(2000)同样定义系统的结构为模块,是系统的一部分。
Fixson (2005年)提出包括功能组件是业务定义的体系结构和系统的接口。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统部( ESD )建筑委员会(2004年)将架构定义为: “系统的描述整个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继续定义几种类型的体系结构: (1)功能体系结构(完成系统的要求所需要功能的局部有序列表);(2)物理架构(最低物理资源和它们的相互联系);(3)技术架构(包括最小的一组规则的安排,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例如,该系统的物理架构);(4)动态运作架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明要素如何运作和互动实现的目标)。
可以知道优越的结构知识即瓶颈和潜在的模块知识可以使一个公司通过选择性外包实现更小的足迹。这种策略的结果是得到投资资本的优势。从长远来看,具有投资资本优势的公司可以打败其竞争对手,主导产品市场。
本文认为,理想的情况下应验证链中的每个环节。要做到这点必须:
(1)公司具有精确具体的瓶颈知识和(新)模块知识,但其竞争对手不具有;
(2)结构知识能使公司外包那些被竞争对手内部生产的活动;
(3)验证该公司具有投资资本优势(较高的资本周转率和投资资本回报率);
(4)同时该公司利用其投资资本优势可以比其竞争对手增长更快,并使竞争者低于其自身的资本成本。
三、案例分析-戴尔和康柏电脑公司
现实中,实现企业较小的框架结构的方式是相互补充的,因为较小的公司结构实现需要外包。
1993年戴尔为了应对资金危机开始缩小公司结构;该年底,戴尔的库存周转期从73天下降到34天。而95年戴尔的销售收入增加了52%,投入资产增加超过5亿美元,戴尔公司的现金流面临巨大考验。到1996年,戴尔的库存周转期下降到15天。与增加的应付账款(从41到63天)相比,应收账款有小幅下降(从50天到42天),这使得戴尔的资金流得以周转。
从1990年到2001年,康柏公司是戴尔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根据公开的数据,两家公司在资产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利润率、现金流周转方面的表现。数据的平均值表明,与康柏公司相比戴尔的投资资本优势明显。
这证明有投资资本优势的企业将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优势。这个预测在戴尔和康柏电脑公司1990年到2001年销售增长率中得到验证。从1996年开始,新的商业模式使得戴尔的增长速度持续领先康柏公司。然而在1996年,戴尔的销售额不及康柏的三分之一,且康柏公司的增速也很快。但到2001年戴尔已经赶上康柏公司。比较两个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会有有趣的发现。从1996年开始戴尔公司的投资回报率比较平稳。1995年康柏的投资回报率已经高达25%,1996年投资回报率上升到53%,1997年更是高达75%。但不管康柏管理层如何努力,其投资回报率和资产周转率还是不及戴尔公司。
四、结论
本文提出企业可以使用结构创新来获得动态竞争优势。该战略利用结构瓶颈知识和模块化运作缩小企业的足迹。外包策略可以帮助那些投资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的企业,使其获得投入资本优势。本文解释了这种战略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模块化如何对产业创新产生持续性影响。并用90年代康柏公司与戴尔公司之间的竞争为例论证了该战略。
参考文献:
[1]Aoki , Masahiko (2001). Towards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Furubotn, Eirik G. and Rudolf Richter (200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nd Edition,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刘绍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8第5期.
[4]黄烨著,张纪.跨国外包对接包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