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诵读,促进一年级儿童的语文学习

2015-01-08 01:04鲍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韵母童谣小兔

鲍丹丹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35-02

童谣,是指儿童唱的歌谣。古人说:“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它是民间文学中一支最绚烂的花朵。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童谣,这些童谣主题积极阳光,内容丰富多彩,节奏轻快活泼又富有音韵美。它们陪伴儿童逐渐长大,是开启儿童内心世界的钥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在一年级开展了海量童谣诵读的实践研究,发现童谣诵读对促进儿童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添情趣,降低拼音难度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方式,一年级学生一入学,首先要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文字,不仅字形相近难辨,(如“b-d”、“p-q”、“ui-iu”、“ei-ie”、“ou-uo”等),且拼写规则也较复杂,再加阴阳上去之音调变化,对7岁的孩童来说,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借助童谣来辅助拼音教学,不仅可以给枯燥的学习增添情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拼音的难度。如有的童谣可以帮助记忆拼音的字形:小兔请小猪,帮它盖房屋。房子盖成像个“u”,小兔看了哇哇哭。不挡风,不遮雨,这样的房子怎么住;有的童谣帮助掌握拼音的拼写规则,如:j j,抓小鸡,小ü脱帽爬上梯。q q,升国旗,小ü脱帽敬个礼。x x,水盆里,小ü脫帽把澡洗。在学习韵母时,每学完一组韵母,笔者就补充相应韵脚的注音童谣供学生诵读,让学生熟悉韵母的特点。童谣中只要出现新学的韵母,就用大号字体标红显示,让学生在反复见面的过程中,加强了对韵母的记忆,在反复诵读中,巩固拼读方法。

二、读读认认,实现大量识字

童谣十分简短,字数一般在50字以内,短的甚至只有十几字。以7、8岁儿童的记忆力,在短时间内把一首童谣背诵下来,是件比较轻松的事情。很多优秀童谣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一代代地留存下来。同时,童谣中出现的汉字基本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级生字,利用这个特点,笔者在教授童谣时,先通过口口相授帮助学生记忆,待学生会背了,再引导他们对照文字认读。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认识了很多汉字,为一年级学生的提前阅读做好铺垫。经统计,开展大量童谣诵读的实验班级相对普通平行班,在入学后的前3个月中,学生的平均识字量要高出35%。

三、 拓展阅读,深化感受认知

教材编者在一、二年级选编课文时,尤其注意到了题材的丰富:有描写四季风景的,有反映环保主题的,有表现朋友情谊的,有鼓励动脑思考的,有介绍自然常识的……配合课文主题,补充童谣阅读,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更进一步。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笔者补充了张秋生的《蒲公英》:“一棵蒲公英,一群小伞兵。风儿吹,飘哇飘,一落落在青草坪。阳光照,雨水淋,长出一片蒲公英。”这首童谣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向儿童介绍了蒲公英繁殖及生长的过程,对课文的内容恰好是个不错的补充。又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并说说有趣在哪里。教学这课时,笔者补充了《骑竹马》(骑着马儿满地跑,我的马儿长得好,我的马儿不喝水,我的马儿不吃草)、《跷跷板》(老虎大,兔子小,跷跷板上玩开了。小兔子,用力跷,老虎不动也不摇。打老虎,抬抬脚,小兔蹦得八丈高。蹦得高呀摔一跤,嘴巴跌成三瓣了)等童谣,以此来勾起儿童的生活回忆,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通过这种“1+X”式的童谣诵读,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对事物的认知丰富了,对情感的体悟也更深了。

四、积累语言,促进鲜活表达

童谣的语言是儿童的语言,简单明快、多姿多彩。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语句的堆砌,返璞归真,娓娓道来,却最受儿童的欢迎。如童谣《小白象》:“小小白象,鼻子长长,翘得高高,钩住月亮。钩得累了,摇摇晃晃,月亮掉进,小小池塘。小猴看到,兴奋异常:这个甜饼,一定很香!我来捞起,大家尝尝!”就运用大量的双声词,以类迭的方式呈现,让童谣的语言充满动感,生气盎然。同时,童谣中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表现手法大量出现,其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内容符合孩童异想天开的心理特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儿童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他们最善于模仿,这些鲜活、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充分培养了他们的语感,提高了他们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言语表达鲜活起来。

猜你喜欢
韵母童谣小兔
声母韵母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单韵母扛声调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对汉语拼音的一点看法
单韵母读读读
小兔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