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儿科发热患者的用药分析及干预

2015-01-08 03:54郭晓松漯河市中医院药学部河南漯河46200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8期
关键词:清开灵头孢药师

位 宁 ,张 鹏,郭晓松(漯河市中医院药学部,河南 漯河 462000)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是指在治疗疾病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所导致发热,为药物的不良反应[1-2],临床上尚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 例儿科发热病例的诊治过程,分析产生药物热的原因,总结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1 病例资料

女性患者,2 岁9 个月,就诊前1 周患儿可能因受凉出现发热,测体温38 ℃,无咳嗽、呕吐等症状,家长自行给予患儿口服药物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1 日3 次,1 次1 袋)、头孢克肟颗粒(1 日3 次,1 次50 mg)治疗1 d 后仍发热,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灌肠及静脉滴注治疗5 d(具体药物不详),体温较前下降,仍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及头孢克肟颗粒。1 d前,患儿体温又升至38.5 ℃,当地县医院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WBC)为10.2 ×109/L,中心粒细胞百分比(NE%)为69.7%,未治疗。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患者于2014 年7 月4 日就诊于漯河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发热恶风,但热不寒,二便正常;无花粉、药物过敏史;无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家族史;体温38 ℃,体质量13.5 kg,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心音有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另患儿咽红肿,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根据患者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内容考虑为(1)急性扁桃体炎、(2)发热待查?。中医诊断为乳蛾-风热外侵证。

2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患儿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经过8 d 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疗后,患儿扁桃体肿大好转,但体温反复、不稳定,有气喘症状,考虑可能为严重感染,请临床药师会诊。

2.1 相关辅助检查

7 月4 日和7 月11 日分别对患者进行入院检查及治疗过程中的复查,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Tab 1 Results of laboratory and relevant accessory examination

2.2 患者体温变化情况

患者入院时体温38 ℃,治疗期间体温反复、不稳定,其体温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患儿治疗期间体温变化趋势Fig 1 Variation tendency of body temperature of the child

2.3 药物治疗

7 月4—7 日,给予患儿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静脉滴注0.55 g,1 日2 次;注射用炎琥宁(粉针剂)静脉滴注0.14 g,1 日1 次。7 月4 日,给予患儿利巴韦林注射液0.13 g、维生素C 注射液5 ml 静脉滴注,1 日1 次。7 月5—14 日,给予退热药物复方锌布颗粒1.5 g,口服;清开灵注射液15 ml 静脉滴注,1 日1 次;柴胡口服液5 ml 口服,1 日3 次。7 月8—11 日,给予头孢吡肟0.6 g 静脉滴注,1 日2 次。

3 讨论

3.1 用药分析与干预

7 月11 日上午,临床药师来儿科病区参加会诊讨论。临床医师认为:更换抗感染药后,患儿仍反复发热,WBC 较低,C 反应蛋白高,推测该患儿感染加重,应该调整抗菌药物品种,继续抗感染治疗。临床药师了解病情后,查看检查报告数据,并和患儿家长交流,认为药物热的可能性比较大,支持观点包括:(1)患儿入院期间给予复方锌布颗粒、清开灵注射液及柴胡口服液退热,体温无明显下降,且反复不稳定,实验室数据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各项指标趋向好转(WBC 降低,降钙素原已正常),扁桃体肿大的症状好转,观察患儿精神尚可,无病容。患儿诊断为乳蛾-风热外侵,给予清开灵注射液,清开灵含有板蓝根、金银花等,其功效为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风热型上呼吸道感染,结合患儿的入院诊断,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是合理的。但由于清开灵注射液为中成药复合制剂,在提取过程中会有大分子复合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产生药物热的可能性。根据查阅相关文献[3],发现有清开灵注射液产生药物热的相关报道。(2)患儿抗感染治疗选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头孢吡肟均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该类药物本身或者其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抗原,可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人体致敏后,再次与同种或同类药物接触会产生过敏反应。通过与患儿家属交流,得知该患儿体质较弱,易感冒,以往多次静脉或口服使用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此次入院后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头孢吡肟,再次接触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会出现药物热。(3)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结构相似,二者结构母核均为7-氨基头孢霉烷酸,前者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后者为第4 代头孢抗菌素,二者有相同的结构母核及相似的抗原决定簇,有交叉过敏现象,由此引起药物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经过文献调研发现,这2 种药物都有引发药物热报道[4-6],患儿入院诊断为扁桃体炎,根据相关指南及热病,该部位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链球菌,较严重的有渗出现象伴有坏死梭杆菌,给予了头孢哌酮舒巴坦,其抗菌谱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已覆盖可能了可能病原菌,由于患儿发热持续,于7 月8 日换用了头孢吡肟。,且头孢吡肟为第4 代半合成头孢菌素,在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属于特殊级抗菌药物,而在该病例中并无明显的用药指证,存在用药不适宜现象。(4)该病例治疗中使用了抗病毒药炎琥宁粉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见关于炎琥宁致药物热的报道[7-8],且使用炎琥宁可使WBC 降低,此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儿童居多,可能与儿童的生理条件相关。该病例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显示,WBC 降低,有可能是使用炎琥宁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合上述情况,临床药师给予的建议及相关依据:(1)停用抗菌药物及炎琥宁粉针,采用物理降温,并补充液体,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柴胡口服液退热。依据:患儿的精神状态与入院时相比,已明显好转,扁桃体Ⅱ度肿大的症状也已好转。针对当前患儿体温出现的反复、不稳定高热情况,认为是药物热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患儿所使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吡肟、清开灵注射液都有药物热的报道;患儿WBC 较低,怀疑是使用炎琥宁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暂停以上药物的使用,给予患儿柴胡口服液解表退热。(2)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在停药24 h 后,若患儿仍高热不退,建议进行血培养和药敏实验,进一步查明发热原因。依据:通过和医师沟通,患儿并未进行细菌培养的相关检查,目前还不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结合目前患儿的情况及治疗过程,药物热的可能比较大,暂按药物热处理。若患儿情况无改善,再行细菌培养的检查。

临床医师接受了药师的建议,暂停相关药物的使用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并给予柴胡口服液口服。7 月11 日下午,患儿体温开始下降,夜间23:00 测量体温,已经降至36.9 ℃,后持续观察,患儿体温稳定。

3.2 治疗体会

(1)患儿以发热入院,临床医师通过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认为,发热由细菌感染引起,故给予退热、抗病毒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患儿体温反复不定,控制不理想。临床药师从药理作用特点分析认为,可能是药物热引起的,给出建议并被采纳后,患儿症状好转,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临床医师认为感染加重,而忽略药物热,临床药师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过分依赖抗菌药物。当临床诊断改善不明显时,临床医师会认为抗菌药物抗菌效力不够,或用量不足,一味加大抗菌药物用量,或频繁的更换抗菌药物,以期覆盖所有致病原因,却忽视了其他引起发热的可能性,如上述病例可能因使用药物而引起的药物热、WBC 降低等不良反应被忽视。②目前对药物热的诊断暂无特异性标准,尤其是伴感染的患儿,较难判断,多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进行经验性诊断。(2)对于怀疑因使用药物而引起发热的患儿,首先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感染未控制者,可换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同时可进行补液,足量的液体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但对酒精过敏的,禁做酒精擦浴;对于可能引起患儿发热的药物,但停药后又会引起严重后果者,临床上可从小剂量开始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逐步递增。但应注意:持续高热的患儿不建议首选钙剂、抗组胺药和解热镇痛药处理,因为以上几类药物大多为抗原-抗体复合物,能激动吞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此外,根据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理,体温越高,机体对退热越敏感,若对高热患儿使用退热药,使其降温幅度过大、出汗较多,易引起虚脱[9-12]。(3)小儿的生理特点和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其特殊性,大多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药物热。用药品种越多,产生药物热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比率越高[13-15]。结合本病例可见,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撒大网”现象,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患儿住院时间的延长。因此,医务工作人员在使用药物时,应明确诊断,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尽量避免多药联用,对于过敏体质者,用药更应谨慎。目前,虽然临床对药物热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的指标,特别是抗菌药物所致的药物热,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难以鉴别,但作为临床药师,应从药理学角度分析药物引起发热的机制及临床症状特点,协助临床医师正确诊断药物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McAllen KJ,Schwartz D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sulting in hypertherm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 Med,2010,38(6):S244-252.

[2] 苏长海,王星. 药物热概述[J]. 中国药师,2011,14(3):422-424.

[3] 杨德泉,彭敏,窦丰华,等.63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4):230-232.

[4] 丁雄芳,胡毅坚. 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J]. 药学实践杂志,2009,27(1):71-72.

[5] 朱素燕,胡毅坚.21 例住院患者药物热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15(6):367-369.

[6] 徐宁,胡毅坚,黄小萍,等. 常用抗生素致药物热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83-2084.

[7] 赵景俊,栾斌,赵青团.儿科应用炎琥宁六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131-132.

[8] 毕晓梅.15 例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367-369.

[9] 赵妍,康红军,王彬,等.药物热的诊断思维(附二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64-67.

[10] 何代洲,连静.226 例药物热文献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8):454-457.

[11] 陈娟,雷艳青.药物热20 例浅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5-66.

[12] 朱允和,沈学远,陈力,等. 浅谈药物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26-227.

[13] 裴泽军,孙欣.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及治疗干预药物热的临床实践[J].中国药房,2010,21(22):2111-2112.

[14] 任汉学.临床药师参与发热患者会诊1 例[J].中国药房,2011,22(14):1343-1344.

[15] 敬运龙.儿科合理用药浅析[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4):30-32.

猜你喜欢
清开灵头孢药师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头孢那么多,到底怎么选?
熊真的活过来了
不是所有的头孢,孩子都可以随便吃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Meta分析
神威药业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入选MERS诊疗方案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
中韩药师交流签约活动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