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后苍辛冲洗液鼻腔冲洗的疗效观察

2015-01-08 04:07:12李维文庞帅周瑾
关键词:术腔纤毛鼻息肉

李维文庞帅周瑾

鼻内镜术后苍辛冲洗液鼻腔冲洗的疗效观察

李维文1庞帅2周瑾1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后苍辛冲洗液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苍辛冲洗液冲洗术腔,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腔,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术后用苍辛冲洗液冲洗鼻腔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苍辛冲洗液;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

慢性鼻-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显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是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前的药物治疗、合理的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全身和局部的合理用药,至少3~6个月的术腔处理治疗等。鼻腔冲洗是鼻内镜术后术腔处理早期的主要内容,甚至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术后冲洗鼻腔可以使术腔清洁,排除术腔渗出物、结痂等,减少炎性刺激,缩短黏膜上皮化时间,同时减轻炎症和黏膜肿胀,恢复纤毛活性,促进纤毛的运动,防止术腔粘连和息肉再生等[1]。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苍辛冲洗液行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观察对鼻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7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为37岁。Ⅰ型1期13例,2期25例,3期32例,Ⅱ型1期18例,2期21例,3期11例,Ⅲ型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均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期中Ⅰ型、Ⅱ型鼻窦炎的诊断标准:Ⅰ型(单纯性鼻窦炎-保守治疗无效者)1期:局限性单个鼻窦慢性炎症;2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3期:全组鼻窦炎。Ⅱ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1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2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3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Ⅲ型 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复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3 糖精试验测量鼻黏膜黏液纤毛传输时间的方法

同一检查者采用王奎吉[2]介绍的方法,清除鼻腔分泌物后,将直径0.5~1mm大小的糖精颗粒置于下鼻甲内侧面前端约1cm处(7mm以上),记录放置时间,受检者每30~60s做一次吞咽动作,记录自糖精颗粒放入鼻腔至口内感觉到甜味的时间,即鼻黏膜纤毛摆动时间(糖精时间或糖精清除时间)。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3~25℃,相对湿度控制在25%~50%之间,测试前2小时禁食糖果等甜食,勿吸烟饮酒,让受检者在该环境中适应30min。治疗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各测1次。鼻内镜下观察窦口开放情况,黏膜水肿消退情况,上皮化等情况。

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术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术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治愈和好转为有效。

5 治疗药物

治疗组采用苍辛冲洗液(苍耳子10g、辛夷10g,柴胡10g、黄芩10g、白芷10g、川芎10g、地龙20g、黄芪30g、瓜蒌10g、薄荷10g等,加水制成500ml/瓶备用)冲洗鼻腔,每日每侧术腔用药液250ml冲洗,2次/天,1月后改为1次/天,连续治疗2~3个月。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每日每侧术腔250ml冲洗,2次/天,1月后改为1次/天,连续治疗2~3个月。冲洗液温度均为35~38℃。鼻腔冲洗装置为鼻腔冲洗球(如皋市贝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

6 治疗方法

两组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鼻内镜手术。术后48~72小时内抽出鼻腔填塞物,抽出鼻腔填塞物后第二天开始鼻腔冲洗,1周后给予第1次术腔处理,此后1月内每周1次术腔清理,1月后改为2周1次术腔清理。包括清理干痂,观察术腔囊泡、水肿、上皮化情况,有无粘连、复发。近期随访不少于6个月,远期随访1年以上。

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疗效采用χ2检验。

结果

1 糖精试验结果术前治疗组的平均糖精清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治疗组的平均糖精清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的传输速率比较()

表1 两组病例的传输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术前治疗组对照组P值6 0例6 0例4 . 7 1 ± 1 . 3 2 4 . 7 8 ± 1 . 0 5>0 . 0 5术后1月5 . 2 2 ± 0 . 9 8 4 . 6 2 ± 0 . 8 6<0 . 0 5术后3月6 . 2 5 ± 1 . 2 4 5 . 6 3 ± 1 . 1 5<0 . 0 5

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60例中治愈4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对照组60例中治愈38例,好转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讨论

慢性鼻窦炎属于中医“鼻渊”的范畴,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久则虚眩不已。其发病原因有标本内外之分,其中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之本,即内因,痰、湿、热、瘀为发病之标,即外因。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或脾气虚弱,运化失健,鼻窍失养,邪聚鼻窍,腐蚀肌膜而为病。

许庚等[4]把功能性内镜手术的术后粘连转归划分为3个阶段,指出了其各阶段的处理原则。术后在创面的修复中,有大量的血清、白细胞、纤维蛋白等的渗出,妨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炎症迁延[5]。有时即使窦口已经打开,但黏膜的纤毛功能尚未恢复,窦口分泌物排除速度慢,造成分泌物和血液凝聚于窦腔,引起继发性感染[6]。及时冲洗鼻腔能有效的清除干痂,促进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清除囊泡,预防鼻腔粘连,保持窦口引流通畅,促进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轻黏膜炎性反应。而选用合适的术腔冲洗药物,将有助于更好地增加术腔清洁度,提高术腔清理的效率,促进术腔黏膜纤毛系统的功能恢复,减少术后感染和复发,缩短术腔愈合时间。

中医药对于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中药外治是鼻窦炎治疗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药防治的独特优势。通过鼻腔、鼻窦黏膜给药方式,改变了中药给药途径,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病变黏膜,能有效发挥药物疗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局部治疗效果,大大拓宽了中医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新途径。苍辛冲洗液在前人经验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用于临床,本方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在临床上达到杀菌抑菌,抗炎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消炎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变态反应,防止增生粘连,促进术腔清洁,控制感染,缩小病灶,抑制局部炎性渗出及痂皮形成、防止肉芽组织增生与囊泡形成,加速上皮化,促进鼻黏膜上皮再生修复,滋润鼻腔黏膜,加速黏膜纤毛功能恢复,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恢复黏膜上皮自身保护和防御功能。

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治疗中,采用中药液冲洗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愈合时间,控制术腔感染,缓解水肿,尽快控制创面炎症渗出及痂皮形成,减轻变态反应,防止肉芽组织增生,加速上皮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并且操作方便,安全,副作用小,同时还可辨证施治,较为灵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薛麦富.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疗效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4.

2 王奎吉,张罗,韩德民,等.糖精试验测定正常青年人鼻腔黏液纤毛传输时间 [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3(3):142.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及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4 许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综合处理意见[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2001,36(6):237.

5 许庚,李源著.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64-165.

6 张淳,裘行敏,王家东.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上颌窦冲洗管留置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8(6):275-276.

(收稿:2014-10-20)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5.04.019

1 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462000)

2 河南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李维文.主治医师.Email:327847018@qq.com

猜你喜欢
术腔纤毛鼻息肉
耳蜗动纤毛在听觉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自然杂志(2022年3期)2022-08-18 03:00:06
乳突根治术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再植入病例分析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22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口腔修复膜在中耳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鼻腔疾病手术术后鱼腥草冲洗术腔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