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武术活动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5-01-08 21:38徐泉森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术大刀抗战时期

徐泉森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抗日战争给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史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对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的史学研究体系中,关于抗战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武术乃国之瑰宝,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积淀的典型代表,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武术都以一种社会现象存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查阅众多资料发现,当前关于抗战时期的武术研究内容十分稀少,而且许多成果研究较为表面化,难以让人们充分了解抗日战争期间武术活动的具体形态。笔者选取抗日战争期间武术活动内容等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以窥探武术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具体活动情况,同时对现有关于抗战武术研究存在问题和趋势进行剖析,为进一步深化抗日战争期间的武术活动研究提供参考。

1 抗战时期武术活动的研究现状分析

1.1 关于武术活动的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武术活动具有一定时代性和社会性。冉学东、吴必强以充实的史料为基础,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时期,当地武术的习武场所、拳种流派、武术人物等具体活动内容进行了细致研究,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武术活动情况[1],作者认为,抗战时期许多武术流派随着国民政府迁移来到重庆,丰富了峨眉武术的内容[2]。中央国术馆是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国术馆的各种变迁也客观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武术的发展变化。屈武就专门介绍了中央国术馆在抗日战争中往长沙、重庆等地迁移的具体活动情况,他分析认为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破坏是中央国术馆由盛到衰的根本原因[3]。同时,宋浩也对其在抗战中衰落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是国术馆衰落的重要原因[4]。除了中央国术馆外,还有一些文献对一些地方性的国术馆或武术团体,如山东国术馆、湖北黄学会、广东东关武馆等积极投身于抗战洪流的义举进行了报道,在《湖北武术史》 《广东武术史》《济南回族武术》《沧州武术志》等地方性武术史料中都有相关内容。同时在《中国武术大辞典》中也有一些关于抗战期间武术社团活动的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还有研究对某一武术门派参与抗战的活动进行了阐述,比如郭学松研究了福建南少林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5]。此外,一些关于抗战期间武术活动的内容则分散于一些体育史学著作之中,如《中国近代体育史》中提到了日伪统治地区武术社团、社会性武术及其武术教育的相关情况,并指出当时敌占区开展的武术活动都是在日本人控制下进行的,带有极强的政治性[6]。而在《中国红色体育史》中则记载了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武术活动内容,对延安等地开展武术活动给予了较高评价[7]。

1.2 关于抗战大刀的研究

大刀是武术运用于抗日战场最为具体的表现形式,相关研究内容颇多。刘璐对大刀在抗日战场上几次战役中使用情况与抗战大刀的具体形态及其本质内容进行了解读,让人们通过大刀认识了武术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8]。耿绍伟从“破锋八刀”的创编开始,系统研究了其刀法特点以及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认为“破锋八刀”在战火中体现了中华武术的精髓,证明了武术在战争中的实用性[9]。陈宝强等人也对“破锋八刀”的相关史实问题进行了研究[10]。除了学术刊物之外,《轻兵器》《中华武术》等一些军事类、武术类的杂志,集中梳理了二十九路军的大刀在战场上各种作用及其背后的故事。

1.3 关于武术人物的研究

在关于抗战期间武术相关内容的研究中,最多的研究话题是武术人物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抗战活动。一些世人皆知的抗战武林人物如节振国、常振芳、窦来庚等人的事迹多次出现在各类武术著作与学术论文之中。《中国武术名人录》记载了当时众多习武人物与抗战有关的事迹,其中有直接投身于抗战第一线的,有深入军营教授武术技艺的,也有因为战争的缘故弃武归隐的,等等[11]。名人录上的多为写实性记载,对了解抗战武术人物有较大的帮助。还有一些个人传记中对武术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也进行了记载。《铁臂侠》一书中就有韩其昌受到29军邀请教授士兵实战大刀技法的详细描述[12]。蒋纬国在回忆录中记载了他在部队传授前线抗战将士如何应用传统武术与日军进行白刃战的相关经历,蒋纬国认为士兵学习武术可以很好地提升战斗力与战场生存能力[13]。许多武术纪实性文学中对于武术人物抗战的经历也有很多记载,如许禹生在抗战爆发后成立刀术速成班,为抗击日寇输送将士,李天骥参加国术队对日作战等[14],以及武术家李尧臣被29军副军长佟麟阁请去教授大刀并与日本浪人交手等事迹[15]。这些武术传记中对抗战武术人物的描述都是以史实为依据,突出了抗战武术人物的具体活动。部分抗战人物的描述还集中于地方性的武术史料之中,在《榆中县武术志》中就记载了唐谦等武术人物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杀敌报国之义举[16]。除了对武术人物的正面记载外,还有研究中记载了一些知名武林人士在抗日战争期间屈膝于侵略者、叛国投敌的行径,如周伟良与蔡宝忠等在研究中就对马良、诸民宜等人献媚于日寇的卖国活动进行严肃批判[17,18]。

1.4 现有研究的特点分析

从现有关于抗战时期武术内容的研究来看,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现有研究集中于武术人物事迹梳理。因为在各种文献之中所提的这些武林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都有可靠的史料所查,如韩其昌深入军营教授士兵刀法、节振国以武杀敌等事迹都较为具体。第二个特点是关于抗战大刀的研究较多。因为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宣传,大刀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一个图腾式武器,代表了抗战的武术文化,也成为现有抗战武术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

从抗战大刀与抗战武林人物的相关研究内容来看,基本可以对抗日战争期间武术的相关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首先,在抗战期间,武术技能很好地服务了军事战争的需要。大刀是中国的传统兵器,而且部队使用的刀法都源自于中国传统武术之中的技击精华内容,许多民间武林高手都深入军营,教授一线作战士兵使用搏杀之法,士兵利用所学的武术技能在白刃对抗之中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其次,再现了武林人士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具体活动情况。在许多关于武术的史志和回忆录中都有关于各个武术门派人物参与抗战的相关记录,这对于了解武术在抗战之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最后,从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武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变迁。在抗日战争期间,武术从当时民国时期的套路演练逐渐转变为实用技击的杀敌本领,这与当时武术界抵御外敌入侵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当时众多武术家深入军营都是教授本门派中最为实用、一招制敌的武术招式,这更加体现出抗战时期武术发展的变迁情况。

2 抗战时期武术活动的研究存在问题

2.1 成果总体偏少

通过检索发现,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术著作,关于抗战武术的研究十分稀少,更缺少专门的研究著作,客观地表明当前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较少,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这与当前较为丰富的武术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 成果存在局限性

研究武术史学内容,真实客观的历史资料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可靠详实的历史文献,对深入地研究抗战期间的武术内容造成了阻碍。同时,现有关于抗战武术资料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核实。对于武术的研究,历史见证人的口述十分重要,但是抗战距今十分久远,同时期的历史见证者已经老去或者过世,从他们口中得到较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已非常困难,而且口述者对于历史内容的描述是否可以借鉴、是否真实等,这都直接影响了抗战时期武术内容的研究。

2.3 成果缺乏深层理论

在抗战武术已有研究中,缺乏武术在整个抗战时期具体作用与文化影响的深层次论述。现有文献研究内容只是对于抗战期间武术活动进行了面上的描述,而没有对其作用,如表现出来的武术在抗战中的精神价值、抗战大刀等武术抗战文化具体内容等进行升华式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3 抗战时期武术活动的研究趋势

3.1 对于亲历者口述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

亲历者的口述内容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依据。现今我国关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主要集中于经历抗战并且在世的老兵,但是从口述历史来看: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对战争过程经历的描述。所以今后在抗战武术研究过程中,要重视抗战亲历者关于武术口述内容的收集,特别是武术习练者、武术家的后人等等,在对抗战老兵进行走访时,要在访谈提纲中加入武术活动的相关内容。在岁月的侵蚀下,包括武术家与抗战老兵在内的亲历者大多已经去世,所以抗战武术研究就需要对在世者进行抢救性的口述整理,避免珍贵的历史记忆的遗失。

3.2 扩大资料收集范围

现今研究资料偏少是制约抗战武术活动研究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资料问题,就需要扩大相关资料收集的范围。现今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研究史料的获取主要还是依靠于内地,忽视了台湾地区、日本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开展抗战武术的研究,应积极地寻找台湾地区和日本方面的资料。日本把武士道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在侵华过程中十分注重日本武士道文化的渗透与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在一些日占区十分明显。研究抗战武术内容可以对日本的一些史料进行收集。在抗战武术资料收集中转换思路、扩大范围,是加强对其研究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武术领域学术研究重视程度

学术研究的导向性决定了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深度。关于抗战武术内容研究较少,这与整个武术学界重视程度不够有着重要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整个武术研究领域都呈现出前沿化的趋势,如武术段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是武术史学等基础内容研究却在弱化,这也造成了抗战期间武术研究内容断层的出现。要把抗战武术内容引向深入,就必须加强整个武术学术领域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与学术骨干,他们参与抗战武术活动的研究及其成果发表,可以在学界起到很大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增强抗战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冉学东,吴必强.抗战“陪都”时期巴渝武术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69—72.

[2]吴必强.抗战陪都时期峨眉武术考证 [J].四川体育科学,2008,28(1):116—121.

[3]屈武.中央国术馆馆史 [M].合肥:黄山出版社,1996.

[4]宋浩.张之江与民国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兴衰[J].兰台世界,2014(4):74—75.

[5]郭学松.南少林武术与现代抗日战争 [J].军事体育学报,2013,32(4):1—5.

[6]何启君,胡晓风.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7]王增明,曾飙.中国红色体育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8]刘璐,李峰.武术视角下中国军队抗战中大刀杀敌的辨析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1(3):138—141.

[9]耿绍玮.对抗日战争期间“破锋八刀”的研究 [D].太原:中北大学,2010.

[10]陈宝强,郭乃辉.西北军“破锋八刀”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35—38.

[11]昌仓,周荔棠.中国武术名人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12]玉昆子.铁臂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13]蒋纬国,刘凤翰.蒋纬国口述自传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4]张大为.武林掌故[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15]张力,龚建新.京城武林往事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

[16]金兴旺.榆中县武术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17]周伟良.近代武术史上的一桩剽窃案 [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65—67.

[18]蔡宝忠.对近代中国武术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重新认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494—500.

猜你喜欢
国术大刀抗战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健身百态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关公面前耍大刀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