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婷燕 刘又嘉
摘 要: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意识到当前决策对环境健康、社会公正、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绿色”的理念,进一步寻求解决方案,创造环境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经济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本文从环境、社会、经济层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探讨国外高校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追本溯源,发掘内涵,以美国马卡莱斯特学院案例说明社会正义、环境问题、经济稳定之间的相互关联。本文为我国高校有效地理解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野。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环境问题;经济稳定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群体的信仰多元与传媒引导研究》(14SH21)阶段性成果。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本文对高校中可持续发展关注响应了联合国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十年规划(2005–2014)的号召。按照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报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所述,这份规划把“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能力”。
实现深思远虑,从长计议是“可持续发展”对全人类提出的挑战。这要求我们着眼全球,在谋求全人类福祉的过程中无损于他人的利益,绝不可仅考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抑或是局限于某种文化、某个社会或国家的进步。除了从全球角度思考问题以外,“可持续发展”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寻求今日发展而无损于子孙后代的利益。
在过去十年中,“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的环境健康、社会公正、经济强健已上升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和前沿理念(美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者,2007)。生源、未来雇主、校友、资助机构和评估集团等都已明确表示可持续发展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高校校长气候委员会,2009)。世界各国高校也积极作出回应,校园和专业机构中可持续发展管理办公室和负责人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可持续捐赠研究所,2010)。
可持续发展既能提升经营之道也可以改善经营结果。高校事业的目标是学生学习成果。作为学生事务工作者,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课堂以外的学习(Keeling,2004)。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高校机构完成教育使命,帮助学生做好未来准备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有助于学生充分考虑个人行为和决定对他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今天的大学生即将是未来的消费者,参与投票或者社区活动的公民,以及引领各行各业的专家,他们一生中的各种决定都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2 超越“绿色”
虽然可持续发展鼓励我们思考个人行为的深远影响,但由于人类无法共同开展可持续发展行动而直接导致当下的危机。此外,无论是当前的危机还是解决方案都不仅仅是环境方面的。目前有3亿人遭受气候变化之苦;至203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倍,占世界总人口10%。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有关的可预防疾病而失去宝贵生命,比如营养不良、腹泻和疟疾。发展中国家99%的死亡率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尽管他们集体碳排放量只有1%。当前,气候变化每年约造成12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只是冰山一角。这场危机显然不能被单独归类为环境保护、社会公正或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复合危机。
囿于环保主义或“绿色”问题无助于理解,更无法有效解决这些危机。虽然“绿色”的工作、“绿色”的技术、“绿色”的能源没有错,但“绿色”仅仅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方面相关,并未涵盖社会公正或经济发展全局。这种带有“绿色”标志的举措可能会误导民众、错失良机、甚至招致危险。有些企业和政府机关通过“漂绿”产品或施政举措聚集人气,利用民众关切环保之心销售产品或宣传执政理念,而此类产品和理念貌似科学严谨但未顾及环保的整体利益,致使问题丛生,使得结果与“绿色”理念背道而驰。
环保应在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方面加强努力。除环保角度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层面使我们聚焦于建立切实可行的未来这一任务的整体复杂性。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我们可确保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而无后顾之虞。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经济发展三位一体观在高校界、商界、宗教界、政界、和非盈利机构中普遍认可,但不是所有的高校机构都在切实履行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體观。或许受组织使命或者某种政治环境所限,高校中有一些机构仅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方面。重要的是,所有机构应明确自身秉持的可持续发展观。专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机构应准确定义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样的,关注广泛且不限于环境方面的机构应坚持环境健康、社会公正、经济强盛的“三重底线”。
3 环境健康、社会公正、经济强盛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健康、社会公正、经济强盛三个方面各具特色,但这三方面共同为校园的决策过程提供完善的指导。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人类寻求更佳解决方案,减少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不减初衷。
高校在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方面大有可为,例如组织环保活动、教育学生做出利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决定;通过科研、奖学金和服务手段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学生事务专员可以借助校园环境的优势,打造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包括能源消费、日常生活习惯、食物选择、学生组织采购和公共交通。
实现可持续的努力也追求稳定、公平、安全的强盛经济。全球许多经济体的运作方式日益一体化(Sachs,2005)。强大的经济能够避免或至少不易受到许多经济系统的周期性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萧条和气泡影响。强大的经济不是片面追求增长和扩大,而是以其稳定性、公平性和安全性来衡量好坏。强大的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欺诈、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极度贫困、不公平的工作条件和失业问题。
高校作为雇主、未来劳动力的培养者、提供科研条件和奖学金的知识机构,是促进各国及全球的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学生应该走出课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海外学习经验、工人权利相关的学生组织了解经济现实和经济动态对当地、对全国乃至对全球的影响。高校本身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的一部分。学生事务工作者促进学生严格的自我反省、跨越差异的交流、了解特权和压迫、培养学生各种技能、促进公平正义。
可持续发展的三方面各具独特的挑战,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不满足于第一个答案,而是推动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考虑不同解决方案的影响。在微观尺度上,我们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为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细微的贡献。在大学的校园内,这些方案和决定可以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树立行为模范,教育他们学会终身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原则能够整合各种团体资源,朝着未来共同的愿景努力。例如,校园新楼需要购买家具,采购人员可能从整个项目的预算考虑最佳方案。他们或许会邀请环境专业的学生把关产品是否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标准。但他们也会考虑邀请社会学、美国研究的学生考察供应商的劳动条件。这种合作可以把组织、思想、资源、能量结合在一起。此外该合作也可以产生共同的新思想、能量和进步。
4 三重底线的协同作用:美国马卡莱斯特学院案例
校园环境为探索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的全部潜力提供了丰富的机会,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方式并且教育学生追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美国马卡莱斯特学院毕业典礼传统--毕业礼服回收,是三重底線的协同作用的一个例子。
一开始是来自可持续发展组织的学生鼓励马卡莱斯特学院全体学生在仪式结束后收集塑料毕业礼服,避免浪费和抛弃垃圾。学生们希望礼服会像塑料瓶或其它塑料材料再生利用。后来,公民参与中心找到当地贫困生就读的高中并捐赠礼服。当地的学校租借礼服给学生并要求返还,这样马卡莱斯特学院每年可以捐赠给不同的高中。一个基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初始理念,通过扩大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造福环境,还可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们。
有关三重底线的协同效应还有一个例子,许多高校正在校园内寻求更加绿色有机的、当地生产的、公平贸易的食物。这些努力共同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当地的食物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限制不必要的食物里程带来的环境影响;有机标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减少耕作方式带来的环境后果;公平贸易标准可以确保对食物耕种者和运输者的公平补偿。
高校贯彻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原则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学生思考生活时应超越自身。这并不违背教育使命,而是使深奥的教育使命落到实处的主要方式。
教育任务,如公民教育、领导力、社会贡献、全球公民、创新、公民参与、终身学习都可以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帮助高校校园跨越人工边界,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好地配合学生体验和校园外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真正的跨学科问题,能够带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5 结论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挑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多。高等教育,特别是学生事务有无限的机会发挥自身的可持续功能,并且教育学生如何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决定。这样做是我们教育使命的要求,也是使命的实现方式,帮助我们的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帮助他们引领新世纪,使他们懂得如何成为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Annual Report. Boston: Second Nature, 2009.
2、Keel ing, R. P. (ed.).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and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2004.
3、Sach s, J. D. The End of Poverty: Economic Poverty for Our Time. New York: Penguin, 2005.
4、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Brundtland Commission).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Great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