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芳
1905年张謇先生以个人之力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博物馆的新篇章。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博物馆人在前辈精神的影响下,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随着国民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新问题。而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对整个博物馆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型博物馆如何才能在机遇挑战中前行,如何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节拍,这是我们每个博物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此作一浅要分析。
1 国家政策对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在十二五计划中,文化成为支柱型产业。截至目前,各类博物馆总数已达4000余座。不仅仅在数量和规模上,而且在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博物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代表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反映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和名片,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影响力。
2 制约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关健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给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省以上级别的大型博物馆,它们藏品丰富、人才济济、资金来源渠道多,实力雄厚。又地处地方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多元化市场。中小型博物馆受藏品少、人才缺乏、资金来源单一等多种条件制约,总是行动力不足,跟不上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制约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关健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博物馆馆长既抓业务又要管行政,分身乏术。目前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管理岗位指能但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笔者以为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应和其收藏、研究、展示及服务公众的社会职能紧密结合来开展。博物馆馆长应由专业过硬、业务能力强的行内专家来担任。它的主要工作应是发展博物馆业务。现实情况是博物馆馆长往往需要行政业务两手抓。
(二)专业人员编制不足,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求。以晋城博物馆为例,目前共有编制30个,但与文博类相关的专业人员不足5人。其余专业技术人员均为半路出家。
相比较而言,地市级博物馆还稍好一些。县级馆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由于编制不足,有很多搞业务的专业人员1到2人,还不一定是文博专业。只是工作时间长了,对馆内情况比较了解而已。跟业务沾边的工作经常由一个人来完成,有时甚至还要兼顾行政后勤工作。这样一个专业人员缺乏的博物馆,要办出高质量的展览,用多余的精力去想办法很好的服务公众是很难的。笔者了解到不少县级博物馆就是因为缺人缺钱所以只能“开馆守业”。
(三)业务培训机会少,类型不全。笔者参加工作已十余年,发现近几年参加馆际交流会议的机会多了,但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还是很少。另外培训的专业类型也较少,像陈展设计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博物馆陈展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博物馆业务水平的高低。应将陈展设计培训列入博物馆业务培训范围之中。
(四)资金来源單一,财政投入后续无力,陈展经费无法保证。
一些地市花上亿建成博物馆做好基本展览开馆以后,再申请临时陈列经费就困难重重。一方面政府部门想一劳永逸,一次投入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对于博物馆来说,临时陈列须经常更换才能吸引公众。引进交流展览、在展览制作中使用高科技、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每一项都需要资金。免费开放后,一免全免,中小型博物馆没有任何的自主收入,完全依赖财政拨款。
3 发展建议
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须以管理过硬、业务过硬、资金充足、思维创新为前提。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博物馆管理需要“去行政化”,实行行政管理外包制,撤消“一部”。现在很多博物馆的部分行政工作已采用外包制,行政管理者从管理数十人变成了直接对接外包公司领导,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避免了很多推诿扯皮现象。笔者认为博物馆行政管理可尝试完全外包出去。博物馆人员只负责业务工作。原来博物馆机构设置中的办公室由外包公司派人成立,负责馆内的行政后勤事务,不参与业务工作。
当然选择外包管理者非常关健。张謇先生认为博物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他强调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其次博物馆的管理还须有严格的制度。“严管钥,禁非常,及其他种种之有妨碍都,均当专定章程期限遵守”。这过程可能会出现问题,还需要实践来证明解决。
(二)布展、研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部分业务工作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与“编外专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缓解中小博物馆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中小博物馆专业人员不足的现象是普通存在的,让政府增加编制也不太现实,只有依靠社会力量。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型馆,只有公众服务工作才有志愿者。我们可尝试在陈展设计、制作及实施甚至藏品研究等方面招募有兴趣和专业技能的志愿者。
以晋城博物馆“一普”工作为例。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时间紧任务重。工作的时候需挑选、搬运、照相、登录等多个环节。我馆研究部只有工作人员两名。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普查任务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馆临时聘用了一名即将毕业的文博专业大学生和一名对文博专业有浓厚兴趣的社会人员参与普查。这样做,节省了人力,节约了成本,优中选优,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三)搭建各种培训平台,增加陈展设计等培训项目,以提高中小型博物馆各专业人员业务水平。文博系统业务培训大概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授课式的,一种带实践性质的。现在社会网络科技发达,若是纯授课式的培训,可节省资源,利用视频媒体开设网络培训班。定时组织各博物馆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在线培训,有问题可当场交流解决或者请专家将各专业培训内容做成课件放到培训网站上,可随时学习。
另外还可以搭建一种帮扶互助的培训平台。适合实践性质的培训,比如文物修复类的,操作性强,需要面对面授课。小馆可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去学习培训,或邀请大馆专家来给授课。对于中小博物馆来讲,应该将其常态化。
允许博物馆有一定比例的自主收入,以补贴运行经费的不足。笔者认为博物馆基本陈列完全应该免费。但是临时展览要求常换常新,一些自然类或科技类的临展比较吸引公众,但租金较高,投入较大。财政拨款有限,想引进这类型的展览往往受到资金限制而无法实现。所以允许博物馆有部分自主收入,可弥补资金不足,缓解压力,将这些收入再用于临展,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部分收入的来源可以是临展门票,也可以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售收入。
(五)博物馆馆际交流增加互动内容。目前的馆际交流多为撰写理论文章,或者互相引进交流展览。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范围。如文物修复技能大比拼,陈展方案撰写评比,文化产品创意比赛等。
就在10月22日,宁波市举办了第一届“宁波青年文保专业人员技能大赛”。大赛分文保单位记录档案编制、古建筑现场测绘、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竞答三大项内容。这种互看互比互学的活动小的方面讲可以激励文保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笔者认为可以将类似的活动引用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当中。
4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南通博物苑诞生至今,中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发展历程。百年发展,百年求索。通过所有博物馆人的努力,未来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之路必将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