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意识的含义及其培育

2015-01-07 08:40姬凯乐许学义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含义途径

姬凯乐 许学义

摘 要:工业革命的爆发,伴随的是生态危机的到来。面对生态危机,人们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因此生态意识的产生就显出了其必然性。本文通过对生态意识的含义、特征阐述之后,针对生态意识普及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培育生态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意识;含义;特征;问题;途径

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人类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无限制地肆意攫取并向自然任意排放废弃物,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甚至造成了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致使自然界向人类“报复”,各种大自然报复人类的事件频频上演,屡见不鲜。但是,人类对此做出的反应却是十分迟缓的。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公共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并且就连经济学家都对环境方面的问题避而不谈。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面世之后,人们的生态意识才渐渐苏醒。中国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要晚一些。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举行,中国派代表团参加。此次会议促使中国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充分揭露了各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严重性,列举了大量令人们震惊的事实。1979年9月,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这些都预示着随着生态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生态文明。

1 生态意识的含义

利奥波德是最早探讨生态意识涵义的,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论文《大地伦理学》中指出:“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人类扩大到大地(自然界)。”在这里,利奥波德把生态意识比作是私利以外义务的一个保障,希望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中。此时的生态意识其实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念,只是简单地指出人要向对待人一样去对待自然。

前苏联学者Э·В·基鲁索夫是最早从规范的意见上提出生态意识观点的,他说到:“生态意识是从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方面,反映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问题的诸观点、理论和情感总和。”[1]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内部的各因素的关系,还要将这种关系扩大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在的自然条件在社会的发展中饰演着怎样的角色,社会发展是在积极地改善着自然条件,还是消极地作用于自然。生态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和自然互相作用的全方面认识,是对包括人在内的社会与自然构成的复合系统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态意识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刘湘溶认为:“生态意识是人类以对包括自己于内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的认识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它是一咱忧患意识、科学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2]

我国生态史学家余谋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深刻分析社会存在的意义后,进一步指出“所谓环境意识,它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3]

在包庆德看来“所谓生态意识,就是把人和人类社会不断地作用于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失衡。对于这些活动和现象,作为生态主体的人和人类社会,总是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映和认识。这些反映和认识的总和构成了生态意识。”[4]他把生态存在的构成要素总结为生态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因素和生态生产方式时,进一步规范道:“生态意识必须是生态存在的反映,也是人对自己的真正本质力量的自觉张扬和现代自我意识的积极凸显,它反映了人类主体对自己生存发展于其中的生态存在即社会——生态系统的深层把握。”“它是人的自然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统一。”[5]

2 生态意识的特征

余谋昌在总结了生态意识的形成机制之后,他说,在环境保护为世界性主题的背景下,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人的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且进入到社会结构中,生长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式,这就是生态意识的形成,它包括:(1)“全球村”意识。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同一个地球的生态,关系着全人类的利益,因此,这不仅要求全世界人民统一起来,而更要求要把人、其他生命与整个自然界统一起来;(2)生态意识的主、客体是很明确的,即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人和自然的关系;(3)生态意识将目光放在未来,注重的是长久性的生态意义,;(4)生态意识反映的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强调整体的和谐发展,因此它不能受过到去的理论结构的限制,而是需要打破传统的理论框架;(5)生态意识有着更鲜明的意识形式特点。他指出,生态意识是与传统意识不同的,要求人在一定限度内改造自然、利用自然。[6]

刘湘溶分别从整体性、未来性、和谐性方面分析了生态意识的特征。(1)整体性,首先,生态意识自然界的整体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其次,生态意识强调社会——自然的整体关系,再次,生态意识强调的整体效应,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的整体效应,最后,生态意识强调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2)未来性,指出生态意识倡导人类要面向未来,要顾及到子孙后代的生活,培养的是一种具有较强责任感的精神;(3)和谐性,生态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不仅要在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上寻求整体、关注未来,更要从时空统一方面追求自然的和谐。[7]

包庆德在分析生态意识能动地反映生态存在的基础上,将生态意识的特征归结为三方面的内容,即(1)协调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2)凸显人的思维和实践方式的双向性;(3)张扬人的环保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8]

生态意识体现的是一个整体性的意识,是在“人——社会——自然”复合的系统之下,人对以往活动的反省后,正确地认识现存的生态危机,产生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注。是对以往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反思之后,从时间与空间上整体地对“人——社会——自然”产生新的认识,是一种与传统意识有着质的区别的新意识。

3 生态意识普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没有形成具有环境保护内容的主流思想,加上人口素质低,整个社会中基本上是没有生态意识的,同时频频涌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指导思想和口号,如“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战天斗地”、“消灭麻雀”、“让荒山变良田”、“插秧插到湖心”等等,这时的人们沉浸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中,认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谁要说是我们会产生污染就是在给社会主义抹黑。

目前,在我国,政府推行了许多环保政策并引导生态保护工作,而且生态教育、生态宣传等活动都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育生态意识的效果,可是,这也让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依赖性,很容易将自己置身于生态保护之外,不能认清小我在环保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使得人们不能够自发得承担起保护生态的重任,导致缺乏生态保护的责任感,难以形成牢固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不仅是一种新的独立的价值观,更是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而目前,我国公民却没有意识到日常行为规范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污染的行为采取消极态度,只有在环境问题影响到了自己利益时才做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环保行动。

4 培育生态意识的途径

生态意识的提升与培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公民个人自身来看,每个人在每天的实践活动不同,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因而也对事物产生了不同的需求,这反映在生态意识的提升上就导致了不同层次的人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制约。从自然层面上看,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自然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当环境状况良好时,培养生态意识可能就会缓慢,环境问题凸显时,在公民的意识中当务之急便成了解决环境问题。从社会层面看,公民生态意识受着来自于社会的发展水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政府环保政策、媒体的宣传力度、培育生态意识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培育生态意识应综合多种方法,采取多种途径。

从生态意识的概念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培育生态意识:思想方面、政府方面、社会实践方面。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而“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主义确定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生态思想主张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大自然所营造的环境中活动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缔造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即人类社会,人类在发展社会的同时,应该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时,还要继承传统的思想。“天人合一”在古代就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依据。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天人合一”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其新时代的内容,使之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李泽厚说到,对于流传至今的“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应当把马克思所讲的“自然的人化”为基础,彻底去除“天”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对其进行“西体中用”的改造和阐釋。

其次,坚持政府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在培育公民生态意识中的指导作用,在培育公民生态意识的过程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生态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并且是反思过去,立足当前,关注未来的一项时间与空间结合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应当承担起培育生态意识的重任。倡导和组织社会各界加强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并协调、干预生态意识在各界进程与成果。周文翠、刘经纬指出政府生态责任是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着眼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生态环境的状况,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引导企业、公共和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确保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政府的生态责任主要包括生态意识培育、生态制度供给、生态行为管理以及生态建设主体的塑造。”[9]

最后,丰富环保实践活动。人类的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生态问题,人类也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培育生态意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教育,还要经过实践去发展理论,要经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这样一个过程。如侯吉侠认为要全民参与到环境教育活动中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营造出一股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把“环境美”变为国民的需要和时尚,做到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环境,每个人都去保护环境[10]

5 结语

生态意识是不同于任何传统意识形态的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使人类充分认识大自然,培育起一种环保责任感,并且在个人私利之外,能够认识并关注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对产生的以及即将产生的环境问题从思想上做出及时的重视,从行动上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促进保护环境,保证社会——自然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Э·В·基鲁索夫.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哲学译丛,1986,(4):29-35.

[2]刘湘溶.论生态意识[J].求索,1994(2):56-61.

[3]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12-16.

[4]包庆德.起源与变迁:人类的生态和生态意识扫描[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8(3):45-49.

[5]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2.

[6]余谋昌.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1(4):68-71.

[7]刘湘溶.论生态意识的构成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6):45-50.

[8]包庆德.起源与变迁:人类的生态和生态意识扫描[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8(3):45-49.

[9]周文翠,刘经纬.论生态文明与政府生态责任[J].甘肃理论学刊,2014(3):167-171.

[10]侯吉侠.论生态意识与环境道德[J].烟台大学学报,1996(3):52-56.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含义途径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