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享兰
血尿在临床中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2种。在临床中多种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疾病均可导致血尿发生,因此,血尿在临床中的误诊率非常高。胡桃夹综合征又称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也会伴随血尿症状,很容易与单纯血尿混淆。为进一步降低单纯性血尿、胡桃夹综合征的误诊率,本研究对13例成人单纯性血尿与胡桃夹综合征的误诊、漏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贵溪市人民医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13例成人单纯性血尿与胡桃夹综合征误诊、漏诊患者,平均年龄(37±13)岁,男5例,女8例。患者均出现血尿状况,且均为肉眼血尿,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腰痛症状,患者均无高血压症状。尿常规检查白细胞为0~5/HP,红细胞水平增高,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正常。所有患者均被误诊为单纯性血尿,误诊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10 d。患者均体型瘦长。
1.2 确诊方式 所有患者在治疗无效后均进行超声探测检测,经检查确诊为胡桃夹综合征。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误诊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患者的误诊、漏诊情况进行整理。治疗效果主要分为痊愈、有效、无效3个评价指标。痊愈:患者治疗后血尿、腰痛等症状消失、无镜下血尿症状。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均被误诊为单纯性血尿,无漏诊患者。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均及时调整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如下:患者确诊前治疗效果均为无效,确诊后治疗痊愈的患者为7例(53.8%),治疗有效的为5例(38.5%),治疗无效的患者为1例(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确诊前后治疗效果比较[n(%)]
胡桃夹综合征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解剖形态上起自腹主动脉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构成45°~60°夹角,左肾静脉过此夹角流入下腔静脉。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左肾静脉管腔受压阻断静脉回流进而导致左肾静脉压力增高,同时由于管腔过度狭窄导致淤血积聚进而形成血尿。正常时,此夹角被肠系膜脂肪、淋巴结及腹膜等充塞,故左肾静脉不受压[1]。临床中认为胡桃夹综合征的发病与患者体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患者体位发生剧烈变动时,椎体会出现牵拉伸展现象,而椎体过度牵拉会导致肾下垂,进而使左肾静脉受到压迫[2]。此外,在卧位时体内压力值较低,立位或者坐位时患者体内的压力就会增高,若患者在并发同时存在精索动脉曲张状况,可能会对挤压的静脉进行缓解,进而降低血尿的发生率。
本病在临床中女性的发病率要高于男性,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年人的发病率,本研究并未对儿童病例进行讨论,但有文献报道,成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与儿童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在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3]。成人患者在发病时多伴有静脉曲张发生,而儿童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则偏低,主要是由于两者生理解剖形态所致。且儿童发病多为青春期前的暂时情况,预后情况要比成人理想得多。此外,成人患者多伴有肾小球肾炎存在,对于此种患者来说,应该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而非采取药物治疗。由于胡桃夹综合征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血尿、腰痛症状,因此,在临床中与单纯性血尿发生混淆导致误诊的病例也非常多。
本研究中共有13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出现误诊情况,且所有患者均被误诊为成人单纯性血尿,无漏诊患者。结果显示,误诊后严重耽误患者的治疗,不仅为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也会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泌尿系统疾病、其他肾脏疾病均可能导致血尿出现,因此,本病在临床中的误诊率较高。对所有患者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后,分析误诊以及漏诊的原因可能为以下几点:(1)胡桃夹综合征无明显特征变化,因此,若患者出现其他疾病或血尿症状较为严重则很容易被忽略[4]。(2)医师临床经验不足,在疾病诊断时考虑问题过于狭隘,同时没有正确区分血尿的来源,未对患者进行血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或未对红细胞容积进行曲线分布检查[5]。(3)未对患者进行左肾静脉彩超检查,尤其是对于体型瘦长、间断性血尿、不明原因血尿的患者来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6]。若医师在临床中仅对患者肾脏形态进行检查而未对患者肾脏静脉形态进行探查则很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状况发生[7]。因此,医师在临床中要充分熟悉本病的发病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意识。医师在临床中要对患者病史进行采集,并注意患者血尿或蛋白尿的发病规律,此外,医师在临床中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并对结果进行仔细分析[8]。
综上所述,胡桃夹综合征在临床中很容易与单纯性血尿发生混淆,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因此,医师务必要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1] 李明新.胡桃夹综合征和肾下垂90例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2010,15(34):162-163.
[2] 何晓峰.胡桃夹综合征与肾脏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0,11(7):241-242.
[3] 鲍金娥,王萌红.胡桃夹综合征误诊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4(30):237-239.
[4] 张彦,牟楠楠,王惠,等.彩色超声多普勒结合超声造影诊断胡桃夹综合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14(11):226-227.
[5] 刘震杰,李鲁滨,沈来根.胡桃夹综合征诊治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10,14(5):62-63.
[6] 张艳,吴锡蓉,罗锡惠.彩超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3,15(32):147-148.
[7] 陈海燕,刘娜,菅宏蕴.胡桃夹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5(32):156-157.
[8] 白继琼,张翥,马继伟,等.胡桃夹综合征合并肾脏器质性疾病的诊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1(32):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