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肛瘘疾病是指肛管或直肠位置由于多种病理学因素而导致形成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1]。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处理后遗留反复肿痛流脓是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且外口经久不愈,同时存在疼痛、瘙痒、流脓等局部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合并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2]。所谓复杂性肛瘘是指外口与瘘管相通的数量超过两个,且对外括约肌深部造成侵犯[3]。本研究对患有肛瘘疾病的患者应用保留括约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肛瘘疾病的患者76例,随机均分为2组(n=38)。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1.2±0.6)岁;肛瘘疾病病史1~8年,平均病史(3.1±0.5)年。治疗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1.3±0.7)岁;肛瘘疾病病史 1~7 年,平均病史(3.2±0.6)年。2组上述3项自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保留括约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措施为:(1)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处理,骶管麻醉;(2)作美蓝试验、指检、肛门镜、探针等常规检查,查明内口的具体位置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之间的实际关系;(3)在相应方位的肛缘位置作放射状小切口,作为人造外口;(4)采用探针自人造外口探通到内口的内部。以内口作为操作中心,自齿线上方0.5 cm左右至括约肌间沟下0.5 cm的位置,作宽度在1 cm左右的放射状切口,将黏膜、黏膜下层及内括约肌切开,将内口及原发感染灶清除。对高位肛瘘疾病患者,从内口的位置沿括约肌的间隙向上探至瘘管的顶端位置,予搔刮后留置管引流,不要对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造成算上;(5)在原始外口和支管上作数个小切口,刮除感染坏死组织;(6)在各切口间松弛处挂入橡皮筋,实施牢固、持续的引流处理;(7)术后每日采用浓度为0.5%的甲硝唑溶液对管道和创口进行彻底清洗,待内口的创面逐渐变浅接近愈合的时候,将引流物拆除。换药直至创口愈合为止[4]。对照组:采用瘘管切除术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步骤:(1)体位、麻醉、术前检查、人造外口方法均与治疗组相同;(2)采用探针自人造外口探通到内口的内部之后,对低位肛瘘疾病患者,实施放射状切开处理;对高位肛瘘疾病患者者,首先通过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的低位管道部分实施放射状切开处理,对波及到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和耻骨直肠肌的高位管道则应该通过探针挂入橡皮筋并实施拉紧结扎处理;(3)对原始外口和支管的处理方法与治疗组相同;(4)术后每天采用浓度为0.5%甲硝唑溶液对管道和创口进行冲洗[5]。
1.3 观察指标 选择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手术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肛瘘疾病治疗效果、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标准 (1)无效:肛瘘症状没有减轻,肛门功能存在异常;(2)有效:肛瘘症状明显减轻,肛门功能有显著改善;(3)治愈:肛瘘症状彻底消失,肛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6]。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肛瘘疾病治疗效果比较 经统治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肛瘘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2.2 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手术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对照组患者经常规瘘管切除术治疗后(13.28±3.51)d,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手术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6.42±3.15)d;治疗组患者经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后(8.67±2.04)d,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手术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1.20±3.13)d。2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 对照组经常规瘘管切除术治疗期间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经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保留括约肌手术方式对患有肛瘘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是针对该病而设计的一种手术方案,在《古今医统大全》中首载,由于该项治疗方式可以将高危肛瘘治愈,且又不至于出现完全性肛门失禁等症状而一直被沿用至今[7]。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研究该术式治疗肛瘘的主要原理已被充分阐明,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挂线操作之后的慢性勒割、引流及异物产生的刺激作用[8]。以往在应用该手术方法对肛瘘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必须将患者的肛门外括约肌自控肌层彻底勒断,这就不可避免的对患者部分肛门生理功能造成损伤。本研究应用其引流及异物刺激作用,摒弃可能造成肌肉损伤、术后疼痛等症状出现的慢性勒割操作,使以往切断肌肉组织的操作方法得到彻底改善,同时可将原内口从齿状线完全移至肛缘附近位置,使其压力水平与大气压更加接近,使内口的压力水平明显降低,对引流及切口之间的挂线引流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9],对瘘管引流通道进行有效疏通,彻底清除了进入瘘管后能够导致感染的一些有害物质,使瘘管能够保持清洁,从而使之能够更快的达到闭合状态,且清创效果更为彻底,使术后复发率及术后漏气、漏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
[1] 韩震辉,孙建权.切开挂线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2(15):162-163.
[2] 何明清.肛肠科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与手术失误防范处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12:370-371.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27-52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2-133.
[5] 李春雨,张丹丹,王军,等.二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0,37(12):113-114.
[6] 李春生.隧道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对比[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4(13):880-881.
[7] 王业皇.高位复杂性肛瘘(脓肿)的诊治思路[J].中国临床医生,2012,13(18):180-181.
[8] 杨昌谋.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4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14(19):153-154.
[9] 梁毅,林晖,谢景泉.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4):375-376.
[10] 张旭.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36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