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彧
一、 让学生在示范引领下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其进入中高年级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首先,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同学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神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读到:“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北风鲜明的个性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 让学生在掌握技巧下读
朗读技巧是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停顿,是语言进行中的间歇。学生读短句可以一口气读完,遇到长句,中间总要有适当的间歇,即停顿。如《怀素写字》一课中的一段:“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在“他总是”的后面停顿一下,可以表现出怀素写字是长期这样做,而在“看清、记住”的后面稍加停顿,则表现出怀素写字非常认真的样子。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它同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恰当使用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如《小马过河》一文中,四次提到小马向河边跑去,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向磨坊跑去”。这句中“飞快地”重读,表现了小马第一次帮妈妈做事情时兴奋的心情;第二次是“小马听了老黄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这句中的“立刻”应加以重读,表现小马很相信老黄牛的话;第三次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这句的重音应放在“甩甩尾巴”上,表现出小马听了松鼠的话,心里迟疑和为难;第四次是“小马跑到河边抬起前蹄……”,在这里“抬”字重读,可以表达出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受到启发,要自己亲自尝试小河深浅的决心。在各句中对“飞快地”“立刻”“甩甩尾巴”“抬”所强调的重音各自侧重,表现了小马兴奋、犹豫到决心尝试的心理过程。
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读这句话时,速度要稍快些,以表现出狼挑衅的语气,以及它凶狠狡诈的本质。当读到狼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要读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现出狼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样子。相反,读到小羊的话时,速度就要放慢些,声音温和些,以表现小羊的温顺有礼和天真无辜。这样,才能突出人物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对狼凶恶本质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在《骆驼和羊》一文中,骆驼说:“长得高多好啊!”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它们的话是前低后高,语气向上扬,表现了他们为自己优点自豪,以及互相争论时的表情。
三、 让学生在体悟词义的丰富性中读
汉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情感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与视觉的冲击力,立体地呈现词语的教学价值。
《钱学森》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有位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就以“诚恳”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诚恳语气之下,蕴含着的丰富情感。
师:(指名读钱学森说的话)你在朗读“日夜盼望”“终于来到了”等词语的时候,分外用心,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新中国的建立是许多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是多么的不易!这一天终于来了,谁能不喜悦万分呢?
师:(指名再读)你的朗读,诚恳之中透露着无比的坚定。你的坚定来自哪里?
生: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想到了钱学森前面说的话——“我是中国人。”他的根在中国,回去建设自己的祖国当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师:好一个责无旁贷、义不容辞!那么,从这句话里能不能看出他义不容辞的态度呢?
生:从“应当”可以看出来。
师:很好,这就是顾炎武先生说的,天下兴亡——
生:匹夫有责!
师: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要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读)诚恳之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哪些词语给予你这种感受?
生:我从“祖国的儿女们”,体会到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哪有儿女不深爱自己母亲的?
师:这段话还可以怎么读?(生读)诚恳之中洋溢着对大家的召唤。谈谈你的理解!
生:从这段话中反复出现的“我们”可以知道,钱学森在真诚地召唤大家和他一起回国参加建设。
这个环节对钱学森的情感世界,做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钱学森的“诚恳”不是空洞的,他的话语里饱含着“对祖国新生之喜悦”“回国态度之坚定”“爱国情感之深沉”“召唤大家回国之热切”的拳拳赤子之心。“诚恳”一词被读出了“喜悦”“坚定”“深情”“热切”等丰富的情感意蕴,钱学森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饱满起来。
四、 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中读
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词语、一段话、一篇文章往往有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而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读懂文字表面之意,还要让学生读懂其隐含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朗读的指导。一位教师对《孔子游春》一文第8自然段的处理如下:
一读,读懂文字表层意思。
这一段文字写了什么?(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这段话包含了怎样的意味?
二读,读懂文字的隐含意思,弄清“水”与“真君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水与真君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无私奉献、目标专一、意志坚定、教化民众……)
三读,读出文字包含着的形象。
古往今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真君子?
文字里有饱满的血肉,文字中有鲜活的形象。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去唤醒一位位真君子。
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古今君子形象。
四读,再度理解“意味深长”之意,体会孔子的良苦用心。
孔子说的这段话到底包含着他怎样的期许?
通过以上教学,文本价值被真正激活、唤醒了,文本语言重新获得了血肉与精神。孔子不再“孤单”,“真君子们”如繁星般簇拥在“至圣先师”的周围,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鲜活。文本因为逐层的理解,逐渐拥有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