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慢”与“快”

2015-01-07 12:39:08蒯威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情图画自然段

蒯威

不知什么时候,“慢”成了语文课堂新的节奏——“仔细读一读,再慢慢想想”“不要急,读慢一些就更好了”“等他把话说完,好吗”……的确,这样的话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对每个学生的信任与期待,无论是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听了心头总会是暖暖的,甜甜的,洋溢着温馨与感动。

只是,当“慢”成为一种流行语,成为语文课堂新的时尚之后,听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读到“寺外,山风呼啸”,月亮“移到了中天”,老师问:“为什么课文结尾不写人,而写山风和月亮呢?”由于前文教学中,教师对环境描写缺少必要的关注,教室里一片静寂。教师只好说:“不着急,再想想。”好不容易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看得出,这里特别荒凉。”教师似乎也有备而来:“再仔细读一读上下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没有明确一定的方向,面对一篇文章,学生只能望文兴叹。最后,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其实,这里是环境描写……”教师缺乏引导、点拨的功力,没有及时把握学生发言中的有用信息,只是一味说“慢慢想”“仔细读一读”,听久了,无非是一种温柔的”废话“。

语文课上的“慢”,常常还表现为对学生学情的误判,人为地降低教学的起点。一位教师在教学五上《推敲》一文时,导入新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用‘推字还是‘敲字呢?”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大概就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师话音刚落,好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这时,教师轻轻按了按,示意同学们把手放下,说:“不要急,把这个问题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一想,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学生只得按照老师说的,回到课文中兜圈子,又是发生什么事情,什么样的贾岛、韩愈,最后才回到这个问题上。只是答案无非还是韩愈所说的一段话,并没有像老师说的“有新的发现”。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所谓的“慢”,无非是一种拖沓的节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习的热情。

其实,“慢”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针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是“快”还是“慢”,则有具体的策略和操作方法。学习是快不得的,当然也不是只要“慢”下来了,就一定是对的,一定是好的。只要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前提下,“快”或“慢”的节奏则完全取决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四上《九色鹿》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过课文人物后,薛老师说:“课文有九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对应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绘成九幅画。”本以为老师怎么也要选择几幅重点的图画,带领学生品一品,毕竟这里有太多值得品读之处。没想到在学生读完之后,薛老师问道:“九幅画中,有一幅出现的人物最多,情节最紧张,是哪一幅?”学生立刻把目光聚焦到第八幅图画,即课文的重点内容第8自然段。这样的教学,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学节奏不可谓不快。在具体学习课文时,薛老师要求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一个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要求,读起课文来。薛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错”下去,而是果断指出:“你这样太像读书了,没有听故事的感觉。”于是,当场示范讲故事,学生也心领神会,讲得有模有样,“快”节奏的教学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慢”,决不是教学时间的拉长,教学节奏的放缓,而是开掘学习的深度,是思维的深度开发。而在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快”节奏的教学常常也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思维激情,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不让课堂成为匀速前进的列车,而是要依据学情,在“慢”与“快”之间,找到行进的最佳速度。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情图画自然段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图画捉迷藏
美丽的秋天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