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明
语文是富有美感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也应该充满美感。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任务的特点,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语文的教学方式,设计和设置相关语文教学审美活动和审美情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其课堂充满着浓郁的审美气息,把师生间的知识传授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使课堂充满浓浓的美感,让学生得到感染和陶冶,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
要追求“美感”和“效率”共同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整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考量,努力营造美感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愉悦体验,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独特美感,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审美环节的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加强情感调动设计,构建浓郁课堂心理场
课堂要充满美感,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学进行“整体”的审美设计。李如密教授指出:“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组成。”而在教学之始,教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活动是认知流和情感流两个方面同时交互作用的过程。美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心理的感受,在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自然流淌、碰撞、交融,交汇成一个强大的情感心理场,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着情感的脉动,充分发挥群体心理的感染、陶冶功能,让学生入课、入情、入境,这是构建美感课堂的前提和保证。
要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状况,为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其真正进入课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在于她独特的课堂教学感染力,源自她善于创设语文课堂情境,她能让学生着魔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之佳境,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上《最后一次讲演》时,于漪老师先是有表情地朗读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序诗,“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在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出示《闻一多传》封面图像,将之与《红烛》序诗对照讲解,指出该诗是闻一多先生的自我写照,借助诗情画意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接着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的语句,引出讲演的前前后后的事实,渲染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而慷慨献身的情景。就这样,层层深入,推波助澜,走向高潮。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于漪老师没有急于学习文本,而是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诗句、闻一多先生的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评价、相关背景的介绍,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伟岸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激发起学生崇敬、敬仰的情感,营造起一种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相互感染,相互激发,从而碰撞出一朵朵智慧的火花。正是于漪老师有效的情感调动、激发,奠定了本节课成功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部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缺乏相关情感体验;有些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学生虽有相关体验,但感受不够强烈,这种情感的隔膜将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氛围。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体察他们在阅读时可能会出现的情感障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思考采用什么教学资源、何种方式搭桥架梯,帮助学生消除情感上的隔膜,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营造整个课堂的心理情感场。只有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情感脉搏,语文课堂的美感才有实现的基础。
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调动学生情感,构建课堂浓郁心理场,教师除了通过一定的媒体和手段,创设富于审美性的教学情景外,巧妙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有效的方法。一位老师在教《雨钱》一文时,以“如果说天上会下钱,你相信吗”进行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本文的学习之中。钱梦龙老师在教《死海不死》一文前,先带领学生用鸡蛋、烧杯、盐等进行实验,一下子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课文的高效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穿插诙谐幽默的话语,也能融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而这些表面看来是无心之举,其实均来自教师课前设计的精心准备。
二、 挖掘文本美点,追求教学流程设计的审美化
语文课堂的美感主要来自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感受语文本身的美感。课堂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析、揣摩、涵泳等,透过文字的表层,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把握人物的情感脉搏,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美丑善恶;引导学生神游祖国的壮美河山,感受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体会塞上秋风骏马的雄浑。在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上,其美感必定是通过语文的方式获得,其表达也必定以语文的方式呈现。这样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学生感受着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愉悦、快乐,得到语文的滋养和熏陶。这样的课堂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今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美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课堂音乐的选择、精美课件的制作上,在教学中大量开展拓展活动,而对文本的解读较为粗略。在那些悠扬乐曲、精美画面、煽情话语的调动下,课堂也充满了美感,但这种美感没有彰显语文的特征,反而是对语文的背离。
为了让课堂焕发美感、彰显语文魅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反复地、多角度地阅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美点,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美,分析文本中的形象美,品析语句中的语言美,体味文本中的意境美,发现文本的结构美。以《挥手之间》一文为例,余映潮老师曾从如下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钻研:课文的铺叙美、课文的议论美、课文中的瞬间美,课文结尾的画面美、课文中人物的造型美、课文中的追叙美。教师通过反复阅读、多角度品析教材的美点,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设计的审美效果,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出发,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集中展现教材的美点,形成生动的教学局面,努力做到教学内容、教师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审美化,使学生在富有美感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性格。
如余老师在执教《天上的街市》时,第一步,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教师范读并提示: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学生自读。第二步,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教师启发:《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教者小结,讲析诗的表达内容。第三步,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师在范读带读的基础上启发: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浅吟低唱的韵味。请读出第一节的惊喜,第二节的赞美,第三节的欢乐,第四节的甜美。第四步,引导美读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两首诗中的韵味和风格,要求读出毛泽东豪放雄浑的气魄。最后,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是要进行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精巧,他将美读作为主导教法,以紧凑的教学环节、流畅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对文本进行审美阅读,获得审美体验,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审美气息,彰显了余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审美的追求。
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洋溢课堂美感氛围
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课堂要洋溢浓郁的美感气息,教师自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课堂上教师丰富多彩的点评,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情并茂的讲解,诙谐幽默的发问,无不折射出教师自身的审美底蕴和品位,让学生获得美的感染熏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雅韵,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尤其是课堂导入语、提问语、结束语,教师更应着力锤炼。
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形象性、感染性。于漪老师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语文课就是这样,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积极投入语文的学习之中。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应具有感染性,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才能使课堂具有美感,让学生沉浸在教师语言所创设的美感氛围之中,陶醉于语文课堂的魅力。
以审美的视角去设计语文教学,构建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美感享受,实现语文课堂中“美感”和“效率”的双赢,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江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