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性与理性的教育: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声音

2015-01-06 10:06武晓伟
中国教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玛丽理性

武晓伟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女权辩护》。

进入性别研究领域已经有七八个年头,女性主义的作品也读过一些,但我一直不敢用“女性学者”来标明自己的身份,最多算是一名女性“学着”,学着去理解和解读那些历史上和现当代的勇敢而坚定的女性们。

《女权辩护》也被译为《女权辩》,是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成名之作,毫无疑问被看作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历史意义是空前的。自《女权辩护》被译成中文以来,受到很多国内女性主义学者、教师和学生的追捧,关于该书的讨论不绝于世。作为一名教育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储备,但我该如何读出这本书的“新意”,如何从教育的语境中再解读、再诠释,如何客观地评价这部作品与它的作者以及在当下的教育意义?

一、作者与作品

玛丽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农场主贵族家庭,父亲无能专断,且对妻子女儿十分残暴。玛丽虽然缺乏家庭温暖,但大时代的发展却促成她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这一时期的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风起云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个体的权益受到尊重,主体意识不断觉醒,“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普遍追求。玛丽的一生可以说是与男权思想和贵族主义抗争的一生。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她宣称要成为“新女性之先”。她对教育倾注较多的心力,认为女性接受教育才能有经济和人格的独立,并写出一系列探讨教育和女性受教育的文章和书籍。

玛丽曾编录过一本文学摘选集——《女性读者》,这是一本面向年轻女性的文本,还翻译了两本童书:《小格兰迪森》与《道德素质》。在她所著的《女教论》(1787)和《真实生活的原创故事》(1788)两本书中,她都提到当时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女性教育,而这一议题几乎贯穿她整个的写作生涯,并在《女权辩护》(1792)中达到顶峰。

二、理性无性别之分

“18世纪浸染着一种关于理性的统一性和不变性的信仰”,理性自然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它将人的基本权利,比如生命、自由和财产权,视为自然具有、不可剥夺和不可转让的,任何对人的天赋权利的剥夺都是违反人性的。玛丽深深地浸淫于启蒙理性自然法观念之中。在《女权辩护》中,“理性”出现255次,“理智”出现159次,而且玛丽提出她的命题:倘若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那么,为何妇女不能够享受这种权利呢?她认为当理性之外的任何力量试图压制女性的精神,并使得她们失去自由时,也无从要求德行。只有打破这种束缚,建立更多的平等,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玛丽曾尖锐地批判卢梭的观点。卢梭认为,男女的特质与能力是有差别的,应训练男性理性的公民意识,训练女性取悦男性,并生儿育女。玛丽否认男性在理性和理智上高于女性,认为“理性归根结蒂是一种纯粹的进步力量,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是一种辨识真理的力量”。它是人类所共有的,没有性别之分。

玛丽分析女性变得愚昧和低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对女性理性教育的忽视,使她们认同自我的“无知和奴隶式依附”。第二,男性舆论造成女性的不幸和软弱。玛丽痛恨那些认为女性天生比男性更感性的说法。她激愤地说:“既然女性不是一群寿命短促、微不足道的人,为什么要使她们保持物质的状态而美其名曰‘天真呢?”正是因为她深刻地认识到“感性”的危害,所以玛丽号召女性要有理性,有品德,有抱负,追求高尚的事业和学问,尽力获取力量,摒弃柔婉、天真、虚荣、敏感和浮华这些实际上等同于“软弱”的代名词,主张独立、平等和与男性的竞争。

此外,玛丽还认为财富与世袭的荣誉腐蚀人类的性格,并无情地批判贵族社会的女性十分“低劣”,她们无需艰苦的劳作,只需要“关注琐碎的事,注重体态美的培养就够了”。因此,“她们体质孱弱,精神空虚,心胸狭隘到眼中只有爱情而少有抱负与追求;目光短浅到只贪图眼前享乐忽视管理家庭与教育子女的责任;敏感脆弱、矫揉造作到以柔弱与狡猾获得权力;精神空虚到以私通来寻求刺激。在丈夫面前,她们是一味服从的‘奴隶;在仆人和孩子面前,她们又是残酷的‘暴君”。

而中产阶级和下层妇女为生计而奔忙,没有闲暇时间,许多贫困妇女还以血汗抚养子女,维持破败的家庭。玛丽以坚定且人道的精神,提出为下层妇女争取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当时无疑是意义深远的。我国女性学者李银河在其《女性主义》一书中提到,玛丽的基本立场可以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观点,她追求的不仅仅是妇女解放,而且是更高一层的公平社会。在一个公平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有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1]。

三、实现理性的途径——教育

玛丽敏锐地观察到,女性在才智、德行上不如男性,其实并不是女性天生在知识程度、理性素养和德行上不如男性,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是教育。当时的教育更注重培养男性树立远大目标,重视他们智力和品德的教化。男性为了未来事业而接受知识教育,而对女性的教育则主要是为了她们今后的婚姻生活;对男性教育的内容宽泛,对女性则是“消磨时光的技艺与取悦男人的艺术”的教育;男性因教育而培养理性,自由且世面广,女性却因所受的教育被捆绑自我,限制在狭小的家庭领域中;男性把精力放在事业上,女性则把大量时间消耗在享乐上,牺牲德行、理智。

在玛丽心中,最好的教育应真正面向男女两性,培养其理解力,塑造其心灵。父母的抚养和学校的教育没有给予女性彻底发展其知识的力量,因而,她从下面四个方面提出要革新传统教育:第一,主张政府资助学校,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解决大多数妇女受教育问题,这是玛丽对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第二,采取男女合校教育。玛丽认为,男女学生在学校按同一方式接受教育,他们可以根据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生活,即“怀有对人类习惯性的尊敬以防止我们因为一时放纵引起同胞憎恶”。第三,倡导学校教育开设的一切科目应面向所有性别,教师对待男女学生应一视同仁。第四,倡导乡村教育。个体在家庭中培养诚实、兼爱、勤俭的美德,不仅独立,还能够担负公民的责任。即使穷人也能自给自足,不靠救济和施舍,这幅图景和贵族“破碎的精神、损毁的身体”形成对比,也寄托出她对各阶层平等的美好愿望。endprint

此外,玛丽还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位理性的母亲,便无法对其子女实施理性的教育,“只有女性获得更多的理智,才会具有较高的家庭趣味,从而使她们以合理的方式爱护她们全家”。因此,人们必须摒弃武断的权威和模糊的惯习来对待教育,把女性从软弱的依赖状态中拯救出来,对女性的拯救是包含着对全体人类的拯救在内的。

四、总结

玛丽在她的《女权辩护》一书中深入地思考教育的理性和理性的教育问题。教育本身需要理性,这种理性是超越狭隘的动物性和武断的偏见与男性权威的,是基于个体人性的自由和平等的,也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公正和公义的。这必须包含对全体人类的教育,包含培养妇女理性和独立的教育。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不是单独哪一个性别的解放,而是两性共同的解放。而人类真正的福祉,是因女性获得了理性,获得了美德,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看到这种责任与女性自身的福祉密切相关。

讨论

一、这本书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算得上是“老书新读”,但这本书最触动我们的“点”在哪里?我们对什么问题最困惑,又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哪些问题是我们最想要跟大家讨论的?我们可以试着用一些词语来概括自己对作者和作品的整体感受,如勇敢、矛盾、追求完美和理想主义者、理性、坚定、孤独、愤怒、时代、前卫、逐步深入、纠结、执着……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玛丽和《女权辩护》。

F1*:这个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慈善,而是公平。

F2:这个世界如果仅要求女性,而不要求男性,这是不公道的。

F3:为什么女性受到的教育使她们走向堕落?

F4:通过履行责任来自己养活自己的女人,跟一个极其多才多艺的美女相比,是多么值得尊敬的啊!

F5:下层阶层的女性在承担家庭责任时,甚至要弥补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

M1:美德是不分男女的。

M2:理性是作为女性独立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M3:我要为奴役我的女同胞的错误观念义愤填膺!

二、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吗?

F5:从个体经验来看,我觉得是平等的。比如现在很多女性会读博士,可能结婚时不是去辅佐男性,甚至是去寻找男性来辅佐自己。

M3:我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来看这个问题的。以找女朋友为例,我是山东人,家乡的“传统观念”比较强。在我到了找女朋友的年龄时,亲戚和邻居都会反复讲一个例子,某男娶了有房有车的北京姑娘,儿媳妇嫌弃男方是农村的,亲戚来了都不让住在家里。所以,家里人一直跟我说不能找北京姑娘,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

M4:我有一个表妹,她性格直率,但在找男朋友时遇到困难,被人说成没有女人味,不温柔……所以,她现在也不得不改变自己,迎合这个文化。

M1:我觉得我们在谈“男女平等”这个问题时,首先是把两性对立起来了。其实,这是一体的。性别有别,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社会性的。生理性的差别在延续,社会性的差别却在逐渐消弭。我们看到男女之间的差别也在变化,有些女孩子自豪地说自己是女汉子。现在还有暖男,也是比较细腻、体贴的。对今天的男女来说,我们要有共通的品格,性格应该互补,男强女弱和男弱女强都可以。

M2:我来分享一下我和我姐姐的故事。在成长过程中,我一直以为是我在迁就着她,帮着她,但后来我却意识到其实她是个很独立、很了不起的女生。

F6:我是在即将找工作时遭遇到性别的不平等的。女研究生实在太难找工作了,对同等条件的男女生来说,用人单位一定会选择男生,哪怕这个男生稍微弱一点儿,都会选他。

F3:我在进入婚姻后才感受到对待男女的不公正。我和先生在广东生活,他是个生意人。有一次,我们谈到有关两性对待婚姻和性的态度时,我先生认为男性多半是逢场作戏,包括性,男人的性和情是可以分开的,女人的性和情是裹在一起的,所以男人性冲动解决以后还会回归家庭。但是女人有性行为之前,肯定包含感情在内。因此,男人的出轨可以被原谅,女性则绝不容许。

郑新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人类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人的理性被认可、被提倡。到了20世纪,弗洛伊德的诞生又让人再次了解到人有动物性,但是动物性合理化的大门总是为男人而开,并非女性。

F10:言说者把男女当成是不一样的。男人可以有动物性,而女人不能有动物性。男性是感觉不到两性的不平等的。

郑新蓉:这也是一种高贵者的盲区。尊者永远意识不到他们对下面的人的压制。在所有强弱性的关系中,有很多普遍性的规律。

三、什么是女性的理性?女性需不需要理性?

F5:女性到底需不需要理性,而且为什么要拒绝女性的感性呢?

M2:我觉得作者极力向我们展示的女性需要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的特别感性和不自信。她认为的各种在女性身上表现出来的特征都是低劣的。举个例子,日本女性是不会出去工作的,工作的是男性;在阿拉伯世界,女性依附于男性。这是她们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在得到时就必须考虑出让的权利和义务。看来女性的理性要跟具体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F9:谈到日本,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日本电视剧,让我对什么是理性产生困惑。这部电视剧名叫《昼颜》,剧中的一个女性有了婚外情,要追寻一个画家,故事很曲折、悲哀。最后,她几经周折决定回归家庭。对她来说,哪一段情感是理性的?

F5: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弥散化的差异。我们生长在差异不被赋予价值的过程中。或许对女性而言,感性和理性也不应该被分开,或者说,它们可以在一个女性身上共同体现得很好。难道女人一定要做“汉子”才是最好的吗?或者说,感性的女人一定是软弱无力、被抛弃的吗?

F3:我以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一个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女教师劝女学生报考大学而放弃结婚的故事。然而,女学生最后选择婚姻,并坚定地跟这位教师说:我不觉得我结婚就无法实现我的价值!看到女学生自信和坚毅的表情,这位教师送给她最真诚的祝福。endprint

郑新蓉:所以,屈从不是一种理性,理性是基于个体做出的什么样的选择。当年我在农村调查时,一家三四个孩子是很普遍的,当家庭经济困难只能供养一个孩子读书时,父母会选择家中的男孩。很多女性学者看到这种情况会批判责备父母“歧视女童”,剥夺她们受教育的权利,而要“解救”女孩,让她们读书,给她们“赋权”,让她接受教育,有尊严地生活。这看似很合理,也很理智,但事实上,对广大的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来说,一个脆弱的家庭或家族,是这个唯一的女孩在支撑着家庭生计。我们把她抽走,把她拉去读书,可能离家很远,家里不但失去一个重要的劳动力和照顾者,还要为此再负担一笔昂贵的教育费用。另外,那些牺牲“姐妹”上学机会而读了书的男孩子,有知识,跳出农村,进了城,但他是通过牺牲整个家庭,甚至家族来换取他个人的成功,那么,他就必须要背负起多年来整个家庭、家族所为他付出的一切。这里面男孩子和作为“女童”的姐妹们的关系,不是以个体利益来计算的,而是以家庭的、发展的、代际间长期回报的、血浓于水的方式来连接的。这种乡村文化、这种“共同体”简单粗粝的运行方式,这种全家人团结起来一起承担社会各种压力的价值和生存方式,是无法简单抽象地用“妇女权利”的实现来解释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中国农村个体家庭的“理性”。所以,理性一定不是盲从,不是大众的人云亦云,是一种自觉和自知。玛丽讲的理性基于尊重人的价值,人要平等,基于人的价值和解放的理性。我们与其说是理性,不如说是价值理念的追求。人类个体或群体只有自觉自知地把束缚在自己身上的藩篱剥离开时,才能活得理性和有尊严。

F11:女性能够受到尊重,能活出主体性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主体性则必须以被压迫者的内在独立和解放为基础。如果每个女性都放弃独立的权利,那么,快乐都是短暂而且表面化的,女性的福祉也就无从谈起。

四、性别与性别交织的其他

此次读书会讨论的另一个议题是“和性别相交织的其他不平等”。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男性)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读大学时是班干部,发现班上除男女性别差异之外,还有民族差异。我的宿舍中就有一位男性维吾尔族同学,他跟很多女性一样爱整洁,连我坐在他的床上都不行。从这个故事引申到我们讨论的性别议题,是不是有些时候不用特定区分是女性还是男性,社会是否还有比性别更严重的不平等和歧视呢?

郑新蓉:现在和性别交织在一起的有文化和民族维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年龄。我现在已接近60岁,不在意别人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像女人,而特别怕因为年龄,别人来关照或理解我,把年龄当成唯一的维度来评判我做的很多事。

F3:就像刚才郑老师举的农村女童失学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把问题抽离出它的情境。而现实更多的是几个层面的矛盾相交织,在男女不平等之上,或者并行着包括城乡、民族等问题。

郑新蓉:我们看到黑人女性在求解放时,很少基于个体提“性别”,她们总会说,“我们要和我们的黑人兄弟站在一起!”这些都和族群等交织在一起,所以一定要在情境下解释这些东西。我读了很多女性主义的书,也一直从事这个领域的教学,很多同事朋友把我的工作比喻为“只给学生开了一扇窗,却不能给她们开门”。把学生领进女性主义这个领域就像是开窗,但我却不能够教她们如何做……其实我特别担心一些年轻学生误读女性主义,似懂非懂地拿着女性主义的概念和词句在智慧不成熟时简单套用。讲女性主义,并不是说没有两性间的亲密、谦让、合作和分担。我一直认为搞女性主义的女性一定是智慧和理性兼备的。读书、明理,寻找实践智慧最重要!

五、玛丽,是矛盾的吗?

对于历史中的很多女性主义者或女权主义者,人们除关注她们的作品外,也非常关注她们的生活本身。恰恰相反,男性学者仅以他们的思想就足够打动读者,可为什么人们偏偏对女性主义学者的私生活更为关注呢?这种过度被关注、被审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男权文化传统下对女性知识分子的不公平对待。对玛丽的评价,在场的很多年轻学人有热情拥抱的,认为她勇敢、坚强,也有认为她是矛盾、纠结的,还有人认为她追求理性,却又在感性地生活着,甚至有人觉得她很狂妄自大。

F10:玛丽非常伟大,她的伟大是因为她的勇敢。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平等地追求理性。她用她的血泪史开拓出女性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追求理性之路。人永远是一个人,是痛苦并快乐着的。

郑新蓉:人类追求所有美好的社会,其实就是消除一种压迫,获得解放和发展。玛丽深刻地揭露——你们依附于男性,毫无尊严!我看到玛丽那个年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其实很多女同学都按耐不住有一个问题想问男生:完美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样子?有趣的是,几乎男生们都没有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语义含糊,顾左右而言其他。

*F,即female,表示女性发言人;M,即male,表示男性发言人,序号为其发言顺序。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备忘

玛丽是伟大的,两百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来阅读她的作品都能够感受到她的力量和勇气。那个时代,她站在人类思想的最巅峰和孤独的位置,因为她是女性,所以大家都说她是纠结或矛盾的。康德也是孤独的,但为什么没有人说他矛盾呢?当女人要跟男性一样走向孤独时,她就是矛盾的。其实,无论男女,只要是读书人,只要是探索之人,一生或多或少都是孤独和矛盾的,但也有其他人所感受不到的收获和快乐。

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解放的最大意义,首先是要把人从先天的承接和后天的努力中区别开来,承认努力比先天更重要,个人独立永远比继承和依附家庭或权力更重要。尊严只是基于个体的努力和能力,而非裙带关系。

人类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必然带来的是男女两性的解放,平等包含人性的自主、自由联系和开放性,自由是对人性尽情尽兴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

玛丽在《女权辩护》中谈及的理性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基于全体人类的解放,并不是针对非理性或感性,而是一种不被物所役,也不会被人所役的自由。

——郑新蓉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玛丽理性
难忘的八个字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欲望膨胀
和我一起玩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女生玛丽莎Ⅰ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