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课堂实践到教育政策

2015-01-06 18:12李勉金一翔
中国教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李勉+金一翔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会发挥哪些作用,其监测和评价又会怎样为教育教学改进与政策调整提供研究支持和实证依据,这些都是教育领域比较关注的话题。2014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学校教育系统评估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董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陈光巨教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林仕梁,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教授,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副参赞法布里斯·路索(Fabrice Rousseau),法国学校教育系统评估委员会主任纳塔莉·芒斯教授(Nathalie MonsˉDiot),总秘书长弗朗索瓦·杜马(Fran?ois Dumas),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前司长米歇尔·凯雷(Michel Quéré)及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丹麦、比利时、瑞士、巴西等国的40多名国际专家和代表,与国内各省市高校、科研机构、教育考试与评估中心、教育管理与行政部门的150余名专家和代表一道就“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课堂实践到教育政策”这一主题,围绕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培训与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政策等议题展开研讨。

一、多层次分析影响青少年成就的教育因素

如何更好地依据监测结果推进教育改革,这是我们一直不断努力的方向。辛涛教授以《依据监测结果推进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为题,指出评估并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我国要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建立符合中国教育教学特色的评估体系,并对我国教育部基础质量监测中心的工作情况和成果进行简要汇报,充分肯定教育部基础质量监测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对教育教学所提供的参考意义。此外,他还运用中国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区县、学校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指出区县层面,生均教育经费、师资充足率、教育仪器设备充足率等因素会正向预测学生成绩;学校层面,教师第一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专业对口比例、课程开齐率等因素会正向预测学生成绩;学生个体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因素会正向预测学生成绩。

那么,如何从教育组织管理的视角看教育监测与评价?荷兰屯特大学教育组织管理系Jaap Scheerens教授做了《系统化教育改进:概念及研究依据》的报告,基于PISA数据结果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教育系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多层面因素(区域—学校—班级—学生)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课程与学生的学习机会,其次是评价与问责制度,再次是教育教学条件与氛围,最后是政府和学校的管理。

与此同时,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高级分析师David Istance博士做了《创设21世纪强大的学习与教学环境》的报告,阐述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呼吁推动深入教学与终身学习的进程。他总结道,学习领导力是一个我们应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如何锻造领导力则是教学的重要问题,并认为应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改革,更广泛地将教学环境推广到社会,与更多的非教育界人士和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学习创新。

如何结合中国学校的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监测与评价?来自西南大学的宋乃庆教授做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的报告,对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及其团队建设进行了介绍,并用两个例子对其团队的实践探索进行阐述。通过中小学课业负担的研究,得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考试制度是其主要因素;通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借助A省469所小学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分析出影响城乡小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他还对如何促进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异等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二、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1.学生个体监测: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效应

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教授做了《学生学习投入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的报告,指出根据北京市2012—2013年的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学生虽然为学习投入了大量时间(如约40%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超标,43%的学生每天除完成学校作业外,还需要花费1~3个小时用于课外学习),但这不一定会取得积极效果,进而得出学生的作业时间与其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学生在学校以外的学习时间也与其学习成绩呈负相关的结论,并认为每天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会更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褚宏启教授指出,学得更多不意味着学得更好,活动必须要有严格的控制。例如,睡眠时间要保证;教师要帮助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孩子,布置少量的作业,提供一些补习;班额太大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我国的课堂教学实践如此,那么其他国家的课堂教学又是如何开展与进行的呢?来自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心理与教育系的Peter Blatchford教授做了《助教对学生的影响:来自英国的实证和经验》的报告,通过分析得知:学校中,从助教身上获得帮助最多的学生反而会比那些没有获得或者获得更少帮助的学生的进步要小。因此,他认为要合理地选择助教,如实践方面,助教要能够鼓励和帮助学生;准备方面,助教要和教师保持沟通交流,倾听教师的意见。同时,助教要了解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进而指出助教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素质和教育方法。这说明我们要科学定位助教的角色,重新评估助教职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针对20世纪90年代法国出现的大量复读现象,法国教育部国民教育总督察员Claude Bisson Vaivre博士做了《学生个体监测在减少学校表现不均衡方面带来的挑战》的报告,在谈及这一现象及其出现原因与如何复读的问题时,他指出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同时,指出社会的不平等和学习的不平等,也是法国政治系统和教育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他进一步指出,学生的个体化帮助需要基于小学教师、中学学校的自主管理权而开展,并在最后总结了学生个体监测在减少学校表现不均衡方面带来的挑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课堂中额外安排一名教师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此,丹麦奥胡斯大学Simon Calmar Andersen教授专门进行了研究,并以《课堂内额外安排一名教师后的影响:随机实验证据》为题做了报告,指出他们的研究主要针对12岁的青少年展开,包括1个控制组和3个实验组,主要考查阅读、数学的行为表现及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表现的影响。他们认为对数学和阅读学科来说,师范毕业的合作教师组和助教组都会有显著的积极效果,女生效果更显著,而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有社交情绪障碍的学生来说,有经验的导师对他们和普通学生都会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2.学校和课堂中学习支持的评估实践

如何衡量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评估的价值?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教育科学系的教授Pascal Bressoux以《教师的评判具有社会公信力:它对学生个人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为题,指出教师评估有益于对社会进行诱导,而不只是打分,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高低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评价越高,会感觉自己越有能力,对自己也越有信心,进而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支持程度,评价越高的学生得到的教师支持越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认识。这说明教师评价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日常表现进行评判,还会对学生的个体价值感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且,针对这一研究,法国帕斯卡克莱蒙费朗大学教育科学系教授MarieˉChristine Toczek从学生辍学情况引出的教学长度和韧度问题出发,做了题为《创设公平的评价环境》的报告。她采取独特的认知能力研究模式,指出学生的成绩不能完全由能力来解释,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认为寻找有效方案来解决现有体系的不平等问题,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

此外,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科学系Marion Dutrevis研究员以《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学科历史是如何影响评估压力的?》为题展示了她的研究报告,指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学生的评价以及在课堂中的实践,其研究重点是不同学科的影响,围绕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实践而展开,从而探寻课堂实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她还进一步指出,学校学科的设置、社会价值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基于如何评价学生应对复杂任务的情况,瑞士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系Gery Marcoux教授做了题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多种处理方式——以数学为例》的报告,借助他在2000年提出的概念流程模式,针对复杂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价。通过4次研究日内瓦9~11岁学生的学习情况,他得出要先进行复杂练习,再进行简单练习的结论,否则,有能力的学生会先做分解再做解析,这就失去了练习的目的。

同时,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整体情况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陶沙教授做题为《中国学校环境: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总体状况及其影响》的报告,对学校积极心理环境与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分析。此项研究基于全国100个区县约20万名学生及抚养人的全国代表性数据,构建出“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这些指数包括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等四大方面,反映出学生对学校学习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感受。陶沙教授的研究表明,学校积极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作用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加强,同时对家庭环境不利儿童的情况来说,学校积极心理环境的影响能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三、教师培训与教育质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道、授业与解惑,指导与引领学生成长。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育科学系的Christian Maroy教授以《教师工作专业化评价的政策和社会资源:促进教师的培训与教育》为题讲述了他的研究,指出教师专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表明他们的研究目标是要阐述如何很好地培训教师以及传统培训方法的优缺点。此外,他还提到,关注教师培训和职业化发展,不但要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也要保证教师权利的发挥。

此外,来自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大学的Dalia Andrade Olivira教授做了题为《拉丁美洲、巴西的教师培训和教育质量状况》的报告,指出教师培训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教师培训的对象与方式。她认为在拉丁美洲,虽然教学就其特殊性而言是一个个体活动,但要考虑立法和制定证词的影响,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此外,Olivira教授还以阿根廷和乌拉圭为例,运用具体的数据,指出拉丁美洲教师培训的不足,描述了其教师培训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当前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如何,有哪些差异?对此,OECD高级教育政策分析员Julie主要介绍了“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Programme,TALIS)的情况。这是OECD继著名的PISA项目后开展的又一项跨国调查。首轮TALIS调查于2008年举行,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第二轮TALIS调查于2013年举行,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分别是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学校领导能力以及教学实践与教学观。此外,Julie还着重展示了TALIS调查中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差异,如各类职前培训、为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而设立的“导师制”、教师职后培训以及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等的状况,分析出各国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此外,法国教育部国民教育总督察员Philippe Claus就《提升法国教师培训效果的策略》做了主题发言,指出法国教育的社会不平等性和区域的不平等性,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降低反有所提高,认为教师的职业性与教育能力及面对学生失败时教师的处理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他认为教育工作对教学大纲的实施比教学大纲本身的内容更重要,从而希望建立一个所有孩子都能参与的持续的教育系统,将所有人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作为他们的努力目标之一。

四、关于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与区域不平等的相关性研究

1.教育中社会不平等相关性研究

学校教育效果是否与社会不平等有关,它们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教学理论系的Marcel Crahay教授就《学校如何抵御社会成功的不均衡?》做了发言,指出他从PISA2009项目中提出了一些数据,主要分析教育效果与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当教育体系越不平等时,教育体系的效果就会越不好。另外,他还研究发现本国学生和非本国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有显著差异,学生的社会地位构成的差异也会影响教学的不平等性。因此,他认为学校的组成情况是影响公平性的因素。对决策者和社会来说,如何提高学校来源的多样性,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做了《关于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的研究——基于“特岗计划”》的报告。“特岗计划”是2006年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始展开的为农村地区招聘教师的政策。她的研究选取一个贫困县的个案观看其成效。结果表明,总的来说,这项政策是惠民的,对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学科结构的完善以及教学活力的提升等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地方、学校和学生的欢迎,但这一政策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人们的思想观念差异是不是会对教育不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伦敦大学教育学院Jan Germen Janmaat研究员针对他们对现实中与个体观念上的不公平概念进行研究,并做了《对教育不平等的看法》的报告,认为国家之间的不公平也是显著的。由于国家之内存在现实与观念的不公平,人们会产生流动,从而改变这种不公平。研究发现,OECD国家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社会背景的差异上,年轻人认为社会背景对成绩的影响比成年人所认为的要大,其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认知层面的不平等的正相关影响是比较弱的。

对于如何定义平等学校,来自巴黎大学西部校区心理系的Pierre Vrignaud教授有自己的看法,在其《横向与纵向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优缺点比较》的主题发言中,指出通过比较同一批学生在六年级和九年级时对未来职业领域选择的不同回答,可以发现他们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只有当学校能够让每个人都能进入最适合他们天赋才能的职业时,这所学校才是平等的学校。

此外,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Dyson教授则进一步提出通过综合区域计划,可以解决教育中的不平等问题。他认为,以往的所有针对弱势儿童的支持项目(如对父母有吸毒史的高危儿童的干预项目、对家庭贫困儿童的支持计划等)都只能对局部地区的少数群体进行干预,而且是对处于某个特殊阶段的儿童进行,难以保证干预效果的持续性。因此,Dyson教授认为,这一理想干预模式应是:提倡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多方合力,实施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区域计划,不但要贯穿学生的一生,实施从早教到大学的受教育体系,还应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政策,使弱势儿童得到来自全方位的援助。

2.教育中区域不平等研究

教育的不平等不但和社会不平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实,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城市地理系的Frederic Dufaux教授以《教育中的区域不平等以及区域公平的意义》为题,指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不平等现象以及通过不同的证据进行验证。在有关对区域不平等进行的国际比较中,他谈到了如何建立国际衡量教育不平等的指标,指出空间分配评价是教育分配评价的核心指标,理想区域上的教育分配可以采取一种更动态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何更好地理解教育不平等与区域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也是人们不断探索的内容。来自法国雷恩学区的区长Michel Quéré做了《教育中区域不平等:实证性研究与政策》的报告。他提出要明确区分教育不平等和区域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思考教育政策如何才能解决区域不平等的问题,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地图中给出的数据作为统计性数据,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且法国的教育基础架构并不是非常的稳定,要根据人口的情况做出调整,寻找有效措施应对一些不断变化的情况。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晓辉教授以《对中国教育评估的期待》为题,强调了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相继成立的教育评估和监测中心,指出2007年成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等进行了全面监测。最后,谈及对中国教育评估的期待,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评估事业发展得更好。

学习成就是否与特权教育存在关联?对此,来自法国卡昂大学教育科学系的Patrice Caro教授做了《教育区域不平等与辍学》的报告。为了更好地制定关于辍学的地图,他们根据县市级地区的调查数据,共考虑7个指标,即收入水平、失业率、就业率、父母教育水平、单亲家庭、大家庭(4个学生以上)、居住条件(是否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研究发现法国学习成绩不好的地区与特权教育地图存在关联,指出学校的失学率问题已变成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可通过学校区域分布情况和经济状况来判断。在他们的持续研究中,他指出仍然会考虑教育的分配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建立好的学区的思想。

同时,智利大学的Juan Pablo Valenzuela教授也在此次研讨会中分享了他的《拉丁美洲的教育区域不公平状况》的报告,主要研讨教育不平等与政局之间的关系,指出学校的社会隔离与地区隔离之间的联系非常高,以经济能力为基础的择校机制无疑会加剧学校教育的隔离情况。通过地图可以发现,中等程度家庭的隔离程度并不特别高,但那些特别富有家庭的隔离程度就会比较高。比较穷的县市,社会隔离体现很明显。总结来说,改变社会隔离状况的进程较为缓慢,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补发展,以方便学生的转移,减少社会隔绝的状况。

不管是课堂实践,还是教育政策,它们始终都会是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在相关领域开展监测与评估最新方法、技术等工作,研究进展情况,借鉴与吸收各国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式,对提高我国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缩小区域差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层次地分析影响青少年成就的教育因素,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改进,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