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勤
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在中国这一农业人口大国,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重点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要实现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和难点都在乡村。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是当前加快甘肃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有的放矢,重心下移,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甘肃省总人口2 628万,有55个民族成分,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58个,插花型贫困县17个,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的87.2%。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有义务教育学校10 517所,其中农村学校8 544所,占81.24%。农村学校中100人以下的学校7 892所,占总学校数的75%,占农村学校数的92.37%;10人以下的学校3 700余所,占总学校数的35.2%,占100人以下学校的46.9%;5人以下的学校1 800所左右,占11.7%;只有1名学生的学校219所;0人的学校1 180所,占11.2%。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225 491人,其中乡镇及以下专任教师18.7万人。
面对乡村覆盖面大,乡村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乡村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职业认同不高、专业发展通道不畅等诸多制约甘肃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我们以“全覆盖、抓重点、补短板、创特色”为工作思路,重心下移,在师德建设、教师补充、提高待遇、交流轮岗、培训提升等方面,倾斜支持乡村教师,促进均衡发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二、强化引领,立德树人,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近年来,全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和提升三个阶段,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弘扬高尚师德,积极引导每位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使之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和大力推进比敬业、比奉献、比育人、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的行风正气,形成师德师风新气象。
1. 倾斜乡村,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
以关注乡村教育、关心乡村学校、关爱乡村教师为宗旨,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历时半年,通过个人自荐、学校和县区、市州教育局推荐、省级评审,经过网络投票、公示、深度访谈、采访拍摄、实地考察、专家评审、厅务会议审定等环节,评选出十名“陇原师德标兵”、十名“陇原最美乡村教师”、十名“陇原最美乡村校长”和百名“陇原师德先进个人”、百名“陇原优秀乡村教师”、百名“陇原优秀乡村校长”,挖掘出一批鲜为人知、令人感动的优秀乡村教师典型事迹。德美教师评选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受到广大农村教师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 丰富载体,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巩固活动
通过隆重节俭庆祝教师节日、新任教师宣誓仪式、学法教育、艺术征文大赛、德美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广泛宣传一系列富有成效、紧贴教师发展需求的活动,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引导广大教师文明高雅过节日。引导新任教师乐从师、为人师、做名师,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引导广大教师学法、懂法、守法、遵法、用法,依法执教,做合格的人民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崇尚高雅文化艺术,带动他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氛围,使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生,深入家长,深入社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扩大师德师风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 建立机制,稳步推进师德师风提升活动
为了使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效果持久,达到深入化、常态化,健全和完善“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启动实施以“甘肃教师学苑”“陇原优秀教师群英馆”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开展阅读经典、艺术鉴赏、学习楷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想,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修养和业务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注重内涵,自我升华,淡泊名利,优质施教,做到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儒雅的形象影响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本职工作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严把入口,精准招考,科学合理补充乡村教师队伍
甘肃省始终把补充乡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实行学历、专业、岗位“三步走”递进战略。严把学历关,高定位“起步”;严把相关相近专业,高标准“走步”;严把岗位需求,提促供需一体,高精准“正步”。针对全省乡村教师队伍补充中存在的“教非所学,学非所教,补非所需”等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补充“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的工作思路,确定“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的原则,严把教师补充工作报名、命题、考试三关,着力解决专业对口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问题。
在招聘过程中,积极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调,在民生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考中,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不能报考教师岗位,提高报名门槛;在所有教师招考中增加面试,下发有关文件对面试工作进行规范;在音、体、美、英教师招录命题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近三年,通过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民生实事、巡回支教等项目,招聘教师19 041名,其中补充幼儿园教师4 830名,为全省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发展动力。
四、示范带动,激励引领,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注重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向薄弱学校、紧缺学科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去乡村任教,到乡村发展,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既下得去,留得住,又教得好。认真实施“省属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奖代补”政策,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3亿元,1.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
2013年,在部分连片特困县启动实施“乡村教师补助工作”,2014年实现连片特困县全覆盖。两年来,累计发放资金约1.38亿元,补助教师10.95万名,2015年省政府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工作列入工作内容之一,为民办实事,发放补贴1.69亿元,惠及乡村教师14.14万人次。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农村教师优先倾斜,在园丁奖、师德标兵、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评选工作中,划定乡村教师专项比例,专门设立省级乡村骨干教师评选项目,共评选乡村骨干教师约4 200名(含2015年正在组织评选的2 500名)。2015年,在“园丁奖”的评选中,乡村教师比例达到35%以上。
五、积极引导,政策保障,加强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针对县域内农村义务教育实际,在摸清情况、吃透政策、借鉴经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采取调动交流、学校联盟、学区一体化管理、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推动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为办好每一所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师资保障,以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助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两年来,兰州、平凉等地已经开始先行先试。有的县区创新实施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促进教师校际间的合理流动;有的县区采取关系随转交流和定期服务相结合、名师引领和挂职交流相结合等措施,促进城区、城乡间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有的县区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教师对口交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城区学校对口帮扶薄弱学校的长效机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全方位、系统化地构建甘肃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2010年以来,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基金会和公益组织投入,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师培训综合改革,对“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基金会项目等进行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合理安排,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努力做到教师培训项目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实施,加大省外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效益。
针对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实际,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并启动实施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精准扶贫三行动”,构建“335”管理机制,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有力抓手,打造务实管用的领导团队、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建立健全省、市、县、学区、学校五级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和完善乡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通过“乡村教师走出来,名优教师走下去,网络空间连起来”的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名优学校、名优校长、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实施“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培育乡村教师人才梯队;通过实施“如影随形,跟岗实践”,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技能;通过实施“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通过实施“研训一体,促使成长”,增强校本研修能力,发挥乡镇中心校研训主体功能;通过实施“信息带动,长效发展”,提高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
截至2015年6月,累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30余万名,建立“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近80个、陇原名师工作室40个,遴选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金钥匙”导师630名。2015年起,推行以“补短板、重扶贫、强基本、增活力、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三行动”项目,启动实施网络同步研修薪火行动、学前教育千千树行动和微小规模乡村教师访名校行动等项目,把水浇到根上,惠及乡村全体教师。
七、借力打力,吸引资源,助力乡村教师培训
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3年,成立甘肃省乡村教师培训志愿者联合会,吸纳、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社会贤良关心支持教育,先后有近20家慈善组织和社会公益团体伸出友情援手,针对乡村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资助和培训活动,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创新途径,增添新活力,成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补充。
深圳美丽园丁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定向援助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乡村教师培训,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聚焦甘肃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育提供持续支持,北京永源公益基金会立足边远山区开展乡村教师走出大山长见识培训,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针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开展特岗教师、校(园)长和管理人员培训,田家炳基金会广泛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北京乐平基金会精准实施甘肃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每一家基金会都精心组建专家团队,精心设计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培训活动,关注老少边困地区教育发展,关心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较大,效果良好,受益面广,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培训全省乡村教师10万余人次。这对加强甘肃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乡村教师的普遍欢迎。
八、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在举国上下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前,国家及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乡村教师的亲切关怀,给广大乡村教师带来福音。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要求,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制定印发《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是进一步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惠及全省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对解决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后,全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努力开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一是广泛动员,营造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关心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二是坚持以德为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教师人文素养提升有效对接,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三是动真碰硬,以更务实的措施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难题和制约瓶颈。在乡村教育投入上,加大倾斜力度,确保精准支持,按时到位;在乡村教师队伍培养上,与省内师范院校合作,选拔家庭困难、学业优秀、有志于从事乡村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定向委托培养、定向使用;在教师经济待遇上,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达到用待遇留住人、吸引人、鼓励人,使乡村教师成为令人仰慕的职业;在队伍稳定上,单独实施乡村学校及教师评价,单独制定乡村学校评价标准,对乡村教师或到乡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放宽条件,不受指标限制,城镇教师职称晋升时必须有在乡村学校工作一定时间的经历;在教师培训上,全力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三行动”。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副院长,原甘肃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