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昕
李永生曾经在安徽农村做过几年的乡村教师,那时他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还不满20岁。农村教师资源极其匮乏,李永生成了“全科”教师,先后教过语文、生物、数学、英语多门学科。当时学校里一共有7位老师,除了李永生是师范毕业生具有正式编制外,其他人都是民办教师。学校上午9点上课,11点放学,民办教师们完成教学任务便回家干农活去了,只有李永生一个人留在学校。他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当时的情形就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非常孤独。做饭、洗衣服都不容易,买东西也买不到,更找不到对象。”
时隔多年后,李永生又一次回到了乡村,只不过这一次身份变了。再次回到乡村的李永生身份已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后、北京教委基教处副处长转变为门头沟区教委主任。短短的几年,门头沟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得益于区域定位的调整、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这位对农村教育有着深厚感情和切身体会的教委主任。他说:“对乡村教师的清苦与艰难,我有切身的体验,非常理解。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给予乡村教师人文关怀。”
农村“空心化”冲击下的教育坚守
门头沟区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比如,一个镇占地400多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一个朝阳区的面积,但人口数量只有1万多,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状况是典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即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分布状况。这给门头沟的山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目前的基本布局是每个乡镇办一个中心幼儿园、一个中心小学、一个初中,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规模控制,学生数量也非常少,多的学校只有200多学生,少的只有几十个学生。李永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乡撤并以后,人口少到连小学都办不起来,但是这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能让那么小的孩子到山下上幼儿园,怎么办?于是,我们就每天从山下的一个小学里开车上山,把一个老师、一个保安、一个司机3个人拉上山办一个幼儿园,保安兼卫生员,司机兼厨师,就这样坚持着送孩子们进小学。如果没有这个幼儿园,孩子们的三年学前教育就荒废了。”
李永生此刻非常感慨地说道:“我们一直呼吁、践行着这样一个思想—‘学校在,文明就在’,如果一个地方连学校都没有了,那么文明的种子也就没有了。所以,能不撤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保护这个学校。”
教育政策的理性保障
为了保障山区学校师资队伍的整齐度与基本素质,门头沟区教委每年都将有限的大学毕业生进京指标投放给山区学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职。目前山区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其中,
35岁以下的占52.8%,35~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2.2%;学历结构趋向高学历化,其中硕士学历占4.4%,本科学历占82%,专科学历占12.7%,中师学历占0.9%。
在编制方面,普遍的班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3.2,城市学校1∶3.6,生师比指标为农村学校19∶1,城市学校13∶1,但是门头沟区教委不受这个指标的限定,对实际问题给予实际的解决。李永生又举了一个例子,如班里只有5个孩子,教委也要把语文、外语、数学等各学科教师均衡配齐,在拨办公经费的时候,不足200人的也按200人拨,新增的教师指标优先满足山区学校和基层薄弱学校的需要。麻雀虽小,也要让它五脏俱全,这就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营。
多年困扰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性超编与缺编,李永生用通俗的语言做了解释:“就是需要的学科老师缺编,不需要的学科老师又超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门头沟教委采取整体调整的方式,逐步将各学段、各地区的结构失衡状况扭转了过来。比如,初中学段的超编教师经过考核、应聘,再经过一年的专职培训,就可以调整到小学学段相应的学科。幼儿园学段中,每个班要求配备“两教一保”,即两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教委要求至少有一名专任教师是幼师毕业,另外一个可以是转岗过来的老师,这样小学学段的超编教师经培训之后就可以调整转岗到幼儿园。李永生介绍,目前,门头沟区教委正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为60名转岗教师做一年的“脱产跟岗”培训,这种培训形式算是一种首创,即每周有四天集中上课,一天到优质学校里跟随优秀教师进课堂学习,这就是“跟岗”培训。这样多种举措并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为了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带来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发生。
另外一个提高山区教师师资水平的措施是设置山区的支贫机动指标。比如,山区缺物理或化学老师,就从城镇学校抽调物理、化学老师过去任教,并给支贫的教师优先评定高级职称的机会。此外,教委建立了退休教师人才库,吸纳城区的退休教师到山区学校教学。还建立了城乡教师帮扶机制,把人财物权都下放给学校,开展城区学校和山里学校手拉手的活动,鼓励城区超编教师通过竞聘向山区学校流动。
对于山区教师待遇的问题,李永生实话实说:“这不是光靠我们这个层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师提供差别性的工资待遇,深山区教师每个月增加500元工资,山区增加300元,浅山区增加200元,略作表示。另外,教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点提高深山区老师的用餐水平,每个月给每个老师多补贴100元。”
人文阳光照进山区
绝大多数山区教师的家安置在区政府所在地,为了保证工作,老师们周一上山住校,周五晚上才下山回家,对家庭的照顾非常有限。所招聘的外地高校毕业生在
6年合同期满之后,基本上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与选择。要想留住人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必须要对山区教师施以人文关怀,让山区教师不仅安心教育事业,还要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比如,2012年的干部制度改革规定,在山区学校担任校长、书记满8年以上的,一律轮岗到城镇学校,在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多年以后,他们终于能够多照顾一下老人和孩子,能够多享受一些家庭的天伦之乐。同时把城镇优质学校的副校级提任,去山区学校任正职,这样就把优质学校的管理经验带到山区去,促进了校际交流和城镇与山区的交流,一举两得。
清水镇是距离城区最远的深山小镇,教育资源非常稀缺,主要依靠招聘外地大学毕业生来补充教师队伍。近些年,年轻的女教师们陆续进入了结婚生子的时间序列,孩子的抚养问题与深山工作发生了非常现实的冲突,该怎么留住这些难得的老师呢?清水中学的校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这些老师们腾出了几处房子,请老师们的婆婆从外地老家过来常住,帮忙照顾孩子,形成了清水中学独特的“带着婆婆上山”的人文景观。老师们的心里安定了,也就打消了辞职的想法。
山区学校教学点分散,生源数量少,难以产生教育的规模效应,同时,山区老百姓对升学的要求也不像城镇那样高,这就成为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困境,限制了教师教研质量的提升。李永生说:“不能让山区教师长期见不到人文阳光啊!”于是,门头沟区教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山区教师的系统化培训,优先满足山区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鼓励本科毕业的老师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并给全额报销学习期间的学费。山区的面积非常广大,如果让山里的老师来城区参加教研活动,他要很早就从山里出发,坐公交车赶到城区学习,晚上又无法赶上末班车,只能住一晚,第二天再经过长途奔徙回到山里。因此,门头沟教委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与中国联通合作,在全区的所有学校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开拓了“互联网+”教研活动,把北京市名师的课程录下来放在网上,并给每个老师都派发了一个免费的手机客户端,为老师提供网费和上网流量,这样就能免费观摩名师课程和获得全市教育信息推送服务,实现了碎片化学习。
除了在专业培训方面下功夫,在师德建设和评优评先的时候,都有向山区倾斜的政策。2014年教师节表彰的时候,一位山区教师和一个山区教师团队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成为一段佳话,在这些获奖教师的生命中留下了最难以忘怀的宝贵记忆。
在选拔骨干教师方面,门头沟区教委单独设置了山区教师序列,因为如果将山区教师与优质校的教师在一起评,山区教师肯定不占优势。在这其中,便衍生了门头沟的特色项目—山区名师工作室,也就是由山区骨干教师成立工作室,带动其他教师成长,目前全区已经有了三个山区名师工作室,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这个举措也是门头沟区教委作为引进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四大工作之一,其他三大工作为引进名校办学、引进名师和名校长、引进北京市有名的学科教研资源。
斋堂镇山区有一位青年老师,在6年合同期满后有调动到海淀区的意愿。对此,李永生非常理解,他说:“人都是有追求的,每个教师都需要找到生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体现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人生才有个奔头。我们必须尊重教师的成长需要,并且为他们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帮助。”李永生挽留下这位青年优秀教师,帮助他制订成长方案。该教师当年便被评上了骨干教师,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雁翅中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去山里支教,开展了很多活动,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表现非常突出,她支教第一年就被评上了先进教师,接着被评为创新人才,第五年便评上了特级教师。直到现在,她还在继续给山里学校代课。
京西教育高地新图景
2014年年初,门头沟区教委在全市率先绘制并公布了区域教育新地图,规划了“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各区域内都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教育服务链。
对于教育薄弱地区,主要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带动途径。在棚户改造区引进了北京市知名的3所民办幼儿园,实施政府委托办园、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与公办园相持平,给困难群众提供了享受优质品牌学前教育服务的机会。在中小学学段,区里引进了北京八中、景山学校、北京实验二小、人大附小等8所学校建立校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京师实验小学和京师实验中学,探索教授办学模式。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区教委加大力度引进了名师名校长,聘请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陶昌宏等建立名师工作室。
在学校治理体系方面,区教委改革了校长任用制度,实施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每个任期为3年,对校长进行任期学校增值性评价。同时鼓励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允许年轻优秀的区级骨干教师破格参与副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竞聘,缩短了干部成长周期。
在教师研修管理体系方面,改革了教师进修学校的传统组织机构,打破“研训分离”的体制,变“教研员”为“研修员”,高中研修员一律下到学校教课,实现学科骨干与研修员实质整合。
2013年,区教委组织14名距退休不满一个任期(3年)的正校级干部组成“教育巡视组”,对学校进行督导。又聘请10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组成专家组,定时深入各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引入大学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增值性评估,改革了以往系统内部目标评价所存在的弊端。
区教委利用门头沟山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打造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体验圈”,由一个中心、6个教育基地、7个实践区组成,为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农业体验、生态环保、红色和地域文化体验、京西古道文化、琉璃制作体验、法治教育等服务。
经过几年的探索,门头沟的教育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区优质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一大批中小学实现了特色办学,3所高中校中有两所进入了北京市84所优质高中行列,中高考成绩均有大幅提升,优秀生源开始从市区回流门头沟。
门头沟山区教育折射出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其中有困难,有不足,有眼泪,但是也有无限的潜力和坚定的守望。在“学校在,文明就在”的教育情怀下,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解放心灵的景象正跃然于教育画卷之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