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题学习为例谈高中语文学习的三大问题

2015-01-05 01:58吴泓
中国教师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专题学习形式高中语文

吴泓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专题学习教学实践中,有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是“谁来学”“学什么”和“怎么学”。或许有人认为这些问题属于老生常谈,但以我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重新谈及并做出深入研究的。下面,我将分而

述之。

第一,“谁来学”的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劳凯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如果不能把对人的关注放到研究的中心地位,这项研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项好的研究。”[1]仿照劳教授这句话,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育,而语言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研究人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变化。如果不能把对人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变化的关注放置到研究的中心地位,不能深入、细致地研究人在不同学段思想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求,以及按照母语学习规律对语文学习课程提出的需要。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项好的研究。

高中学段的学生,其语言和思维都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呢?

我开展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已历时十五年。通过观察六届学生从高一年级到高二、高三年级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我发现:在高中学段,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变化是可以沿着这样一条曲线上升—“由‘感悟’上升到‘思辨’,由‘思辨’上升到‘研究’”。

据我观察,学生在进入初中的高年级学段,即初三年级学段,其语言、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者状态主要是“感悟性”的。而“思辨性”语言、思维特征或状态在这一时期又会初露端倪,并且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他们能够运用一些抽象的、合乎形式逻辑的方式进行思维,但其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还很不成熟,呈现出来的思维结果经常表现出片面性、极端性的一面。学生升入高一年级后,则呈现出“感悟”与“思辨”交叉并行的语言、思维发展趋势。在高一,教师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特别是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那么,初中学生的语言、思维的特征或状态就会延续到高二、高三,甚至高中毕业以后。很多高中学生习作里的那些不讲逻辑、“缺钙软骨”、只求辞藻华丽、没有思想灵魂的“美文”就是明证。

教师对学生高中三年的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应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和统筹安排呢?

在高一年级做第一个语文专题学习时,我就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让学生“感悟性”语言、思维的发展逐步走向稳定,然后从“感悟”过渡,上升和发展到“思辨”,让“思辨性”语言、思维的发展逐步走上轨道进而走向成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的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在语言和思维两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而在之后的各个语文专题学习过程中,我也会循着这样一条上升曲线,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研究者、创造者所必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比较等)、解决问题(归纳整理、论证阐述等)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具备“研究”这样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能力和素养,为他们将来升入高校或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这些年来,从学生毕业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我的分析判断及实施的行动是正确的。如2010年9月29日我意外收到一名2005届毕业生的来信。信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大学四年,我做了几件颇成功的事情,都是靠着那两年在你专题学习中练下的本事。一件是知识产权案例分析和探讨课,老师对我所做的专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一件是经济法课上,我运用法理学知识结合经典历史事件剖析了经济法存在的意义,并给老师和同学做了一次专题介绍,授课老师的评价是观点很深入人心,很独到。最后一件是我的本科论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答辩老师给予的评价是逻辑清晰,选题非常新颖、独特,是一篇很难得的本科论文。

这封来信告诉我们:高等院校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这样一种语文专题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你不会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研究问题,不能研究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

又如2014年6月29日我收到2011届毕业生家长的短信。短信中这样说道:

吴老师,你好!我是莫泊因的家长。莫泊因常说,幸运的是高中时有吴老师把自己带入阅读的世界,使自己学会了思考并学会了写作方法,他说在大学里用你教会的方法完成老师要求写作的文章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学期,莫泊因参加由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和中国国际人才协会举办的全国高校中日友好论文比赛,获二等奖(全国108所高校参赛,含研究生,3408篇参赛作品,75篇入围。一等奖一名,奖金10万日元;二等奖三名,奖金五万日元;三等奖十名……)。吴老师,感谢你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教导。谢谢!

可见学生在大学里的出色表现,主要还是缘于高中阶段养成的这种高层次的语言和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语言、思维快速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如果错过了语文专题学习这样的训练,没有打下“学会研究”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思维就很难再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学什么”的问题

高中语文“学什么”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子问题:一是语文到底是学形式为主还是学内容为主?二是在高中这个学段,语文专题学习中语言、思维的容量到底以多少为合适?

先说说第一个子问题。

语文到底是学形式为主还是学内容为主?有人从教师教的向度说,语文既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应该是以教形式为主。对应学生学的向度应该是,语文既是学形式的,也是学内容的,但应该是以学形式为主。然而,我的语文专题学习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是这样。语文专题学习必须“以内容为王”。

首先,我认为,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无动于衷”,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没有吸引力。

从常识上讲,人们之所以爱上阅读,一个最重要、同时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对象的内容具有吸引力,而非阅读对象的形式。甚至在刚开始阅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是忽略形式的。所以,有些人总认为语文主要是教形式的,这种观点即便不说是错误,至少也是片面的。内容没有吸引力,教形式你也白费力—这其实是学生不买你账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次,我认为,经典的魅力和力量首先源自于思想或者内容。

我们常说语文教学要阅读经典。那么,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的魅力和力量究竟何在?我认为经典的魅力和力量首先就源自于思想或者内容,其形式(无论是语言方面的,还是结构方面的)是排在第二位的。试想,人们热爱“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绝非是因为他们都用了古体诗的形式写下杰出诗篇,而是因为他们诗歌的思想或者内容深刻,独步千古,光照后人。

最后,我认为,形式是不用教的。

学生爱上阅读内容,形式也自然于无形中被接受和消化,教师完全不用特意去教。写出《狂人日记》体、《伤逝》体、《阿Q正传》体的鲁迅先生应该是没有语文老师向他传授什么形式之类“知识”的吧。鲁迅的这些“形式”是怎么学来的?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中,首先讲了“小说作法”之类的书是骗子,接着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他还引用《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的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2]

因此,在我选入的高中语文学习的专题中,虽然也有基础积累(知识、语言等)、技能训练(文章结构把握等),但我更为侧重的却是培养思维和生成思想,我认为这两项在高中学段是重中之重的奠基“工程”。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如前所述,而思想也是有正误、高下、雅俗之分的。同样是学习语言、阅读书籍,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认为,在学生生成思想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引领作用。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子问题。

在多年来的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按文体分类、以单元的形式将单篇课文编排在一起的方式编写出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内容太少,思维强度与深度都不够。我所倡导的高中语文专题学习就是想在高中语文教学这个领域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即以“专题”的形式加大学习内容的容量—知识的容量、技能的容量、思维的容量、思想的容量和精神的容量。如一个专题,仅从阅读量的角度考量,学生阅读的文字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二三十万。这种大容量、高强度的阅读,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同时,必然会大大激发他们的思维,拓展其思维空间,促进思维参与学习的活跃度,最终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也就适应了正处于青年早期高中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让高中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怎么学”的问题

高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固然要强调积累型的学习方式,如记忆、背诵、默写、精读、理解等,但我认为,在这一阶段不应该只注重积累型的学习方式,而应该更多地采用泛读、浏览、精读、参读、研读等具有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特征的“博览深思型”的学习方式。目前高中语文学习的状况是只有或者只重视了积累型的学习方式,而“博览深思型”的学习方式却做得远远不够,甚至根本没做。

高中语文学习理应重视“博览深思型”的学习方式,我国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有这样的看法。如湖北师范学院张春泉教授在《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3]一文中这样写道:

“为什么语文能成为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其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其二,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其三,语文还是提高人的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学术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表达出来,为大众所了解,才能发挥效用。要表达,就需要借助语言文字,需要讲究修辞,毕竟世界上没有赤裸裸的不需要载体的思想观点……”

可见,学术研究对学生语文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首先你得学会“汲取精华”“获得新知”,然后你得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研究”,最后你得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把成果“表达出来”。

上述学术研究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主要是针对那些打算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或者做相关研究的学生提出的,毋庸置疑的是,不论是谁,其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都需要具备这样的语文能力。据2013年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到30%,也就是说70%的高中毕业生没有机会继续在正规大学学习。我认为,为大多数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着想,更应该进行这样的高中语文专题学习。

此外,关于“怎么学”,国外高中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的做法也给我以启示。如美国“华德福”资深教师杰克·帕特拉什在《华德福教育的奥秘》[4]一文中写道:

“为了发展思维的好习惯,学校创造学习的环境以便于鼓励学生来深层次地探索所学课程,从而超越肤浅的理解。这就需要一个更精深的视野角度和内在的深层次学习……泰德·森泽(Ted Sizer)是布朗大学基础学校联盟的创建者。他强调说,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试图学习所有的课表中的材料是毫无效果的,因为这种全方位的教育的企图仅仅会导致产生一种很肤浅的教学上的大拼盘、大杂烩。‘我的基本结论包含在这个格言里面:少即丰富。我相信思维的品质应该成为高中学校的目标,思维的品质成长的时间需要延长,思维的品质在进行少量的、重要的思想的时候会发展得更好。’”

这段话向我们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培育学生“思维的品质应该成为高中学校的目标”;二是要做到这一点,学校要“创造学习的环境,以便于鼓励学生来深层次地探索所学课程,从而超越肤浅的理解。这就需要一个更精深的视野角度和内在的深层次学习。”实践也充分证明,高中学生具备的自我意识、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专注力、自主学习力及自我调控力等等,完全能够胜任这种深层次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博览深思型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只有或者只重视了积累型的学习方式,导致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严重不足和学生用于阅读、思考、表达等时间的大为缩短。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高中学生虽然不能像古人做学问那样皓首穷经,但给出一个个专题,在内容上提供一个个广阔的人生背景或者社会背景,然后让他们针对一两个问题开展深层次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博览深思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认为,高中语文学习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学习时间上也应给出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短则两三周,长则一两个月,而非几个课时。给足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回归高中语文学习常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劳凯声. 中国教育研究的问题转向[M]//全国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科研大家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4.

[2]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M]//鲁迅. 鲁迅全集(第六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321-322.

[3]张春泉. 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 2009-12-25.

[4]杰克·帕特拉什. 华德福教育的奥秘[J]. 读写月报·新教育, 2010(5).

(责任编辑:赵彩侠)

猜你喜欢
专题学习形式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关于西藏高校党校创建专题学习网站的几点看法
运用多元智能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