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实用主义教学理论是现代西方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正确理解及合理利用这一理论中的实践观,即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经验,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相长,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实例证明,利用各种形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加大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可以实现教与学的双重收获以及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共赢。以实践促进教学相长符合实用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体验和效用原则。
关键词:教学相长 实践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实践观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性观点。由于早年致力于哲学研究,杜威把一些哲学思想运用到教育理论的构建和阐述中。这其中,崇尚真理观和经验论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他的教育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基础上,杜威围绕着教学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等主要观点。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社会,让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学到知识。也就是说,“经验是贯穿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本。”而且这种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调整、变动和进取的过程中。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两千多年前,儒家的哲人们就一语道出了教学的本质。他们认为,通过学习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了别人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懂之处,正如《尚书·兑命篇》中所说的那样,教和学各是学问的一半,合二为一才能获得真知。陶行知也曾指出:教师自身必须不断进步,否则无法胜任教的工作。哲学家冯友兰同样认为“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从教学相长这一说法或理论的出处来看,它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自身的“教”与“学”:“‘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个体自我发展的规律而提出来,是指教师的‘学与‘教交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其自身发展。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教师从学到教,由教返学,教学相辅,不断提高的辩证过程。”不过在笔者看来,随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能动性的不断提高,随着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日益与社会接轨,在这个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辩证过程中,学生所发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学生对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给教师带来了“学”的压力,促进了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从而有助于提高“教”的质量及效果,而这又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成为最终的受益者。所以说,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既是这一过程的推动者,又是它的受益者。
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推动和利用这一机制?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本科高年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要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学相长,实践环节不仅能使教师走出课堂和理论的束缚,也能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二.实践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如果说高等院校中本科低年级的课程设置重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那么到了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强调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这两个阶段,课堂内的教学和指导虽仍占主导地位,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课外实践的比重必须逐步加大。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而且往往已经进入课外实践甚至找工作的阶段,他们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专业问题,常常会在课堂上向老师寻求帮助,这就无形中给教师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知识的讲授,还需要向学生传授实用型的技能和经验。答疑解惑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对学生课外实践的指导上,体现在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直接决定了其指导的水平。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之外还会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实践的劲头,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量的实践也能切实锻炼他们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为实践所具有的这种推动力,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里也把实践当作某些课程的硬性指标,不仅要求学生参与实践,也对教师有所要求。比如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就明文规定,口译课授课老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量。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等院校正在逐渐加强实践这一环节在教学链条中的比重,采用各种方式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实践机会。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安排实践环节和方式,包括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和社会或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专门的实践周,或者制定各种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术圈等等。种种举措促进了教学相长,提升了教学效果,形成了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相长或多方共赢的局面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相契合。它既依赖于实用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其最终的理想和目标。杜威提倡关注行动、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 从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上都强调了实用性的原则。他反对一味的规范和服从,认为只有经验才能实现不断改善和进步的目标。而这种经验体现在大学校园里,就是形式不一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课堂内外的实践可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体验机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
三.教与学的双重收获
合理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益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在这里,笔者想以一次特殊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对教学相长的认知和感悟。
2006年9月,为备战北京奥运,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北京十五所高校按照与第29届奥委会签订的协议,招收了446名奥运硕士实习生,分别开设了史无前例的奥运硕士班。这些奥运硕士班的目的很明确:服务奥运,培养不同领域的实战性人才。为此,十五所高校与北京奥组委共同制定了特殊的三段式培养方案: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阶段为奥运会实习阶段,即从2007年7月或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期间,学生在经学校和北京奥组委考核合格后,可以以实习人员身份服务奥运;第三阶段学生返校完成论文写作。这个方案把学生的实习阶段当作整个培养计划的核心,突出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些奥运实习生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利用这一机会接触到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实践结束后,他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生二年级就走向社会并积累了一定社会和工作经验的他们,在完成第三阶段的论文写作之后,比普通的研究生更为顺利地完成了择业和就业等各项工作。
学生们通过实践快速成长,教师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笔者作为奥运物流硕士研究生的一名英语授课教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课时安排、教材和课程内容上都积极创新,把物流专业知识、英语技能以及奥运常识融合在一起。比如为了普及奥运常识,任课教师采取了专题介绍的形式,每周选定一个奥运专题,包括奥运历史、奥运法律保护、奥运市场开发、奥运知识产权、奥运环保、奥运媒体、奥运十一五计划等,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材料,课上作简短发言及讨论。这些非常规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也是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尽管奥运硕士班只是一个特例,但它再一次证明实践对教学相长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正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观念、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生活的指南, 它们的作用就是使人们未来的行动增强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就是规划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并帮助人们去实现它”。杜威所说的观念和理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以及书本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他们肯定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知识具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化为扎实的专业素质,这就需要积极的实践。纸上谈兵无益于教学相长,只有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四.结语
事实证明,大量的实践不仅有益于学生,也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鲜活和优质,使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得到提升,并进而更好地做到理论联合实际。教师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可以说,积极有效的实践可以促成教与学的双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就是配合国家的整体规划,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养创新和实用型人才。如果高校能够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尤其是重视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学相长,就能够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真正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同时也为自身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相长不应只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也符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经验和效用原则如果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那么实践一定会在教学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教与学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耿富云.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3期,第3页.
[2]唐玉霞.论“教学相长”之源起与拓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0期,第3页.
[3]周春才编绘,贺军译,礼记图典[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高校师资中心“人才强教国外访学项目”资助(项目号:067135300100)。
(作者介绍:黄春燕,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