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长源
内容摘要:纵观池莉爱情小说的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7年以前,池莉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构筑起“乌托邦”式的爱情神话;1987—1990年间,她又宣称“不谈爱情”,主要叙写世俗人生、日常生活;1990年以后,池莉对传统爱情观提出质疑,颠覆并消解了人们心中的神圣爱情。在艺术手法上,池莉则实现了从理想主义,到新写实主义,再到都市金钱传奇的转型,转型的背后更蕴含着深刻的关系。
关键词:池莉 爱情小说 创作转型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永恒母题。古往今来,作家们歌颂浪漫、纯洁的美好爱情,塑造出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学经典。池莉也曾是个向往爱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在无情现实的打击下,她先喊出“不谈爱情”的口号,后质疑爱情、颠覆爱情,拆穿并还原它在当代世俗人生中的真实面貌。刘川鄂指出,“池莉迄今为止的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可以称作学步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中期,这是其成名期;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今天仍在延续。”池莉爱情小说的创作历程基本上也符合这一划分,并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一
1987年以前是池莉小说创作的第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未眠夜》、《月儿好》、《有土地就会有足迹》、《雨中的太阳》等等。在这一时期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中,池莉用细腻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捕捉那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情感发展历程,建构起一个个美好、浪漫的爱情神话。在短篇小说《未眠夜》中,孤儿杨维敏自幼被父亲的好友收养,并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是,在世俗偏见的压迫下,她只能出于报恩和养父的儿子步入婚姻的殿堂。新婚之夜,内心悲愤交织的杨维敏勇敢地走出了房门。杨维敏的故事充分体现出池莉“爱情至上”的婚姻价值观念。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在爱情面前,家庭影响、世俗偏见都可以不管不顾——舍弃一切都值得。
1987年后一直到1990年,是池莉小说创作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池莉喊出“不谈爱情”的口号,创作更加贴近于生活本身,造成了作品中爱情的严重缺失。代表作品“人生三部曲”,趋于平庸、淡化理想,深刻反映了各类小人物庸庸碌碌的生活状态和索然无味的世俗人生。《烦恼人生》的开头使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句子:“早晨是从深夜开始的。”随后以流水账的形式描述了武汉轧钢厂操作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排队;去上班要挤两个多小时的公车;中午吃饭竟吃出了虫子……在工作和生活的重负下,麻木的印家厚已经感受不到所谓的“爱情”。池莉通过对印家厚的感情经历和他苦闷、难熬的一天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产业工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和无穷无尽的精神烦恼。
二
1990年以后,池莉进入了自己小说创作的第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绿水长流》、《来来往往》、《水与火的缠绵》等等。这一阶段,池莉质疑爱情,颠覆爱情,实现了对曾经建构起来的爱情神话的彻底消解。在本时期的爱情小说中,真正的爱情在平庸生活的消蚀打磨和金钱、性欲两重枷锁的压迫下,彻底失去了爱的本质,尤其体现为“用心爱并感受爱”的能力在逐渐走向死亡。用池莉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直认为爱情之说极不合理,它为人类生发出错误的导向。有一句话不知是谁说的,说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我不这么看,我的文学创作将以拆穿虚幻的爱情为主题之一。”[1]
小说《来来往往》写的是主人公康伟业的三次爱情故事。康伟业十五岁时,爱上了大他四岁、身材迷人的戴小雷。后来经人介绍,康伟业和“条件”优越的段丽娜结了婚,并在婚后不得不扮演起包揽所有家务的“家庭妇男”角色。在经商之后,康伟业又爱上了林珠,但是,林珠不甘心一直当第三者,当她发现康伟业实在不想离婚时,便将康伟业送给她的高级别墅卖掉,携带五十万房款不辞而别,从此音讯全无。通过这部作品,池莉先用“性”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初恋,她点出,初恋与爱情毫无瓜葛,纯粹是因为性意识的萌发,是对异性认识模糊的青春期少年的猎奇探索;随后,又通过“金钱”颠覆了海誓山盟的爱情。池莉笔下的林珠固然现实,但康伟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林曾经送给康伟业一枚玉坠,作为二人的定情信物。但康伟业竟然拿去给人检验价值,目的是想看她爱自己的程度。池莉借用小说中一段赤裸裸的独白告诉人们:“情意的深浅并不在乎钱多钱少;可钱的多少却可以衡量情意的深浅。金钱是俗气的,但是它终归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比较科学的价值标准。”
三
池莉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上述三个阶段,池莉对爱情的从建构,到逃离,再到消解的过程,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则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新写实主义,再到都市金钱传奇的转型过程。
第一阶段,青年池莉涉世未深,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和火一般的热情。在她眼里,世界是美好的,而她的作品则更是要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宣扬理想、书写美好,从而拥有了散文的神韵,拥有了清新秀美的气息和理想主义的风格。第二阶段,经历了人生变故和种种磨难的池莉从理想主义转变为新写实主义,她将生活中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俗事引入神圣的文学殿堂,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流水账”式的记录,表现了芸芸众生尤其是小市民、小人物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原生态”生存状态,展现了在生活烦恼施予的重压下几近停滞的、一潭死水般的人生景观。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被金钱和名利所激起的物质欲求愈发高涨。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池莉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灯红酒绿下的现代都市男女,用曲折有致、跌宕起伏的艺术手法悉数呈现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复杂情感、坎坷人生、奋斗历程,实现了向都市金钱传奇的急速转变。
转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关系。文学是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而池莉的小说创作,恰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中国大地。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新时期青年的思想主流。而池莉在这一阶段的创作属于典型的传统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创作形式,[2]主要作品或讴歌真、善、美,贬抑假、恶、丑,或推崇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渴望世界充满真爱,或表达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都继承并发扬了文学创作的传统主题,并以此来教化人们要崇尚美好,摒弃丑恶,从而达到社会与人生的和谐与完美。然而,改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受到的阻力增大,人们满腔的革命热情消退,相比之前对理想主义的憧憬,人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池莉也“从云朵锦绣的半空中踏踏实实踩到了地面上”,[3]进入了自己创作的第二时期。这一阶段,池莉宣称“不谈爱情”,言外之意就是“谈谈日子”、“谈谈生活”,其作品关注重心在日常生活,而对“形而上”的爱情很少提及,[4]造成了作品中爱情的严重缺失。进入九十年代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世俗文化蓬勃兴起,现代商业文明创造出五光十色的都市风景。伴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解构、重组,人们的精神世界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家致富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池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继而进入了创作的新的时期。池莉开始解构爱情,正面彻底地否定爱情,否定它的天长地久和幸福美满,这是因为在世俗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爱情缔造者”们已被无形的生活之网围困,他们首先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是绝对高于抽象化和理想化生活的现实的生存。[5]时代在发展,展望未来,池莉的爱情小说一定会带给读者更大的惊喜,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池莉.请让绿水长流[J].中篇小说选刊,1994,(1).
[2]马建民.神圣的推崇与夸饰——论池莉前期创作思想倾向[J].河南农业,2007,(2).
[3]池莉.也算一封回信[J].中篇小说选刊,1988,(4).
[4]郭敏.缺席的爱情——读池莉作品有感[J].甘肃高师学报,2002,(3).
[5]申燕.论池莉小说反映的世俗爱情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