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今年8月,上海版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这种拟从教材修订人的角度为小学生“减负”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9月10日,北京有关机构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该机构提供的建议是小学古诗文占全部课文的比例不少于15%,根据这一数据推测,该版本小学一年级的古典诗词增加到22篇不外乎以下两种操作办法:一是保持课文总体数目不变,大幅度减少其他类型课文的内容。北师大版的现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共有课文60余篇,古典诗词增加到22篇后其整体占比将超过1/3,远远超过15%的建议比重,这种安排必将挤压其他内容的教学。二是保持其他内容不变,单独增加古诗词课文。学生需要掌握的古诗词内容陡然增加两倍,课业负担将明显增大。
北京与上海有关部门对待古诗词迥然不同的态度有一个背景。习近平总书记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纷纷表示了对习总书记这一观点的支持。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强调,应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五四青年节,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的确,我们当下已经走到了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解析和传承的时刻。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这正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重新的理解与诠释。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让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折射出教育的光华。所以,选择怎样的内容,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代表这个时代,代表这个民族,代表这个国家的一种文化导向与扬弃。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教材的编写,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考虑国家与民族的价值观体系,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教材和课标设置都必须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教育落到实处,才可能把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教材编订是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要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和严格评审,不应该由少数人随意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教育的发展当然也要依法依规。所以,建议有关部门按照教育的规律,全面调研华语地区古诗文教育的现状与成效,从小规模实验教材开始,合理安排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内容的比例,精心选择课本中古诗文的具体内容,最后形成相对成熟的教材。到了那时,才能迎来古诗文乃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的春天。
(感谢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对本文的帮助)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