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 刘忠原
摘 要 抗挫折能力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由幼儿园中发生的案例,引发了对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思考,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从幼儿、家庭、幼儿园三方面入手,探讨开展挫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 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幼儿也不例外。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受到细致的呵护,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危机,这种种的挫折可能会成为幼儿获得成长的契机。
1 “破碎的蛋宝宝”
一次幼儿园中班的活动课上,老师组织了一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把班上的幼儿分为两队,要求每个小朋友手中拿一个小鸡蛋,这些鸡蛋是生的并没有煮过。然后让幼儿保护好蛋宝宝,跨越障碍物,比赛看哪个队先到达终点,而且能够保证鸡蛋是完好的。小朋友们明白了游戏规则后,排好队,小心翼翼地拿着老师分发的蛋宝宝,按顺序跨越障碍物。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步伐都比较慢,两只手捧着鸡蛋,生怕掉了或者捏破。后来,翻越障碍的动作比较熟练了,而且小朋友们都想争第一,便加快了脚步。就在爬过最后一个“小山洞”时,听到鸡蛋破碎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在穿过山洞时,不小心把蛋宝宝摔在了地上。这时老师走过来,把地上的鸡蛋清理干净,小男孩则低着头在旁边站着,似乎准备接受老师的惩罚。这位老师笑了笑,又拿来了一个鸡蛋,让小男孩重新带着蛋宝宝做一遍游戏。这次小男孩更加小心,脚步放慢了,双手稳稳地捧着鸡蛋,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可是就在快到达终点时,还是在原来他摔碎鸡蛋的位置,小男孩没有站稳,手中的鸡蛋再次摔破。这一次,小男孩伤心地哭了,他也为再次打破鸡蛋而难过。老师过来安慰他,并鼓励他再试一次,可是他说什么也不敢尝试了,一直在哭。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只得草草地宣布了获胜的那一队,而结束了这节活动课。
上述的案例中,小男孩第一次摔破鸡蛋后他并没有气馁,在老师的积极鼓励下又试了一次。但第二次的失败尝试,彻底熄灭了男孩的自信心,让他不敢再进行尝试。难道小男孩就真的不能成功保护蛋宝宝完成游戏吗?两次失败就使他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了吗?在面对幼儿遭受挫折时,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2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许多孩子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成长,而且大多数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结构。这样的家庭模式,使幼儿成为了家中的“小太阳”,是家庭的核心人物。全家人都围着他转,长辈们呵护备至,完全不舍得让他们受一点点挫折与伤害。家长的关注溺爱容易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幼儿从小在蜜罐子中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中,接受集体教育,他们就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但是多数孩子采取逃避的态度。而且身边的每个小朋友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感觉自己很“宝贝”,不可欺负,长期相处,难免发生冲突,互不相让。这种逃避挫折的现象,如果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无处就业等挫折时,就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培养幼儿的坚强意志和抗挫折能力是有益的。①
在让幼儿经历挫折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能力、经历、经验的影响,同时成人的教育方法不当会导致幼儿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可能有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等消极的心理效应。正如案例中的小男孩,他在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并没有退缩和逃避,而是又尝试了一次,说明他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也增强了男孩的信心。对于连续的失败,可能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不敢再进行尝试。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怕失败而逃避。每个孩子都渴望体验成功,但并不是做每件事都会一帆风顺。孩子常在遇到失败时,怀疑自己的能力,并对失败产生恐惧,害怕再次尝试,不愿继续接触同样的活动或玩具,由此他可能失去更多更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第二,产生自我认识错觉。对于挫折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挫折认知决定了个体对待挫折的态度。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挫折ABC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即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理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②对于幼儿来说,认知水平较低,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对遇到的困难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判断而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且,幼儿的已有经验较少,面对新的困难与挑战时,不知如何应对。案例中的小男孩在面对第二次失败时,他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导致他不敢再进行尝试。
第三,体质和性格。幼儿体质和性格会影响到其抗挫折的能力。③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案例中的小男孩体质较弱,会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情感脆弱,不善于与同伴交往,许多游戏和快乐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参与,眼看着同伴叽叽喳喳、生龙活虎的样子,孩子很有挫败感。加之父母和老师关怀备至,很少能遇到挫折。即使遇到困难,家长也会第一时间扫除障碍。这样就导致此幼儿意志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在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时,不能盲目进行教育,要从幼儿自身的心理特点出发,深入了解影响幼儿克服挫折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逐步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④
3 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从幼儿自身内部因素入手,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正确认识挫折是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前提,也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对幼儿内部因素的分析,可知幼儿年龄较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渐发展。幼儿在经历挫折后,会对挫折做出本能反应,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如果多次重复挫折,便形成某种认识和理念;然后用已经形成的认识和理念对待新的挫折。在各种活动中,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逐步从反复的体验中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并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和设置活动,对幼儿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积极的挫折理念,从而学会规避不必要的挫折,正确对待乃至战胜挫折。设置的活动要依据幼儿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征,做到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并尽可能与幼儿的常规行为相吻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正确的挫折意识。
3.2 转变家长观念,在家庭中渗透挫折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及教育理念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目前,许多父母已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专家讲座等形式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理念的逐步转变,使得家长在教育实际行为中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需要一定的过程,也需要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对于挫折教育,可能有些家长不太理解,一时难以接受。但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家长会逐渐意识到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而且在家中,孩子的表现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也是开展挫折教育最有利的场所。因此,在家庭中适当渗透挫折教育,对提升幼儿的抗挫折力是很有帮助的。
3.3 提升教师素养,在幼儿园中以多种形式开展挫折教育
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各项教育措施,要通过教师来落实;教育质量、幼儿素质,要通过教师来提高。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一定要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不断地学习,积极参与园本培训和教科研,吸收和总结国内外有关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把幼儿教育的规范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善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到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教育。比如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老师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动脑筋,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户外游戏中,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定期举办一些竞赛活动。对于比赛失败的孩子,可以采取一些惩罚的措施。还可以编排一些主题游戏,设置一定的困难情景,如在游乐场与父母走散了、遇到坏人、犯了错误受到惩罚、比赛中没能得第一等。通过这些与幼儿生活比较贴近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困难,体验挫折,共同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⑤
4 结语
抗挫折能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⑥幼儿阶段是形成这种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互相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家长和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让幼儿在体验中正确认识挫折,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抗挫折的能力,逐步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使幼儿健康成长。
注释
① 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7(2).
② 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6).
③ 陈艳荣.幼儿挫折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④ 晏海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尝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2).
⑤ 汪东红.论幼儿挫折教育的实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⑥ 赵旭曼,侯艳.“挫折教育”与儿童抗挫折能力刍议[J].少年儿童研究,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