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思想行为调查及其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启示

2015-01-04 22:20黄春蓉王雯婷任凯利方翰
科教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大学生

黄春蓉 王雯婷 任凯利 方翰

摘 要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于家庭成员结构及收入水平,加上社会收入分配悬殊较大等。而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思想行为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差异性、系统性特征。针对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当前形势,高校需对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资助工作做出合适的改进:首先整合资源、协调合作、优化项目,构建系统、科学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其次积极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的工作机制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最后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高校资助工作专兼职队伍。

关键词 大学生 经济弱势群体 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从社会结构分层维度描述社会不平等状态的概念。我国第一次正式使用“弱势群体”这个词是在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弱势群体问题有不少研究,但基本都是从教育者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的还较少。因此本研究从调查学生真实想法的视角出发制作了大学生弱势群体调查问卷,在本校抽样调查了1402名各年级的学生,其中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497名,为方便起见,本文将该类学生简称为困难学生群,其余915名学生简称为普通学生群。结果表明:认为学校各类弱势群体比例在25%以下的学生占到48.6%,认为弱势群体比例在25%~50%之间的学生占到41.2%,可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是大学校园中较普遍的一个现象,而且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尤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面。

1 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界定

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有的学者把经济条件作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判定的唯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将贫困生群体视为大学生弱势群体,①吴娟、孙韦霞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主流相对脱节的大学生群体。②本研究认为应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某方面处于困难和比较劣势的大学生群体都可以划归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范畴,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的特点,本课题将大学生弱势群体分为经济弱势、生理弱势、心理弱势、就业弱势、学习弱势五类。在这五类弱势群体中,经济弱势群体是本研究的重点,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27.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经济弱势群体在学校学生弱势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就一定可以划入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范畴,这个观点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争议,76.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大学生与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不属于同一范畴。

2 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分析

导致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形成的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原因,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这个特殊群体,并对群体成员的思想行为构成了实际影响。根据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表现出以下的思想行为特征:

(1)交叉性: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7.6%的认为经济方面的弱势一定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就业、学习等其他方面的相关弱势,相比而言,持以上观点的困难学生比例更高,达到19.7%。由此可见,经济弱势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它会给学生带来自卑、焦虑、沮丧、迷茫、攀比等心理问题,并极有可能导致连锁的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的相关弱势,给这个群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2)复杂性: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在社会资本和机会资本获取方面相对缺乏,他们自我提升的空间大大受限。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5.2%认为经济方面的弱势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或比较大,而持以上观点的困难学生比例达到50.3%;同时,被调查者认为因为经济方面的弱势,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多方面的能力欠缺或不足,其中96.3%认为会导致出现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或不足,61.1%认为会导致出现心理调适能力欠缺或不足,36.5%认为会导致出现学习能力欠缺或不足,38%认为会导致出现组织、领导能力欠缺或不足,35.5%认为会导致出现创新能力欠缺或不足,而被调查的困难学生群以上各项的比例分别为80.7%、65.3%、35.2%、47.3%、35.3%。

(3)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性格特点等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都会不一样,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6.5%认为经济方面的弱势不一定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就业、学习等其他方面的相关弱势,他们认为这与学生个体特点有关。

(4)系统性: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境还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入学时他们在选择高等教育类型上处于劣势,就业时他们在就业信息和机会的获取方面同样面临被动。同时,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包括经济、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帮助和关怀,调查显示,困难学生群中有74.8%认为需要经济支持;有52.2%认为需要消除心理误区,树立自信心;有48.5%认为需要情感关怀;有44.2%认为需要培养能力素质;有41%认为需要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有30.2%认为需要拓展社会资本。

3 高校资助工作在解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困境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综合问题在高校中的一个具体表现。通过调查笔者也发现,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与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之处:

3.1 高校资助工作的机制和模式不够科学、合理

近年来,高校资助体系日益健全,资助项目也日渐丰富,但是在项目设计和环节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规范之处,导致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不认可、不理解。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但是从教育部出台的认定制度和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认定方式来看,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比较粗放和模糊的阶段,认定工作中依据的主要是大学生生源所在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证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和疑问,参加调查的困难学生群中也有67.3%认为参加认定的大学生不一定或不属于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范围,可见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可信度不高。

(2)部分资助项目环节和程序设计过于简单和模块化,忽视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心理感受。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3.3%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会使大学生产生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感觉,而有60.4%的学生认为申请学费缓缴或困难补助会产生这种感觉,认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会使学生产生这种感觉的比例也较高。以上这些资助项目在程序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有较多繁杂的要求,而且基本采用模块化的审核和发放形式,难免会使困难学生群体产生一些自己和其他大学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内心的弱势感,并对学生资助工作产生一定的抵触感,实际上弱化了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

(3)高校资助体系在资助资金分配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内心需求。在现有的资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政策中,学生对贷、助、补、减等制度的满意程度不高。相比其他的无条件资助项目,大学生更愿意采用以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取相应报酬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困境,减少内心的压力和顾虑。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0.8%的学生认为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和机会,提高酬金标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困惑,而在困难学生群中这一比例为43.9%,充分说明了勤工助学是最受大学生欢迎和最能被接受的资助方式,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勤工助学模式普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是高校资助工作中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一个方面。

3.2 高校资助工作的理念还没有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构建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资助工作的观念和做法还比较简单地停留在“经济助贫”的层面上,没有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非经济资助项目较为缺乏。由于国家和高校财力的限制,许多高校的资助项目缺少多样性和项目之间的有机结合,基本都是按照经济资助的原则来设计项目,只能单纯地开展经济援助,对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非经济资助项目如心理、学业、就业、创业等援助由于资金限制、社会观念、条件缺乏等原因基本无法开展。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2.1%的认为学校提供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机会、35.6%的认为学校多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学生干部工作等锻炼机会能较好地提升经济弱势学生的自信心。

(2)高校资助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要求。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5%认为学校对经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扶还不到位,49.7%认为学校老师比较忽略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的感受,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方面精力投入不足,33.8%认为学校各方面政策没有主动考虑到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困难,24.6%认为学校没有为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26.3%认为学校没有为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创造更多的培养锻炼机会。从以上这些不足可以看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是提高高校资助工作成效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资助工作从业人员数量都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他们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对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关心不够,交流不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引导不足,忽视了困难学生的精神解困工作。

4 强化高校资助工作,全力做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工作

经济市场追求的是效率,而文明的社会必然要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问题不是高校自身能够完全解决的,它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系统做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延伸资助工作的内涵,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意识,全面系统地满足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实际述求和期望。

(1)整合资源、协调合作、优化项目,构建系统、科学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高校资助工作应在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系统工作中起到龙头的作用,不仅要在资助制度的制定、资助资金的分配、资助项目的设计、资助工作的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拓展,而且应积极调动高校内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更多的资助资金,设计更多的资助项目,拓展更多的勤工助学、就业、创业途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学业、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对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帮扶。

(2)积极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的工作机制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传统的资助工作侧重于解难、解困,忽视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样的功能,并且在工作方式上强调灌输,容易形成上对下、训导式、不平等的工作方法,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感受,这些方式方法在救助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时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与一般大学生相比更渴望理解、平等、尊重,因此大学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强调对他们的尊重与共情,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3)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高校资助工作专兼职队伍。新的形势对高校资助工作队伍提出了非常高的专业知识要求,既需要熟悉相关的资助政策、管理方式、金融知识,更需要具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应以辅导员为主力、以资助专职人员和专业教师为辅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 加强人员的沟通和合作,运用先进科学的工作理念,把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结合,实现对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从生存型支持向发展型支持的全面转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CJSF Z14-046)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段立彬.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2).

② 吴娟,孙韦霞.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及特征探析[J].文教资料(中旬刊),2009(8).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