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婕(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0231)
2015年5月我国商务部明确指出,我国内贸领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安全保障性不足等问题。同期,商务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主要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目标是改善流通秩序,维护流通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不断促进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成本和效率以及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各个产业的成本和运营效率。目前我国商品流通成本非常高,部分商品零售价中80%的成本源于流通过程。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品从出厂到零售,价格要上涨4倍。这一方面影响商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影响生产者的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生产中大幅度降低的成本最终却在流通环节被彻底抬高。因此,如何解决商品流通的成本与效率问题成为发展生产、促进各产业发展、提升我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课题,这赋予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现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几乎涵盖了第三产业的所有产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1996年为2.4万亿元,占我国GDP的33.6%,而2014年已经上升至30.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8.9%,超过了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已经达到了27.2万亿元,近20年年均增速超过15%,近四年年均超过20%,规模已经是1995年的12倍左右。可以看出商贸流通规模的增长要显著高于其他产业。从市场主体而言,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批发企业达到了9万个,零售企业达到了8万个,连锁门面数量超过20万个。有50多个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入驻我国各个省市,营业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米。流通业从业人数占我国就业人数总人数的70%以上,其中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占比就超过40%。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13万亿元,年增长率超过了30%,大幅度高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其规模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7%,比上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超过了1.2万家,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超过了1900万个,个人网店数量超过1000万家,团购网站超过3500个,投资规模超过5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主要是自2008年以后,根据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状况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企业成立时间不足4年,其中1年占5%,2-3年占31.7%,4年占35.9%,5年以上的占27.4%。因此可以看出电商企业的增长趋势非常强劲,扩张速度非常惊人。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电商直接从业人数已经超过260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1700万人,并且每年将扩增9万个就业岗位。
2015年5月我国商务部推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技术,即在未来两年内将培育200个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示范县,创建6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15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推动建设100个电子商务海外仓,指导地方建设50个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实际上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的市场建设情况有明显好转,农村商贸市场快速发展,从镇市场到村市场,从专业市场到综合性的市场不断拓展。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农村经济人超过600万人以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超过15万个,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4300家。这些市场主体已经成为农村商贸流通强大的新生力量。自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和规范,如2006年提出加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2007年提出建立农村物流产业,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2008年推进农村大市场建设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建设。
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运输车和运输线路,主要依靠和其他物流公司拼车来完成物流运输。从我国批发零售市场的从业主体看,绝大部分也是以单个或者几个门面的形式经营,连锁经营的企业较少,大规模的经营主体较少,一般是以个体户或中小企业的形式存在。这是我国流通企业的特色,也是我国以大型市场为主要市场流通模式形成的特色。但这种特色会导致资源被浪费,管理难度加大,技术升级困难,最终会导致流通产业混乱,流通市场秩序混乱,流通产业难以发展到较为先进的水平。
商品流通为综合性产业,其发展要受制于生产与消费,而生产与消费也要受制于流通。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商品流通业的发展问题会全面影响到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现代流通业是先导性产业。商品流通是链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的产品要完成交换必须经过流通环节,实现生产需要的物资和劳动力也需要在通过市场流通环节获得。可以说,流通是生产的条件,是决定了生产是否继续、是否扩大的重要因素。在市场中,即使能够生产相应的产品,即使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如果生产资料不能及时进入,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达到消费者手中,那么交换无法实现,生产和消费无法链接。例如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没有良好的流通技术,很多产品无法实现异地交换,北方想吃到南方的大米很难,南方想吃到北方的水果更难。同时,流通影响生产和消费的质量,这是因为流通是供应链的链条,链接了产品供应链的所有市场主体,如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各级中间商和消费者。流通的效率即是各个市场主体的产品交换效率,流通的质量即为各个市场主体产品交换的质量,流通的成本即为供应链共同承担的成本。但换个角度而言,流通即是持续满足市场主体不断增长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效率的要求,对成本的要求等等。因此,商贸流通是一个适应性的产业,要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市场主体的要求。但人的欲望是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是不断增长的,因此商贸流通作为链接性产业,也是服务业,其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各个产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反之,如果其不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就会抑制消费和生产。因此谈论我国商品流通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商品流通对市场、对市场主体的适应性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商贸流通差距很大,商贸流通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如果只是从商贸流通业的规模和量来说,城镇的商贸流通业基本已经饱和,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农村商贸流通依然存在很多市场空白,城乡商贸差距非常悬殊,如农村物流运输与仓储业的发展存在空白,农村产品丰富程度与城市差距依然非常大,农村流通市场非常不规范,消费环境非常滞后。一些远离城镇的农村,基础设施非常差,没有便利的交通通达购物市场,通讯设备非常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这些严重阻碍了一大批商品的进入,同时也限制了售后服务的扩展,如很多农民购买不合格的商品,无法退回和调换,使用过程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维修。商家也不能仿照城镇一样提供完善快捷的售后服务,因此在不集中的农村市场,提供售后服务的成本要比城镇高很多。
第二,现代流通技术不足,人工耗费较大,机械化程度较低。我国商贸流通采用的现代技术有限,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这也是商贸流通业能够产生大量就业机会的原因。在国外,流通技术已经非常领先,如全机械化的装卸技术、先进的物流与仓储技术、节能环保的保鲜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体力劳动力者,每个劳动力的工资福利每天需要耗费300元以上,流通业需要的人力越多,成本越高,并且人力的效率与机械的效率存在很大差距。在欧洲、美国、日本已经引用最新的红外探测技术、激光技术、线条通信技术、编码认知技术等一系列光电信息化技术,货物从出厂到消费可以实现节能化、智能化、高效化、低成本流通。
第三,全国缺乏科学的规划,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区域之间流通成本较高、效率低。美国流通业非常发达,流通业拥有对商品的定价权和渠道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流通业决定了美国经济对全球的话语权。这与美国流通业发达的商品信息搜集、整理和引导体系有关,与美国对商贸流通体系的科学规划有关,与十分完善的供应链与价值链有关。这些能够让流通业良好的适应生产和消费,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供应链渠道信息变化的需求。任何地方供应哪些产品、供应质量如何、供应量多少可以及时在市场反馈,而各个市场的需求量也容易检索到,这种信息通道、渠道通畅的市场环节下,产品可以在各个区域的市场之间进行良好的流通。反观我国,产品因为信息不畅,同样的产品在一个城市供过于求,在另一个城市供不应求的现象非常多。因为流通体系缺乏良好的规划,产品在区域之间的流通不畅,很多产品要经过多个流通渠道才能达到目的地,这导致效率降低,成本上升。
第四,多环节的流通模式,降低了流通效率,提高了流通成本。我国流通体系中有将近10万个专业市场和几十万个综合市场,几千万的市场从业人员。批发市场是我国的特色市场,并且分级,如大型批发市场,中型批发市场,小型批发市场。在流通渠道上,还存在总经销商,省级经销商、市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以及各种代理商、分销商。这些流通模式在我国流通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美国流通体系,没有中国式的分级批发业、经销商、代理商,而是具有为商品期货交易的中介机构,大部分商品都是从工厂或农场直接通过先进的物流体系直接进入消费环节。美国式额度分销与中国式的批发存在功能相近,但是本质上区别很大,美国具有明显的销售组织和技术管理性质,没有过多的中间环节,而后者具有显著的多环节商品集散性质。环节多,各种耗费自然上升,成本也会跟着上升,效率自然下降。
第五,商贸流通主体较为散乱,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德国的物流业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水平,其发展的方式就是完全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这和泰勒的科学生产理论相似,将流通与标准化结合,不仅有利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在美国没有批发业,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即为超市、专业店等,一般分布在交通要道附近,其一般提供批发和零售的综合流通服务。美国没有商业街,也没有中国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店,一般都是品牌专卖店或专业店的形式出现。因此,美国很少有固定的大型市场,购物场所不热闹,一般相对安静。美国很多专业店、超市都是连锁经营,单个规模较小,集团整体规模较大,实行系统化管理。无论是物流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还是零售企业,一般规模较大。美国流通业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市场秩序较好。无论是商品流通还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或是市场信息、商品质量安全、售后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等,相对已经非常完善。反观我国流通主体以小规模为主,无论是零售业、批发业、物流运输业还是餐饮等各类流通产业,一般是个体户经营或者中小企业为主,流通业中大型连锁企业或者大型集团较少。这种市场构成导致管理难度大,流通效率降低而成本较高。
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流通模式是我国商贸流通的特色,但也是短板。中小规模经营主体的人力、财力非常有限,难以购买先进技术进行技术设备升级。但我国商贸流通面临很大的技术缺陷,必须加强现代化技术应用,为此必须完成市场主体的转型,建立围绕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围绕的流通主体构成形态。我国流通企业缺乏大型企业,但初具规模的流通企业很多,如圆通、中通、顺丰等物流企业,中百仓储、步步高等连锁零售企业。要快速实现规模化,政府应该引导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的重组,以及与中小市场主体的兼并和融合。
我国过多的关注宏观制度、政策的不足对产业的影响,而忽略了具体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改革。这是我国产业研究和产业发展重要的弊端。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学者从宏观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一般着重对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分析研究。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政策不完善,制度不完善成为大量研究宏观流通业发展问题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没有任何政策、制度是完美的,推进时代发展不是政策、制度,而是技术,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都是如此。我国各大高校不断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在专业技术专业的扩张速度较慢。人才培养的缺陷是我国流通技术升级的重要障碍,也是推进我国流通产业技术现代化水平提高的障碍。
城乡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都存在很大差别,但城乡的商品是互补的关系,即农村的农产品流向城镇,城镇的工业品流入农村,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形成要求城乡的商贸流通不只是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而是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主要加快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并与城镇流通体系进行对接,形成良好的链条,促进城乡商品的互通。但我国农村流通体系非常不完善,尤其缺乏物流设施和经营主体,这导致很多运输需要企业、农户家庭个人自身去完成。这不仅浪费物资,降低效率,也提高了成本。单独的建立农村物流体系不实际,应该联合城镇的物流仓储资源向农村进行扩张。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很多企业已经将服务推广到农村,如海尔品牌的售前售后服务,即是以县城为核心向农村辐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这说明由城镇向农村拓展建立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战略是可行的。
我国整个经济都处于改革和完善时期,流通市场也不例外。这是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流通的改革不只是市场主体的改革,市场环境的改变也是其重要目标。市场是个追求盈利的环境,一旦其制度、法律不完善,就容易被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市场主体看到漏洞,进行投机行为。不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不完善的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会引起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会导致大量不合理产品进入,导致大量非法行为发生,如假冒伪劣产品、卖家欺骗卖家、价格战、或者是黑恶势力进入干扰市场运行。一个规范的流通市场应该是一个法律体系健全的市场,是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市场,也是一个诚信有序的市场。法律、制度是流通市场规范化的保障。
将互联网引入流通领域,加强信息建设可以解决传统流通模式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缓解流通业高成本低效率问题。流通市场主体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获得物资来源数据和市场需求数据,消费者能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各个卖家提供的商品质量和价格。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模式,也可以引用到流通领域,即“互联网+流通业”。这是传统模式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是传统模式与电商模式的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给商流、信息流、服务流、物流等带来变化,也会引入金融、云数据、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拓展,给我国传统商品流通带来威胁和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督促传统商品流通的改革和升级。
流通环节承前启后,是供应链的重要部分,决定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一个简单的供应链应该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对接,但在我国,供应链的大部分被流通主体占据,这导致我国供应链被过度的拉长。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企业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流通主体,而我国还在不断扩张供应链的链条,形成无数中间环节的市场流通主体。流通环节多,效率低下,成本也会上升。虽然我国不能照搬美国那种流通市场环境建设,但在保留综合性市场的同时应该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建立生产企业与零售主体的直接链接。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支撑下,在科学、规范、高效的物流仓储体系下,工厂与零售主体的对接是非常可能的,也是最直接而高效的流通模式。
1.李杨超.我国商品流通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方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2.蒋艳辉,姚靠华,李娴.基于网格的商品流通领域供应链信息集成效率[J].系统工程,2011(6)
3.翁建红.论商品流通网络与流通经济效率[J].华商,2007(26)
4.宋则.关于生产与流通成本结构变化的研究——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的新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7)
5.宋则.论商品流通成本的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
6.王怡宁.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探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7.洪涛.切实降低流通制度成本 促进商品流通环境改善[N].消费日报,2013-1-24
8.杨秀丽.商品流通企业流通过程中成本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