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5-01-04 10:36方翊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律动音乐作品兔子

方翊菲

通感效应,是指在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的心理现象,如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等。根据通感效应,我们可以借由文学、绘画、舞蹈等的直观形象,让学生从听、说、动等方面多通道感官参与,更直观地感知音乐,深化和丰富音乐听觉经验。如何增强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找到音乐欣赏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契合点,利用“通感效应”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

一、视听融合——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理解音乐形象,欣赏音乐的内容美。

很多时候,音乐会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特别是有些故事性强的音乐,更容易引发人的这种想象。例如,听到《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孩子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喜羊羊等动物形象。此外,音乐与美术的相依性,决定着它们通过视觉和听觉不同的渠道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将美术与音乐融合,借助美术的直观性,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如创设与音乐融合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场面,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为音乐配上多媒体动画或图画;利用教具引导,如音乐图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具。

二、说听联合——破译神秘的音乐密码,体验音乐情感,欣赏音乐的形式美。

音乐欣赏是一种抽象、内在的审美活动。音乐能让我们的情感世界出现波动,听到某些旋律时,我们会想起某个画面,心中会涌起悲伤、愉悦、激动等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满足感。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感受表达通道,感受抽象音乐作品的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用语言说出对抽象音乐的具体感受,从而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想象,最终破译神秘的音乐密码。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来表述对音乐的感受。

(一)说出音乐感觉

完整欣赏音乐后,请学生谈谈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表述。有类似的经验累积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不同见解。如: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欣赏活动中,第一次完整欣赏音乐后,孩子们谈到“我觉得很欢快,很开心”“我觉得想踏步”“我感觉很威风”等。

(二)感受音乐形象

音乐一般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通过歌词中拟人或拟物的声响,通过特殊的旋律线条等唤起人的审美想象,让人在大脑里勾勒出具体的形象,最后达到表现音乐形象的目的。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说音乐形象时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在低龄段学生的音乐游戏《兔子和狼》中,“大灰狼”的音乐形象——凝重、低沉的长音,灰暗的调性一出现,孩子们就流露出害怕的表情,说“快跑啊,大灰狼来了”。在中龄段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说唱脸谱》中,听到锣鼓、京胡以及京味浓重的唱腔,孩子们就会说,“哈哈,来了一群画脸谱的人”。

(三)创造音乐故事

对于低年龄段学生,可以由教师配合音乐说故事,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音乐形象,完成简单的音乐审美理解。如:音乐游戏《兔子与狼》中,教师可以配合音乐的发展讲述“兔子与狼”的故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感受到的音乐形象,自由想象创造音乐故事,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象创造。欣赏《水族馆》时,学生就想象和创造了“魔法森林里的女巫”故事,而有的学生则把它想象成“鱼儿的神奇旅行”的故事,都很符合音乐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创想音乐故事,就是对音乐的审美创造。

三、动听配合——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的结构美

音乐作品是由各种形式要素构成的浑然整体,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表现着音乐作品的思想和感情。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的布局,音响的变化,曲式结构等都影响着音乐作品。欣赏由音乐要素构成的音乐作品,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发展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记忆、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所必须的。

(一)运用律动、舞蹈的形式,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诗经》有云:“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舞蹈有时就是音乐的延续、音乐的表达,舞蹈与音乐有着必然的关联性。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舞蹈,用全身的律动去感受音乐的韵律感,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最好的途径之一。“达尔克罗茨”音乐教学体系就是以此为支撑的,它鼓励学生用律动、舞动的方式来感受音乐,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音乐律动,当身体随着音乐舞动时,自然地,你就会感受到音乐传递给你的某种感觉。如,在欣赏意大利儿童歌曲《蹦踏踏蹦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做简单的律动,很快学生就会兴奋起来,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他们完全不需要听明白意大利语的歌词,就已经完全理解了音乐。

(二)运用各种打击乐器表现音乐节奏。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风格突出,有的结构别致,有的音响丰富,还有的有代表性的节奏型等。相对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来说,节奏是最适合学生直观操作的,他们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较快地模拟演奏。打击乐也是增强音乐欣赏活动操作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如,在5~6岁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拉德斯基进行曲》的结束环节时,教师就请学生去尝试,用他们喜欢的乐器演奏乐曲的典型节奏型X/X/XX/X等。

四、玩听结合——让学生多通道同时参与,以他们最熟悉的方式还原音乐的整体性,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如果将音乐欣赏变成一个游戏,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增加音乐欣赏的游戏性环节,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抓住音乐作品的欣赏重点,将之与学生的年龄特定配合,设计成音乐游戏。

例如:4~5岁学生的音乐活动《音乐有个洞》,其中的音乐作品的每一个乐曲结束都会出现一个较长的明显的休止。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请学生扮演“小蚂蚁”,如果听到音乐短暂停止,就说明蚂蚁掉洞里了,然后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当音乐再次响起时,蚂蚁就要爬出来继续前行。几次游戏后,孩子便能很好地配合音乐游戏,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每个乐句结尾处会出现一个长休止”。

又如:在3~4岁音乐活动《兔子和狼》中,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装扮成“兔子”和“狼”的样子。欢快的音乐响起时,“兔子”们随着音乐快乐跳动,而当凝重、灰暗的音乐响起时,“狼”就出现抓“兔子”,这时“兔子”们则赶快逃跑。游戏后,学生很快能分辨出“兔子”和“狼”不同的音乐主题。

综上所述,合理的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设计组织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的视觉、运动觉等各种感官辅助听觉,多通道参与音乐感知,既加大了音乐欣赏活动的深度,也扩大了其广度。教师将抽象的内在审美过程,通过视听融合、说听联合、动听配合、玩听结合的方式外化、直观化,找到音乐欣赏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就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他们在不自觉间引入了音乐的圣境。

猜你喜欢
律动音乐作品兔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兔子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