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瑜 李 青 刘华英 赖铭莹
青光眼居当前世界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第二位,对青光眼的防治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关于导致青光眼患者低视力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文献少见报道,本文通过收集2012 年3 月~2013 年10 月我院青光眼低视力患者,调查分析青光眼患者低视力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为青光眼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疾病健康宣讲提供科学依据。
2012 年3 月~2013 年10 月,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患者70 例,入选标准:①青光眼患者,青光眼诊断按1987 年全国青光眼学组推荐标准[1];②年龄14 周岁以上;③低视力患者,低视力诊断标准,采用我国低视力诊断标准及分级,即最佳矫正视力>0.05 而≤0.1 为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0.1而<0.3 为二级低视力[2-3];④语言表达清晰,能与调查人有效沟通;⑤同意参与本研究调查。
选择70 例研究对象,均为眼科医院住院患者,年龄最大74 岁,年龄最小23 岁,平均(51.18 ±13.27)岁。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内容有20 项,包括一般情况与就医情况的资料。一般情况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经济收入、病史、心理情绪状况、饮酒、吸烟等10 个项目(见表1);就医情况有:住院次数、初次就诊原因、初次发病至就医时间、初次发病不及时就医原因、首次就诊医院情况、用药依从性、睡眠体位、眼别、入院视力、入院眼压等10 个项目(见表2)。患者入院24 h 内,研究者征求研究对象同意后,按照问卷表内容逐一询问患者,收集一般情况与就医情况的资料,如实记录患者所回答的内容并填写在问卷表上。发放70 份,收回70 份,均为有效问卷。
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
3.1 青光眼低视力患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小学初中文化46 例占65.71%;与个人心理情绪状况有密切关系,易怒焦虑急躁者45 例占64.28%。见表1。
表1 青光眼低视力患者一般情况资料 (n=70)
3.2 青光眼低视力患者中初次发病不及时(24 h 内)就诊56 例占80%,其中因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不及时就诊44 例占78.57%;发病首次到基层医院再转专科医院诊治48 例占62.86%;用药不依从者43 例占61.43%;入院时眼压高者58例占82.85%;睡眠主要体位与患眼同侧卧位为主。见表2。
表2 青光眼低视力患者就医情况
4.1 青光眼目前仍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对青光眼的防治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青光眼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患者来说,疾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工作、迁移、驾驶能力,社会孤独和抑郁。青光眼的影响可以用不同的视力靶点和一般性健康相关性生活质量测量来量化,但是只根据视功能测量比较难判断预后。诸多因素使青光眼对个体的影响不同,比如健康状况、心理状态、日常生活的视力要求、价值观、适应性和社会文化背景。
4.2 本调查结果显示:依从性差未规律用药致病情反复者比例较大,用药不依从者43 例占61.43%,只有38.57%患者坚持规律用药,见表2。在大多数治疗情况下,它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我们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药物的疗效进行了研究,但对病人能否有效地使用、病人不依从的原因和识别,以及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降低病人的不依从性等考虑的远远不够[4]。很显然,如果病人是不依从的,那么最先进的诊断和治疗也是徒劳的。青光眼权威专家王宁利教授指出由于知识普及程度的不足,我国近九成青光眼患者未获得早期诊断,其中接受正确治疗的患者比例不足80%,约10%患者因未能得到及时诊治而致盲。有关专家一直密切关注我国及国际青光眼研究动向、近年来取得的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5]。
4.3 从见表1 所见,此次调查对象中性别差异不明显,病史影响不大,但低学历比例较大,小学初中文化46 例占65.71%;易怒焦虑急躁者比例较大有45 例占64.28%,表明与个人素质、心理情绪状况密切关系。表2 所见:首次来院就诊者中已出现相关症状者比例较大(60 例),占85.67%,初次发病不及时就医者56 例,占80%,不及时就医中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者占延误就医因素78.57%,以及未及时到专科医院首诊者占62.86%,且大部分为低收入及低学历群体。而患者睡眠主要体位与患眼同侧卧位为主,是容易导致青光眼患者患眼眼压升高的原因。要注意体位与眼压的影响,指导青光眼患者尽量头高位,避免患眼侧卧位,有利于眼压的控制[6]。
4.4 就调查结果表明,青光眼低视力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不重视及时就诊,基层医院诊治水平有限,未及时至专科医院就诊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病情加重、视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我们治疗青光眼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存患者的视力,以维持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全面普及青光眼知识,重视及时治疗,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及早诊治、促进健康的意识,是我们加强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尽最大可能减少青光眼患者的不依从性,同时做好体位护理,创造维持与患者畅通交流的渠道,更好地为青光眼疾病健康宣讲提供临床科学依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初步建议[J].中华眼科杂志,1987,23(2):127.
[2] 徐 亮.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3] 亢晓丽.低视力助视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4] 李美玉.青光眼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0.
[5] 葛 坚.青光眼研究进展与前景[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3):286 -288.
[6] 肖思瑜.体位对青光眼眼压影响的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973 -975.